年度主题:三产融合
2016-04-02
年度主题:三产融合
编辑评述:
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农业是弱势产业,单户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慢,三产融合发展为突破这些制约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实施三产融合发展,须具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协作基础,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广大农户,靠自身力量做到三产融合发展几乎不可能,搭龙头企业“顺风车”是理想选择,但往往无“车”可搭或者只能坐“二等座”,因此,抱团组建合作社是最佳路子。通过合作社,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集聚起来,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或者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龙头企业等主体平等对接,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2015年中央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深化,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言之,其发展实质是农业在多功能、多层次、多维度上,特别是纵向一体化上的发展。其逻辑基点在于通过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其发展路径,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二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三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其发展关键则要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激活相关生产要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以劳动与资本等多要素结合的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形式,大力构建与三产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利益机制。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产业发展处调研员陈建光: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和信息技术“接三连二连一”,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业带来的收益,是留住产业、留住要素、留住利润给农村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进农民福祉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将二三产业利润回流一产,让农民活跃在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且增加后续产业的收入。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休闲餐饮服务,就是融合发展中利益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好形式。应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改变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生产环节利润的局面。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鑫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桂玲:
传统的种植业合作社只关注生产,秋收后直接卖给收购商。一方面,收购商往往施以压价,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土地流转费用连年增加,人工费上涨等因素,合作社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另一方面,为了增加产量、减少成本,一些成员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用量超标,认为自己只管把粮食种出来,质量问题是经销商的事。农闲时,合作社成员只能去城里打工,就业压力大。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也无法保证成员收入稳定增加。因此,合作社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子。
合作社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能把原来经销商获取的利益留在合作社,还可以安排更多的成员就业。因为直接面对市场竞争,产品质量与生产环节密不可分,又促使合作社从源头抓起,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采取增加有机肥、人工除草等传统农耕方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