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赋予、能力再造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探索——《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书评
2016-04-02吕新业
吕新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资本赋予、能力再造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探索——《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书评
吕新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对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该书逻辑结构严密,研究视角新颖、内容体系完整、论证论述有力。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等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内在机理,验证资本要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程度,提出资本赋予和能力再造的农民工市民化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要素;市民化能力;书评
前不久,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王竹林教授撰写的《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该书凝聚了她历时3年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开卷阅读,感悟良多,深深体会到一个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人文情怀和理性思考,是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谨以书评与大家分享其成果。
一、框架与内容
“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市民化)是同步进行的。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农业人口转移并非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历了农民向市民的职业、地域和身份的同步彻底转移,而是经历了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由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处于成本“高价化”、进程“二元化”、结果“半市民化”状态。实践管理和理论研究对此高度关注,并将农民工在非农化过程中的充分就业、相关权益保障等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但治标不治本。近年来,研究思路发生深刻变化,是让进城农民有序融入城市,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道路成为逐渐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大肯定了这一思路,首次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可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分工、分业和分化的新篇章,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农民工群体在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在非农化过程中的充分就业和相关权益保障问题,而且涉及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完成市民化的问题。农民工是“城镇化新政”的对象主体,农民工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新政”的核心和政策抓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制度设计,而且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障碍、意愿和能力等问题深入探讨。
《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基于对中国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背景分析和现实认知,围绕“资本赋予与能力再造”这一市民化核心命题,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理论,解释资本要素与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构建基于资本约束下的农民工市民化能力胜任模型。同时,采用统计分析手段,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等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赋予和能力再造的路径和政策建议。除绪论和附录外,按照逻辑关系,该书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该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明确该书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了该书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在分析资本、能力和市民化语境变迁和理论演进的基础上,界定资本、能力和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关概念,为研究相关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等资本理论角度,分析相关资本要素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构建基于资本条件约束下的农民工市民化能力胜任模型。第四部分,利用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手段,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研究资本要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影响。第五部分,剖析资本短缺所导致的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贫乏困境,为探寻资本赋予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路径提供依据。第六部分,综合运用城市化、制度变迁、社会公正以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理论,提出以教育和培训为基础、以社会关系重建和组织网络拓展为核心、以财产拓展和制度保障为内容的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赋予和能力提升路径。同时,结合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演进的实质,提出加快市民化进程的政策建议。这样的章节安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即命题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可行路径探索。充分体现著作逻辑的严谨性、方法的独到性,清晰地展现资本要素与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在学理上弥补已有研究不足,并为深入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政府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特色与亮点
阿玛蒂亚·森(1981)认为“赋予个人以必要的能力是他们能够负担责任的必要前提,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选择空间的大小”。作为中国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或经济现象,由此延展出的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诸多向度的复杂而宏大的命题,需要实践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多方关注。《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要素与能力再造机理进行独到的诠释,提出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赋予与能力再造的现实路径。通读《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发现该书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亮点。
(一)视角独特,见解深刻
按照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西方国家对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19世纪80年代的古典理论发展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新古典理论发展时期,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迁移理论发展时期。形成了关于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转移的经典模型(例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推拉理论等)和新劳动经济学理论。这些模型和理论以“城-乡”为基本坐标,研究城乡关系运行与嬗变中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关系的调整。同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和意义、历史进程与现实特点、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及其破解路径等进行研究。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大多数只是泛泛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农民工市民化资本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研究甚少。有些文献虽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问题,但局限于某一项资本要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分析。有些文献虽然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概念初步界定,但缺乏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构成的维度和层次的准确划分,尤其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等“资本束”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转化、城市生存、城市融合发展等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上,不仅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理论研究,而且缺乏经验性的实证分析。该书不仅借鉴以往研究方法,且从资本与能力微观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方法,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等相关资本要素与农民工职业转化、城市生存、城市融合发展等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探寻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赋予和能力提升路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方面突破了学术界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就事论事、缺乏理论升华的现状,拓宽了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突破了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实证难题,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注现实,应用性强
科学需要考虑社会现实。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既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劳动力转移的一般问题,又是一个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仅需要突破原有的理论认识和分析框架,还需要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阶段性现实特征,才能科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要求必须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关系。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系统统计资料的欠缺,《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打破社会科学研究从文献到文献,为理论而理论的套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证分析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运用实地调查定量分析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剖析了农民工资本缺失与能力贫乏的现实困境。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为管理部门准确把握和评估农民工市民化资本条件和能力状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是一本难得的关于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综合性论著。该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查研究方法与统计和计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权利资本”与“市民化职业转化能力、城市生活能力和城市融合发展能力”等新概念,详尽阐释和深入探究农民工市民化资本和能力的具体内涵,创立“农民工市民化资本—能力论”的新提法。同时,建立了相关资本要素影响市民化能力形成的多个理论模型,探索出财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权利复归、教育培训、社会关系重建、组织网络建设等资本赋予和能力提升的农民工市民化实现路径。这些创新性的探索成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引发人们对城镇化和市民化问题深层思考的同时,欣慰地看到解决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希望之光。
三、不足与展望
因时间和研究精力的限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地域广阔,该书仅立足于部分城市农民工一手调查数据,分析资本要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程度,导致作者虽然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获取的研究样本量仍有限,研究结论可能有一定偏颇。其二是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较笼统,没有反映农民工群体分层分化的实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仅在数量规模上逐年扩大,而且内部已发生剧烈分化,分化为不同的群体,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从已经分化了的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农民工不同类别的基本特质及其市民化现实特征,制订分群体分阶段的市民化政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该书未能结合农民工群体分层分化的实际,分类别、分层次地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深入研究,使研究对象较笼统,制定的方案较为宏观。其三是该研究虽精心设计资本要素与市民化能力测量的指标,但在筛选影响市民化的能力主要因子时,未能整体开列和梳理,只是简要地选择三大类因子,可能遗漏应该纳入考查的重要因子,也可能失去更合理的影响因子归类。由于这方面工作的缺陷,使其对市民化能力的细化研究略显不足。其四是从政策的可操作性来看,有些建议还较宽泛,如何明确政策取向、设计整体性的政策框架、有重点地在操作层面上细化和集束政策,以发挥政策的预期效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转型期,贯穿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理论功底。受研究者知识水平所限,本书研究难免存在一定缺陷,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但是,通览全书,瑕不掩瑜,深深感到《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一部力作,对于深化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研究、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如人口市民化的不断推进,市民化研究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挖掘、不断创新,而《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一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新作,值得同行借鉴。希望望王竹林教授持续跟进市民化领域的研究并取得新的突破。
[1]王竹林.资本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再造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Amartya Sen.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M].Oxford:Clareden Press,1981.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n Capital and the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Ability
LV Xiny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AAS,Beijing 100081,China)
The book of the research on capital and the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ability,it is embodied the author deep in thought to the proposi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The book have closely Logical structure,novel studied visual angle,system integrity and the powerful demonstrates discusses.The book integrated using economics,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subject theory,combined using research method of the specification and empirical phase,history and logic phase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means,analysised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has human capital,social capital,and right capital elements to citizenization capacity formed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ecked the effect degree of the capital elements 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capacity.proposed the path and policy recommends to the capital gives and capacity recycling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For the people of rural migrant theory and practice,and basis policy for the peas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capital factor;citizen ability;review
F22;F323.6
A
1674-9189(2016)05-0090-05
吕新业(1973-),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粮食安全、农民工及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