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主产区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2016-04-02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面源氮磷稻田

《水稻主产区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科技部“十三五”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水环境质量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中国作为世界水稻生产第一大国,水稻种植面积达到0.3亿hm2,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40%。同时,水稻是水肥消耗大户,水肥管理粗放,消耗量大,其用水量约占全国农业用水的60%~70%,施肥量约占20%~25%。外界普遍认为稻田氮磷流失十分严重,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多将稻田作为污染源,而忽视了稻田作为最大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难以界定稻田在区域水体污染中的实际作用。

为客观评价稻田氮磷流失及其水污染风险和稻田的源、汇功能,探究影响稻田氮磷源汇功能转换的主要行为过程,并通过技术途径减少氮磷流失,实现稻田由源向汇的转变,《水稻主产区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编号2016YFD0800500)作为科技部联合农业部审批通过的第一批“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之一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等有关单位,针对有关稻田氮磷源汇功能的认知不足及转换机制争议较大的问题,聚焦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水稻优势产区,以黑龙江、辽宁、湖北、安徽、云南、江西和浙江等7省为研究区域,以单季稻、双季稻、水旱轮作等典型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紧密依托全国41个稻田面源污染监测站点,通过多点联网监测与过程模拟,系统揭示氮磷流失、迁移、输出规律及时空分异特征,客观评估稻田氮磷流失对受纳水体的污染风险,科学界定稻田在区域水体污染中的作用,初步提出稻田氮磷源汇功能转换理论及由源转汇的实现路径,为我国水稻主产区氮磷流失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以稻田氮磷流失及水污染风险研究为基础,以“控源增汇-控水扩容-调控循环-生态净化-智能控制”为主线进行项目设计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稻田氮磷流失及其区域水污染风险、典型水稻种植模式氮磷控源增汇技术、稻田精准控水扩容技术、田-沟-塘水量水质协同调控与循环利用技术、受污水体菌-藻-草共生系统高效净化技术和智慧型稻田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六个方面。研究成果包括风险评估模型、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发明专利、技术标准草案、示范工程以及相关论著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系统阐明稻田氮磷流失规律、源汇功能及调控转换机制,客观评估稻田氮磷流失对受纳水体的污染风险,科学界定稻田在区域水体污染中的作用,初步提出稻田氮磷源汇功能转换理论,从源汇转换角度提出弱化稻田负面影响、强化稻田湿地功能的技术途径,提高人们对稻田作为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的认识,形成可落地、可推广的智慧稻田管理技术模式及技术标准草案,促进水分高效循环利用、节水耕作栽培技术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动土壤培肥控源、肥料增效剂及缓/控施肥等环境友好型生产资料的应用,相关技术、产品和标准草案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稻产区氮磷流失防控,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刘宏斌 供稿)

猜你喜欢

面源氮磷稻田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稻田摸鱼记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广西早晚稻氮磷钾锌肥施肥效应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