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六年驻村扶贫路
2016-04-02吴树兰
吴树兰
我的六年驻村扶贫路
吴树兰
2010年,受组织委派,我先后到河南省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六年驻村扶贫路,我一门儿心思都在贫困村上,迅速改变了这两个村的面貌,老百姓收入明显增加,走上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我把一点心得体会与读者朋友分享。
一、平原和山区贫困村如何脱贫
大吴庄村是典型的平原贫困村,西王楼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不同地区的贫困村该如何走脱贫致富路子呢?我总结了两条经验:
(一)平原区要注重农业的良性循环
大吴庄村一没集体经济,二没资金,三没劳动力,想真正发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找对发展路子,我白天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动,晚上走家串户唠家常、聊发展,掌握村情民意。在充分调研和与村干部群众交流过程中,结合大吴庄实际,逐步形成了大吴庄村走“秸秆养牛、牛粪种植有机蔬菜”的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大吴庄驻村3年,我先后引进现代化奶牛饲养场、有机肥厂等4个企业,建成1个养鸭小区,建成1处20个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平原村普遍存在的秸秆处理难题,还让牛粪、鸭粪变成了蔬菜种植的高营养肥料。为了把这条致富路走稳走好,村里还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具体是:凡在村子里建一个800平方米鸭棚者,奖励6000元;建一个800平方米蔬菜大棚,奖励2000元;一户种2亩以上蔬菜者,奖励500元;一户养5头奶牛者,奖励400元,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驻村结束时,大吴庄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960元,3年翻了一番,大吴庄也成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先进党支部和省级“三八”红旗集体。
(二)山区要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西王楼村是个山区贫困村,地域面积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以资源优势换发展空间。
一是利用西王楼村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大力开展旅游扶贫。打通了28公里的旅游专线,开设了2家农家乐,1家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吃、有住”。二是利用西王楼村生长的100多种中药材资源,种植夏枯草1600多亩,每亩收益4000元左右,还成立了夏枯草协会。同时,与河南中医学院合作,在西王楼村建立了中草药试验基地。三是利用西王楼村丰富的草资源,大力发展养羊产业。我到西王楼村以来,养羊规模已经发展到10万只,全村千头以上的养羊场7个,养羊100只以上的饲养户达到102户。2014年成立的养羊协会开展了养羊培训,不断规范管理工作,养羊成了村里的重要支柱产业。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大力发展小提琴制作,95%以上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一年产值1亿多元。西王楼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100元增长到2016年的8000多元。
二、如何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
(一)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带领群众
在工作中,我感到群众的水平真高、办法真多。每到一村民组,我首先做的事就是和大多数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召开群众大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认真予以采纳。农民是最讲道理的,你相信他,他感到了尊重和重视,就会真诚对你,不仅积极配合村里工作,还主动为村子发展出主意。同时,我觉得还要懂得去引导群众,带领群众,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的致富热情。相信和依靠群众,引导和带领群众,这是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
(二)把国家扶贫政策精准到每个贫困农民身上
让村子脱贫、群众致富是驻村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时时刻刻心中装着群众,一定要有“站着像一道墙,为群众遮风挡雨;蹲下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在从中央到河南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了一系列惠及贫困群众的政策、措施,驻村第一书记要千方百计地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推动各类扶贫项目及早落地,真正让贫困群众能多得实惠。
(三)学会与贫困群众交心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要经常到农民家里坐一坐,听听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的发展想法。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西王楼村一名叫熊海罗的村民,他媳妇患尿毒症花了20多万元,最后还是没治好。每到逢年过节领导到村里慰问,他就带着孩子去闹去要。我主动去找他,一进家门看见4个孩子,他先给我诉苦,自己孩子多,经济状况差,又觉得村组没人关心,感到窝气。我给了他大女儿500元钱,后来还联系学校安排她在食堂打饭,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学费每年免1500元,再加上每个月固定资助500元。爱心人士又资助了熊海罗的第二个孩子。后来,我又协调熊海罗做了村里的护路员。他对我说:“吴大姐,我没别的本事,出点力还行,只要村里信任,我一定干好活,干到最好。”
还有一个村民叫王泷圣,他儿子在部队是排级干部,儿子是军官很荣耀,现在儿子牺牲了,他认为要绝后了,感觉低人一等。为了打开他的心结,上级来人慰问,我都安排去他家、住他家,还让他参加村里的监事会。王泷圣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后来任村里农产品展示中心负责人,展示架都是他种的竹子做的,本来需要三四万元,现在没花一分钱。他现在已经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卖大蒜、栽树等都少不了他,他家也被评为卫生模范户、公益事业模范户。
(四)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们要把西王楼村建设成生态文明村,一项重要内容是村庄绿化,全村种了将近3万棵树,市场价需要四五万元,但村里没出一分钱,都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小组长、村民捐出来的。为了树立典型,西王楼村表彰了“创业先进个人”“科技户”“卫生模范户”“好媳妇”等11类先进模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要发挥好村民组长的作用
根据西王楼村山区面积大、人员居住分散、工作落实难的特点,村党支部狠抓组长的选举。我们把选举权直接交给农民,让村民自己选举组长,每个参加会议的群众当场投票,当场统计,当场宣布结果,通过23场群众大会选出了23名村民组长。群众相信组长,组长对村民负责,自从有了村民组长,各项工作都落实得很到位。
(六)建立起村级各类群众组织
驻村期间,我很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直选了村民组长、妇女小组长,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工会、共青团、残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支持配合村“两委”顺利开展工作。基本上每个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组织,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为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监督作用,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探索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
(一)做好精准识别工作
按照精准扶贫政策,对西王楼村贫困农民进行了摸底排查,通过农户申报、群众评议、小组申报、两委班子审核、监事会监督,确定了大家都认可的贫困户和扶贫对象,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项目到人,资金到户,帮扶到户,每个贫困户都有乡级以上干部帮扶,与他们结上了对子,使绝大部分有了致富项目。有76位企业负责人在村里开展了扶贫工作,同5个大专院校开展了村校合作,接待了43名大学生在村里实习,有17家县级以上单位在村里进行扶贫试点工作。我们给帮扶贫困户的企业负责人颁发荣誉村民证书,有位企业负责人就说,大大小小也得过不少证书,但这个荣誉村民证书含金量最高。贫困户平时主动和企业负责人联系,汇报最近的情况,产生了良好的互动,还增进了感情。村干部平时也经常走访企业负责人,介绍村里发展情况,争取更多的支持。有大的活动,也邀请企业负责人参加,使得他们更有积极性、主动性。
(三)成立两个互助合作社
一是扶贫互助合作社。村民拿出1万元可以自愿申请加入,参与分红。贫困户交纳100元会费,可以借出1万元使用一年。二是养老互助合作社。筹措30万元资金,村里60岁以上的贫困户交纳200元可以加入,目前已经有20多户参加。西王楼村80户贫困户加入了村扶贫互助合作社,40户在2015年7月已经脱贫,另外40户有望在今年年中脱贫。
(四)锻炼村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
刚到西王楼村时,该村没有集体经济,村干部也不敢干事。我到村之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干部们被逼着学做贸易,去做羊、大蒜、夏枯草交易,经常忙到夜里一两点。这个过程也很辛苦,去内蒙古买羊时冻得手脚冰凉,去广东卖羊时又热得大汗淋漓。但是我感到,村干部的干劲越来越大了,魄力也足了,以前不敢干的事,现在即使把房子抵押了也要干。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西王楼村贸易生意赚了20万元。2015年我们又筹集了200万元,做大蒜和羊贸易,共盈利80万元,集体收入达100万元。
(五)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大吴庄村共争取涉农项目31个,累计投资1580万元。累计兴修水利沟渠1500米,建成了自来水设施、3000立方米沼气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7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建成新农村社区一个。到西王楼村后,争取专项资金700万元,新建5个拦河坝、3个漫水桥、2个蓄水池、2眼深井,不但解决了农民吃水难的问题,还有了部分旱涝保收田;整理路基15公里,新修道路4.6公里,解决了7个村的群众行路难问题;新修了28公里旅游环线;逐步做强畜牧、中药材、旅游和小提琴四大产业,并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交通、饮水、儿童入学和增收等问题。
四、艰苦的磨练使我尝到了奉献的乐趣
“三农”工作本来就有很多困难,驻村扶贫困难更多。驻村以来,我每天都工作11个小时以上,遇到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我把驻村经历简单概括为四句话:“下乡驻村五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万苦不言悔,写好党员先锋歌。”
(一)为农民办了实事心里真高兴
作为第一书记,密切群众联系,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办好,才能以诚心换真心,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当家人。入村后,我走访了49个自然村,920户,3800名农民,摸清了农民情况。用自己的工资为吴树伟和魏海心、张新建贷款做担保,使他们获得养牛和蔬菜种植启动资金,成为致富带头人。2011年9月,我连续7天为高聘友等17户奶农搬家,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养牛场,被送进急救室。每年的8月初至10月初是两个村最忙的时候,饲养户要为动物准备一年的饲料,农民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每到这个时候,我也不回家,帮助农民打玉米秆,搞青贮,在粉碎机下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满身是草,满头是灰,两脚是土,鞋都不脱倒床就睡。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我一点点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在农民中树立了“有困难找树兰”的口碑。
(二)驻村扶贫既是任务也是事业
我驻的两个村都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省级贫困村,农民收入低,水电路不通,班子涣散,没有资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把任务当作事业做,把公事当成私事做。村集体没钱运转,我动员亲属为村里捐了5万多元,奶农没钱收青贮秸秆,我就帮助奶农四处借款。为了争取项目,我到乡、县、市、省和北京跑,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2012年,为菇沼肥项目的事情找专家,我在北京一个宾馆门口等了11个小时,不敢喝水,不敢去厕所,怕一离开就错过见专家的机会。我的诚心打动了专家,项目顺利通过,我们拿到了310万元的资金。
2012年,由于劳累过度,生活无规律,我患上了糖尿病;2015年,又检查出肾功能障碍。很多人劝我“不能再干了,再干就没命了”,但我正是珍惜生命,才与时间赛跑,做到不在心中留遗憾。
(三)村级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
外因再强大,没有内在动力,也脱不了贫。我很注重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村“两委”和村民的主体作用。一是积极推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理顺村“两委”关系,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确保村级工作运转有序。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规章制度。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村级大力开展“四民主、两公开”,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做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定、大家办、大家管”。三是凝聚群众的智慧共商发展大计。四是在派驻村成立了共青团、妇联、工会、残联等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的作用。
(四)管村其实就像管家
要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具体干事、实在干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干工作,绝不能为了让领导看而干,为了有政绩而干,一定要有“站着像一道墙,为群众遮风挡雨,蹲下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认真执行中央有关政策,简化办事流程,让群众能够快捷方便及时地享受到实惠,解决好切身问题。群众的事是第一大事,不管是种地、浇水、买种子,还是大病、婚丧、借贷款,都要积极予以支持解决。
(五)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各级政府在制定扶贫政策、分配资金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死搬硬套、搞一刀切。在工作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吴庄村因为秸秆多,所以选择以养奶牛为突破口;西王楼村靠山吃山,草资源丰富,于是就以养羊为主。
西王楼村搞村庄绿化种树都是义务工,村干部每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但就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工作有热情、有动力。他们从来不想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他们身上,我也觉得自己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心胸宽了,境界高了,对自己要求更严了,责任感更强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