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放心吃饭,大口呼吸”
——“幸福中国”八大创建要素之环境优化篇
2016-04-02单一良
文/单一良
幸福就是“放心吃饭,大口呼吸”
——“幸福中国”八大创建要素之环境优化篇
文/单一良
周末,你会去哪里?你可能去郊区农家乐,你还可能去周边山水游,总之是要避开这喧闹的市中心以及它的附属品——被污染的食物和布满雾霾的天空。因为你知道,只有到了原生态的农村,似乎才可以过上“放心吃饭,大口呼吸”的幸福生活。
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中国农村环境也岌岌可危。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正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另一方面,来自农业本身的污染也相当惊人: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曾经的“田园净土”正经历各类污染的侵害。
昔日的青山绿水,在现代工业野蛮增长的背景下,正蜕变成消费经济暴利背后的牺牲物,幸福的乐土已然难以寻觅。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认为,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生态损失大。在空气污染方面,2015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65个城市PM2.5不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23.3%。在水污染方面,尽管劣Ⅴ类水体在减少,但是城市黑臭水体、支流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依然很严重。
宜居的环境,如今已成为百姓生存的最高追求,成为国民增加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增加了公众追求这一幸福的成本。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许多人把能够“放心吃饭,大口呼吸”视为一种奢侈。专家研究证明: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癌症有70%~80%与环境污染有关。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近几年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显示,86%的公众都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新鲜的果蔬,恬静的环境,富饶的土地,郁郁葱葱的草木,鸟语花香的世界——这一切不仅可以在物质上满足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也能够在精神上让我们获得愉悦感受。原生态的大自然可以让人喜悦,带来精神的宁静和安慰;赏心悦目的环境能够抚慰心灵、放松身心,化解人们心中的矛盾和困惑,使心理创伤得以愈合;在清新惬意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头脑更为灵活,思维更加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格也得以健全发展。
其实,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夏禹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禹禁》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上就开始使用空心砖。古人提倡的居住风水,无不渗透着朴素的低碳道理。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提出,也告诫人类要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和幸福的源泉,这已是全球的共识。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环境运动的目标,逐步从具体的环境保护,转向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因素,出现了“深生态运动”,强调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90年代以来,西方新一代青年中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直接关联人类的幸福生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确保在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走弯路。习总书记在多次重大会议上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继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也再次单篇论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显然,生态文明并不简单等同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其关键是通过经济社会模式变革,从根本上消除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
过去经济学常常研究的是效用概念,然而现在人们认为效用应该从幸福的角度赋予新的内容,因此形成了幸福(也称主观福祉)经济学。而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其对人们幸福感受的影响。人类的幸福本就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题中之义,只不过因为边际效用学派兴起以来,“幸福”的概念逐渐被“效用”所替代。
传统的效用经济学让人们索取、占有和消费大量物品,而这一切正是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及破坏生态为基础而生产出来的。当下人类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之上,以“占有”为基点的异化消费模式。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人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表现为更多的占有,即大多数人都将自身生活的重要目标归结为尽可能多地占有商品和金钱。同时,社会亦将占有商品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出,人类的另一种存在和生活方式表现为“存在”,而在以“存在”为基点的社会,即马克思提出的“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自然”的理想社会,人与自然不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而是协同进化关系。美国阿拉斯加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当代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消解生态危机的直接出路在于消除人们的异化消费,实现人的需求革命,帮助人们确立起正确的需要观、幸福观和消费观。
要消除人们的异化消费,就必须将生态放在高处,在思想上要有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导致“今天为经济而污染,明天为环境而花钱”的可悲状况。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领域,一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世界发达国家,跳出“异化消费”的循环经济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通过放弃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减少生产中有害废物排量,回收废弃物再加利用,设计制造灵巧多功能产品,并据此提出“3R制造法”,即物质利用减量(reduce)、资源循环利用(recycle)、废物再资源化利用(reuse)。同时,很多国家通过绿色科技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开发有限资源的再生及有效利用的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种能源、资源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的技术,走一条对环境无公害的科技开发之路。这实质上是一种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殖,是发展清洁生产和无污染的绿色产业。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跳过“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环境治理和优化作为实现“幸福中国”的战略路径,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实现幸福梦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