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伸“361”戒毒模式提升科学戒治水平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特色戒毒方式

2016-04-02陈春华姜楠通讯员陈玖来

21世纪 2016年8期
关键词:戒毒所戒毒福建省

本刊记者/陈春华 姜楠 通讯员/陈玖来

延伸“361”戒毒模式提升科学戒治水平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特色戒毒方式

本刊记者/陈春华 姜楠 通讯员/陈玖来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毗邻风景秀丽的福州金鸡山西麓。记者走进戒毒所,活动室内不断传来欢声笑语,此时,舞台上的未成年戒毒人员正踏着轻快的舞步为前来参加“场所开放日”的家长们献上自编自演的节目。人们很难想象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竟是被毒魔控制的折翼天使。

吸毒人员呈现低龄化趋势

在福州,登记的未成年吸毒人员约3000人,占到吸毒人数的9%;在全国范围,登记的未成年吸毒人员约4.3万人。而根据禁毒部门的统计,实际吸毒人员通常是登记吸毒人员的5倍,形势严峻。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陈金建告诉记者:“目前,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滥用合成毒品问题突出,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毒魔之手正伸向我们身边的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戒毒学员中最小的只有14岁,可想而知他们初次接触毒品的年龄更早。”

据陈金建介绍,未成年人吸毒的动机主要有四点:(1)好奇心。因为好奇,想试一试而染上毒瘾。(2)消遣、娱乐。把吸食毒品当作吸烟、喝酒一样,满足消遣和享乐的需要。(3)当做炫耀的资本。为了显示自我“价值”,把吸毒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4)从众心理。青少年自制力差,看见朋友吸毒,也跟着一起吸。

“361”模式人性化戒毒

目前,福建戒毒场所普遍采用“361”戒毒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是福建省戒毒系统严格按照《禁毒法》《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形成的。“361”模式包括三期管理(脱毒期、康复期、巩固期)、六疗法(药疗、仪疗、心疗、食疗、体疗、行疗6种戒治手段)、一延伸(未戒人员回归社会的后续照管)。这一模式把依法管理、科学戒治、注重康复、利于回归作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围绕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这一核心,通过治疗、管理、康复等手段,帮助戒毒人员在生理和心理上摆脱毒品依赖,回归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

“他们既是违法者、受害者,更是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病人,是最容易戒断毒瘾的人员,是最能接受新戒毒理念的戒毒学员,所以在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管理模式上,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全省‘361’戒毒模式的工作基础上,有所侧重、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本着科学、规范、可行、有效的原则开展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戒治工作。”陈金建说。

为应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复吸的问题,该戒毒所采取多项措施,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未戒人员的教育戒治,探索出许多有效的方法。陈金建介绍说:“一是重塑成长模型。未戒人员在成长道路上摔了跟斗,应该说是其成长模型在个体、家庭和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节出了问题,当他们进入特定强制隔离场所时,就不能简单地让他们再放纵,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个体、家庭和学校(戒毒场所)三位一体的关系,分析未成年戒毒人员的成长方式,通过我们引导、家庭支持、社会专业团队培训等方式,转变他们的恶习,提升未成年戒毒人员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抗复吸的能力。近两年来,我们系统组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尝试参照YBC的创业模式,根据未成年戒毒人员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职业技能教育,改变他们的择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创业冲动,培养并提高未戒人员的就业与创业技能,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二是努力拓展后续照管功能。目前戒毒所已建立“倪妈妈”“郝爸爸”为代表的信息共享平台,跟踪指导家属对回归社会的未戒人员进行教育,通过定期回访、不定期心理访谈,为回归社会未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同时每半年组织实地走访,力所能及帮助未戒人员及其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联合地方政府预防未戒人员复吸。目前多地政府已经成立专门的禁毒办公室,戒毒所正逐步争取依靠地方政府力量协助受害家庭解决家庭矛盾、提供就业岗位、解读相关政策等实际问题,促进未戒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四是主动与地方公安部门、司法局(所)和综治办保持联系与沟通。借助执法部门力量,为未戒人员提供必要的行为干预、同伴影响、集体督促等全方面的戒治保护,使戒毒场所与社区康复形成一个完整的戒毒工作链,实现戒毒场所强制戒毒与社区戒毒无缝对接。”

此外,针对未戒人员存在的心理缺陷、性格脆弱、意志品质差等特点,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还组织心理专家团队综合运用健康教育、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措施对未戒人员进行系统矫治,帮助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功能恢复。建立未成年戒毒人员心理基本信息档卡和SCL90测量结果等13项档案信息,实现未成年戒毒人员“一人一档一策”,开展焦虑、抑郁、生活方式等量表测试,全面增强未戒人员对心理矫治与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注重人格重塑探索特色戒毒方式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及时适应工作职能转变,创新未成年戒毒人员戒毒管理模式,规范戒治流程,在确保戒毒场所安全稳定的大前提下,不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戒毒方式,未成年戒毒人员的戒治成效也逐步彰显。

突出未成年戒毒人员特色,夯实戒治基础。实行差异化管理,明确未成年戒毒人员与成年戒毒人员的戒治模式差异,继续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丰富日常生活饮食、技能培训等科目,提高未成年戒毒人员自选购物与拨打亲情电话等处遇标准,提高他们戒毒所戒治生活的安全感与融入感。加强特殊警力保障,强化管教民警警力配备,由具有爱心、责任心、亲和力的大队领导负责未成年戒毒人员日常教育戒治管理。主动融入特别关爱,在情感归属、人生价值导向、扶困助弱等方面切实做到“五个肯定”,即每逢有未成年戒毒人员年满18周岁,肯定为其举办集体成人礼仪式;每逢佳节团圆日,肯定有所领导派发节日红包;每逢“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肯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逢未成年戒毒人员过生日,肯定有一份生日蛋糕;每逢戒治期满,肯定为其做好出所联络对接工作。

该戒毒所还十分注重教育戒治,确保戒毒人员健康成长。他们制定综合教育戒治计划,依托课堂化教育,通过开展国学讲堂、评比“中华魂”读书积极分子等,为未成年戒毒人员树立道德榜样,促进未成年戒毒人员重塑“三观”。同时重视亲情力量,营造“温情”戒治家园,邀请未戒人员家属来所参观戒治环境,共同搭建教育平台,增强未戒人员的感恩意识。在教育、亲情基础之下着眼艺术熏陶,文化环境氛围再造。戒毒所营造所区“三角梅”文化氛围,使未戒人员在无形中得到感化和重塑。通过开设音乐、美术、文学等课程,举办书法、演讲、中西面点等比赛活动,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培养情趣爱好,改善精神面貌、提升个人素养。拓展所区文化载体,丰富文娱生活,周末及节假日让未成年戒毒人员自行组织开展K歌活动,活跃场所戒治环境。建立健全“新萌报”“戒毒誓言墙”“亲情爱心墙”“戒毒许愿树”等各类介质,积极营造以文化人的戒治氛围。

提升康复质量,创新考评机制。充分发挥戒毒场所优势,积极调动戒治资源和社会帮教力量,创新未成年戒毒人员康复考核新机制。通过系统地开展行为规范养成训练,促使未成年戒毒人员形成有约束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规范行疗相关工作,不断提升行为养成训练的科学水平。引进专业康复师资力量与科研团队,确保康复训练实效。由福州市则徐中学派驻专业体育老师,指导、保障未成年戒毒人员的日常康复训练。戒毒所同时还与福建省体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制定独立的考核评分标准,加强对未戒学员意志品质的考核,以康复训练为切入点,增强戒毒人员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全体未戒教育人员的努力,如今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已初步实现了“戒治科学化、训练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权益保障化”的工作局面。

猜你喜欢

戒毒所戒毒福建省
音乐治疗戒毒的有效性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心系戒毒事业 情注灵魂救赎——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厄瓜多尔一戒毒所发生火灾致18人遇难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女子戒毒所中的新生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