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哪都亲邻
2016-04-02周仲藩
文 周仲藩
走哪都亲邻
文 周仲藩
我在老家小区住了多年,大家都很熟悉,相互之间亲亲热热、和和睦睦,互相帮助习以为常。
我儿子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我和老伴。6年前我刚退休时,我们家对面搬来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不久我们发现,这两夫妻工作很忙,经常上夜班,因为家务活和孩子的照顾问题,夫妻俩时常发生口角,为此,我们老两口“和事佬”没有少做。一次,我们听见对面又闹得很厉害,好像还打了起来,女的又哭又闹,男的还在大声叫骂。我和老伴急忙前去敲门,听见里面哭叫声不断,似乎“战争”还在升级。我们反复喊叫并敲门,但里面就是不开门。没办法,我设法打通了男子父亲的电话,要他赶紧过来。最终还是他父亲用钥匙打开了房门,一顿训斥加劝说,才平息了“暴风骤雨”。我们老两口觉得年轻人也不容易,孩子也怪可怜的。自那以后,我们经常帮他们做点家务活,孩子放学回家没饭吃,我们就叫孩子来我们家吃。双休日,如果他们夫妻俩有空,我们两家就在一起包饺子,唠唠家常。小夫妻有空也会来我们家坐坐,有时还争着帮我们干点像扛煤气罐一类的重活。趁着唠叨家常,老伴和我常对他们进行劝说和疏导。渐渐地,对面的吵闹声越来越少了,后来听到的再不是吵闹声而是欢笑声。现在,我们虽然不长住在那里,但我们两家的电话和微信联系从没间断。我们心里依然牵挂着他们,就像牵挂着自己的儿女。
现在,我儿子结婚了,还给我们老两口添了一个小孙子,我们就离开老家随儿子到外地居住,帮忙照看孙子。儿子住的那个小区很大,住户来自全国各地。刚去时,人生地疏,我和老伴不太习惯。后来老伴带孙子在小区院子里玩,逐渐认识了不少的爷爷奶奶,彼此也就熟悉和融洽起来。
在儿子这里,我们是住在一个单元楼的五楼,楼下住的是一对70多岁的老年夫妇,子女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上去老头好像身体不太好。我们刚来,上下楼时碰见邻居,我总会主动和他们打个招呼。一天,一个中年男子气势汹汹地来敲我家的门,说我家的水漏到他们家了。我说:“不会吧。”他就是不信,还进我们家检查几个自来水龙头。尽管没发现什么问题,但他还是指着我家的一个水龙头说:“我家的漏水没修好前,你们这个水龙头不能放水。”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中年男子是楼下那对老人的儿子。考虑到邻里关系,那几天我们确实停止了那个水龙头的用水。一个星期后,他们请来了一位水工师傅到家里检修,结果发现漏水还是因他们家的自来水管破损所致,与我们家毫无关系。虽然是这样,我们也没有任何责怪他们的意思,但他们家老太太见到我们还是表示了歉意。自那以后,我们两家的关系反倒更亲近了一些。考虑到他们年岁大,行动不方便,我和老伴上下楼时碰见他们提东西,都会上去帮一把。每次下楼,只要看见他们家门口有装好的垃圾袋,我就会顺手带到楼下丢进垃圾桶。后来,他们发现垃圾是我们帮忙丢的,感激不尽,就连上次来“兴师问罪”的中年男子,碰见我们都“叔叔”“阿姨”地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
多年来,我们无论住在哪里,都十分注意和邻里搞好关系,和睦相处。助人一臂,心情舒畅;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我们精神上觉得轻松,心情上感到愉悦,体会到这点也是一种幸福。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