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伟:一个试图改变潮水方向的“普通人”

2016-04-01谢梦遥

博客天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世相张伟普通人

谢梦遥

张伟视自己为实用主义者, 他不太考虑左右,“我很早就认清一点,生活理想是大于社会理想的”

中国有超过40万个叫张伟的人。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制造了不少流行但颇具争议的口水歌,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获得了5次WCBA总冠军,还有一个长相英俊的张伟,是热门喜剧《爱情公寓》的主角。但我们即将要谈论的这个张伟,身高普通,长相普通,他更接近张伟这名字所暗示的意义—一个普通人。

张伟最近—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是在《鲁豫有约》节目里。作为拥有超过40万粉丝的微信公号“世相”的运营者,他与十数位公众号“大号”一同受邀,轮流走上嘉宾席分享心得。

也许是为了节目效果,也许是出于宣传自己的本能冲动,演播室里充满着一种略显怪异的浮夸气氛。一个精英模样的女性说为了不被打扰,每天坚持4点45分起床写作;一个90后男孩宣称周一到周五几乎不睡觉,腾出夜里时间做公号;一个门萨俱乐部成员说,她一分钟可以阅读四五千字;一个模样憨厚的男人大部分时间是正常的,直到他语出惊人预测半年后他的粉丝将突破1000万(大约是现在的3倍)……无论他们讲得多么真诚,总会有些人对其中的细节产生怀疑。

在这样的人群中,张伟的存在感不强。整场录制下来,他的发言机会不多,也没说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看起来,他压根没有抢着发言的欲望。

“我是个害羞的人,我特别不喜欢自己是个‘害羞的人。”张伟说。

重塑“文艺”

但对于“世相”的粉丝而言(他更愿意称他们为读者或者用户),他是特别的。每天“世相”后台涌入上千留言,相当一部分是大段大段地倾诉个人故事。一次,在拥挤的电梯里,两个女孩看到他,惊喜地和他相认—你可以想象当时张伟的害羞与尴尬。还有一次,一个疯狂粉丝突然告诉他,已搭飞机到达北京专程来看他,见面并未发生,这段故事以不算愉快的结局收场,对于此事张伟不愿多说。

“世相”一度的口号是“倡导审美和品位,引领潮流”。发布的文章或是张伟写的,或是附上了他的推荐语。得益于特稿记者的职业训练,他的文字精致、细腻,具有欧化风格,探讨的多是情感与人生,或是倡导某种审美品位与价值观—《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不会发生》通篇看下来是扩写版的罗曼·罗兰的话,“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面对吵闹生活的一些生存窍门》回忆起一些让他心安的充满隽永味道的瞬间,比如某个山间赶路的夜晚,萤火虫一闪而过的样子;《不要因为敏感而容易受伤就让自己变成麻木的人》,恰如标题,用诗性般的语言讲述被伤害时的态度,“在大多数时候变得麻木并不会减少伤害,只不过是丧失了对伤害的痛觉,伤害仍然在那里”……

这种一以贯之的文艺范儿,也许是张伟被称为文艺教主的原因。

你大概能想象张伟的样子,一篇报道写他,“一名穿着花纹衬衫和合体西装、头发指甲干干净净的斯文男子”。大致是对的,但也别把他想象成走在潮流前端的时尚先生,他仍会犯错。就在那场《鲁豫有约》录制开始前,“大号”们聚在一起闲聊,唇上留着小胡子的时尚类公号主人“Gogoboi”指出,张伟西装胸口处的口袋巾折法不对,他示范了正确的折法。

搁在两三年前,当张伟还在《博客天下》杂志担任执行主编时,由于时常熬夜加班,他的形象以油头垢面居多。那时的他更多地在操作时事、社会类选题,可能更符合文艺青年的某些特征,他穿过中式对襟棉上衣。下班路上,他会买新鲜的牡丹、茉莉带回家。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仍然记得他钟爱戴的那款装饰性的围巾。

直到去了一本时尚男刊,他才真正开始了自我进化。那是一个人人都特别会穿的环境,第一周上班,他穿着皱巴巴的蓝色衬衣、松垮的踩着裤脚的裤子,头发乱糟糟的。当时那本杂志正在拍周年庆典的视频,他也被拍到了几秒钟。那是一个张伟想永久销毁的镜头。“太丑了”,他回忆说。

作为该杂志的副主编—这个身份需要戴领结穿晚礼服出席高档宴会与时尚派对,张伟不希望自己犯错。于是他主动向同事们寻求穿衣建议。他走过弯路——黄色的尖头皮鞋他再也不想回忆了,而把裤腿卷起来露出脚踝或者彩色长袜,也不适合他。最后,他算是融入到了那个男士着装方面最权威的人群里。“我是一个很愿意去适应环境的人”,张伟说。尽量追上最低标准即可,他并没有尝试过靴子、墨镜、耳钉以及带亮片的衣服。

然而在其他方面,他的改变不多。“其实我挺不喜欢为了情调来做某些事情。我在生活里,是一个很没有耐心去制作气氛的人。”所以,他绝不会干在浴缸里撒花瓣或者卧室里点蜡烛这类事情。同事多次建议他使用精油,他从未执行。还有同事真诚地、绝非开玩笑地建议他整容。他倒不介意整容,但想了想,花费很高,价值不大。

最让人惊讶的是,直至现在,张伟也从不旅游。不要提什么跨年环球旅行,也不是独自步行去西藏,注意—是从不旅游。“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我的兴趣点,全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上,我一点都不介意永远加班的。”他说。这几乎从根本上与“文艺青年”的传统定义绝缘了。

事实上,张伟成为文艺教主,恰恰是从否定某种标签化印象开始的。

奠基之作是那篇《为何该勇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他为一个日渐沦为讽刺的词汇重塑含义,将“文艺”理解为一种雕琢的努力,一种抒情之美,其中的金句“世道变坏是从人们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自此在互联网蔚为风行;续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 》则以指南形式,扩大了文艺的内涵—他拒绝徒具形式感的文艺,本质上,讲述的是如何追求优质的精神生活,他写道,“让‘摇滚范儿真正动人的,是它的精神内核,即破坏某种确定藩篱的快感,它的反抗是有指向的,并非不负责任的”。最后,是那篇《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像是一场雄心勃勃的集体宣言,直接地喊出,“我们要厘清人们对文艺的误解,帮助人们发现文艺的真正的美感”。

后来他承认,按照文中的说法,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文艺青年,而不仅仅是“穿着白球鞋棉布裙浪迹天涯的那种人”。从“世相”的普及来看,文艺似乎正在朝着张伟想要的方向复兴。

距离感

从张伟的语言上,大概能看出他的性格。不论行文还是日常讲话,他避免使用“逼格”、“屌丝”、“心机婊”一类的词。这纯粹是种自我设限的语言洁癖,虽然他也知道,特定语境使用那些词,准确度最高。

他没有使用强烈语义词汇的习惯。即使在采访中谈论种种负面情绪时,他一次也没说过“厌恶”。他不喜欢的东西有:品位糟糕的坏流行、装腔指南、欠缺分寸感的抒情、脱离现实的鼓励、郭敬明式文风(竟然没有凤凰传奇,虽然他表示他不会听);令他产生“不带恶意”的难堪的事物则包括了陈光标、唱红歌、干露露……

对于读者来说,“世相”每晚推送的文章是一种陪伴。但这种陪伴不是甜腻的,张伟谈论人生的困境,却不是互动式的,他很少提供具体的意见。他不介意自己的文章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读者》杂志”,或者“鸡汤”—只要不把鸡汤的定义扩大到“虚假的不切实际的话”。相比专栏作家连岳,他的鸡汤温和得多,并无过多的自我意识,但也缺少了一种犀利的快感。写作时,他总想着尽力剔除过多情绪,“这是种能力,做到正正当当,然后不过激也不自伤自怜”。某种程度上,这种精准、克制的表达方式,也为他的温情文章涂抹了一种冷色调。

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容易与朋友进行深度情感交流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他保有微妙的距离感。这导致他在办公室的存在感不强。“张伟不是行事风格强烈、爱憎分明的那种人。”他的前同事何瑫说,“他完全没有攻击性。”

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脾气好,情商极高。媒体行业不乏个性鲜明者,冲突是家常便饭,但张伟从未与任何人发生过哪怕一次争吵。“我像条钢筋,总想穿透钢板,”张伟曾经的媒体同事、现在的创业伙伴汪再兴称自己性格很硬,“但张伟像块棉花,撞上去,力道就消失了。”

某场公开活动中,张伟曾谈论运营公号的心得,随后媒体报道的标题变成了《“世相”负责人:公众号运营其实和创办宗教是一回事儿》。这种说法显示出优越感与操纵欲,为他招致了批评。然而那不是他的原话。但他并不为此生气,“无所谓了”,他淡淡地说。

“世相”后台难免会收到一些不礼貌的批评。他会生气,但他要求自己,平复心情后,给予积极向上的回复,“也算是训练自己情绪吧”。

“我从小是个性格健康的人”,张伟说,成长的环境给他提供安全感。他在山东农村出生,有个大他3岁的姐姐—这也是安全感的来源。他从未有过与天下为敌的叛逆阶段,一直处于一种中规中矩的人生里。他一直是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老实学生。

大学时期,他加入诗社。他很快发现,诗人圈子里的“对人生的无责任感,精神与生活方式上的混乱”,是种让他害怕并需要远离的状态。那几年里他最疯狂的举动,仅限于留长发。寒假回家的第一天,务农归来的父亲看到他第一眼,没说话掉头就走。第二天,他早早起来去理发店。他的疯狂人生—如果算的话,到此结束。

张伟很早意识到,他不是那种特殊的人。他不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即使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也不是那年县里唯一一个上北大的。北大期间的他绝非耀眼人物。他的成长,与大部分叫张伟的人没有分别。自从那枚蓝色小药丸传入中国后,开始有人戏谑叫他“伟哥”—他不会因此生气。“人肉搜索”这个词问世后,他很快意识到,张伟这个名字是免疫的。与很多男性的张伟一样,他痴迷动漫《银魂》。与很多山东的张伟一样,他好吃大蒜。他缺少也不刻意追求炫酷的经历。在《我面对吵闹生活的一些生存窍门》一文中他提到3种关于寂静的隐秘记忆,没有一种属于雪山之巅仰望星空那种类型,全部在日常生活范围之内。

农村出身,从未困扰过他。毕业那年给中国青年报投出的简历上,他把籍贯写到了村一级(后来录取他的老师后来说,为此对他产生好感)。在“世相”中,他多次提及农村,不是像文艺青年那般田园化与诗化乡间生活,也不像媒体人习惯地那样用悲悯态度看待故里。与所有极端保持距离感,是他从小到大性格中的一部分。

他甚至说,相比之下,姐姐才是那个闯劲更足的人,从小就看得出来。姐姐今年38岁,与父母都住在老家,是一名家庭妇女。张伟说:“因为各种原因,人不一定能闯出生活的包围。”

实用主义

张伟在2015年6月失去了“世相”以及聚集的近50万名粉丝。这个账号自诞生起,只谈文艺,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让他具备安全意识。结果让所有人意外,一篇文章让微信公众平台对他停止了服务。所有关注者变成了黑户,一个陌生的公司快速抢注了“世相”这个号,每天发一堆令人目瞪口呆的内容和广告。

回头看来,找不到任何戏剧性细节来验证张伟的消沉。外界看来,他一切如常。其实他懊恼了很久,自责,后悔,有时候还会很愤怒。那段时间他停止了写作。

他一直在等待,盼着有一天可以恢复账号,最后还是放弃了。

同年10月10日,“新世相”上线。一开始张伟就对自己做了调侃,“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要试试。”接下来就成了一场重聚,以风暴般的速度,读者们回来了,首篇文章的阅读超过了50万人次。被封掉的账号重新崛起几乎没有先例,但“新世相”在几个月后,粉丝恢复到40万。

如今在各种场合被问及,张伟总会强调,“世相”从一开始就不是时政类账号。张伟说,“我很早就认清一点,生活理想是大于社会理想的。”

张伟的年轻岁月以一种略显平庸的状态展开,他从未经历过狂热、不负责任的青春。10年前,当他读到韩寒那本《独唱团》时,他的感受是排斥,他一点也不喜欢激烈的反抗者姿态。

“我天生不喜欢表演性的对抗。”他举了占中的例子,“很多人就是表演性的对抗。他们通过对抗本身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

张伟视自己为实用主义者。有一次,他被拉进一个大学同学的群里。其中的左派和右派就某个价值观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摆出各自的逻辑与理由。张伟半天没发言,后来他才说,“我不太考虑左右。我现在整个价值观,是实用主义基础上带一点理想主义。”

你不难在“世相”找到痕迹。他最近发布的一篇文章写道,“每天要面对的破坏已经太多了,我们不需要破坏,不需要颠覆,我们需要的是不致命的温柔的力量。”他讨论的话题不是政治,而是如何改变冗杂、烦躁的庸常生活。

讲述几位记者不懈努力揭开丑闻的电影《聚焦》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后,引发媒体人在社交网络连番感慨。张伟没有参与,他连《聚焦》都没有时间看。他已经对新闻行业说再见了,去年9月,他创立一个名为“桃花岛”的女性消费社区,重点分享日本潮流经验。创业艰难,他忙得晕头转向,曾连续在办公室睡了4晚。

然而他坚持抽空写“世相”。写作状态已经改变了,他像间谍般换了房间就切换身份。有的夜晚,他需要叫停公司的会议,“给我20分钟写东西,马上进入状态”。粉丝收到文章更新时,张伟已在继续开会。

他常常在午夜时分,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临走前,他会抽一根烟,那是一天中难得的安静时分。他的“桃花岛”位于苹果社区的高楼上,凭窗望下,可看到铁路、通惠河与国营工厂。但抽烟时,他不会关上灯,让自己陷于黑暗里。那些刻意制造的意象浓厚的场景,他不需要。

“我内心的安全感比较强,”张伟说,“而仪式感与戏剧性是给人安全的东西。”

中国有40万个张伟,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热门喜剧《爱情公寓》里的主角张伟。

但他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猜你喜欢

世相张伟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冷眼旁观说世相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昨天 今天
世相笑谈
艺术百家:张伟 何是雯
看得到的转变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画说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