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01周安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思考互联网+

周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2-000-02

摘 要 “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习总书记的话阐述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以互联网的特殊功能,不仅增加文明创建的影响力、传播力,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让精神文明创建更高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涎重要课题。

关键词 互联网 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26日在接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时指出,“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总书记的话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当前,“互联网+”己深入到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除传统经济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联姻”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己成为互联网介入最广泛、最深入的领域之一。精神文明建设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运用互联网“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服务、颠覆创新”理念,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新的视角,拓宽了新的思路。

一、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至上”理念,启示创建活动要找准定位,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互联网思维,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它对创建活动的启示借鉴意义在于:

一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完整概念,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既体现了创建活动的本质,也体现了创建活动的基本规律。所谓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就是要在创建活动中强化“用户思维”,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作核心,做到谋划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任务靠群众参与、衡量成效由群众评判。

二是要把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作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活动同样如此。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按照群众意愿办事,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开展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是要把“草根族”作为关注重点。互联网思维强调“得‘屌丝者得天下”,认为占据网民绝大多数的“草根族”是成就霸业的关键。目前,我国有网民近6.5亿、手机用户12.5亿、各类网站270多万个,主要用户为中青年人,上网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2015年5月初,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事件在网上引起全社会的热议。事件一波三折,从起先对被打女司机的同情,到行车记录仪公开后对女司机的谩骂,逐渐演变为一场对道德、法律等问题是非曲直的网络大讨论,其中“草根族”的“推波助澜”清晰可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决定着创建活动成效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对“草根族”引导的重视程度。

二、互联网思维的“体验为王”,启示创建活动要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活动“黏性”,在吸引群众踊跃参与中扩大感染力和影响力

互联网思维非常重视用户的体验,并在“让消费者一直爽”中,牢牢抓住用户。它对创建活动的启示借鉴意义在于:

一是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增进理解,实现沟通。在创建活动中,组织者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如果是我会怎样”的换位思考形成习惯,注意研究群众心理,坚持“寓教于乐”,并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的形式与方法。

二是要增强互动。社会离不开互动,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把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开展创建活动,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形成互动,“互为推手”、“相互分享”,在互动中形成共鸣,推动创建活动发展。

三是要增强“黏性”。所谓的“黏性”,也可以理解为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传播力,有了传播力才有影响力。提高创建活动吸引力的关键,是要在群众参与中打造出创建活动的品牌,在提升群众认知率的基础上制造“粉丝”,从而实现“黏性”效果。

三、互联网思维的“免费模式”,启示创建活动要运用好利益驱动,恪守大道至简的道理,使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回归人性,其“免费模式”意在吸引和汇聚海量的用户,进而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它对创建活动的启示借鉴意义在于:

一是要让群众得实惠。利民惠民是群众性创建活动的重要原则,这种实惠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对此大可不必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活动,所关心的常常是“和我有什么关系?”无论组织者的初衷是多么的高尚、高明,“和我有关系”群众就响应,“和我没关系”群众就会“用脚投票”、一走了之。因此,创建活动中必须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收获“好处”,好处多,吸引力就大,参与的人就多;反之,吸引力就小,参与的人就少。实践中,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非常管用的一招。

二是要让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做好人,它既反映了一种正常的因果关系,也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且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吻合。只有善有善报,才能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氛围;只有让行善者不吃亏,才能确立人们的道德底线;只有让道德模范有光彩、有尊严,才能有效地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是要让创建活动融入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一论断,贯穿着“大道至简”的哲理,这与互联网思维所主张的“单点突破”异曲同工。创建活动只有融入生活,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经验表明,少即是多,“久久为功”才是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的“硬道理”。

四、互联网思维的“颠覆创新”,启示创建活动要有“跨界”眼光,以“迭代思维”不断改进和创新,推进创建活动与时俱进

互联网思维中的“颠覆式创新”,主张逆向式思维,并通过快速“迭代”,最终实现“逆袭”成功。它对创建活动的启示借鉴意义在于:

一是要把创新作为活力之源。活力就是生命力,唯有创新才具活力。在当前形势下,创建活动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拥抱变化,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社会转型时期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做到老品牌有新亮点、新品牌有硬举措,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二是要让“迭代”成为工作常态。任何创新都不会是一蹴而就,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事物经过几次“迭代”都会蜕变成新的事物。因此,要根据实践检验和工作总结,把“小步快走”作为创建活动的常态思维,把“迭代”推进作为创建活动的常态模式,在永远不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中积量变为质变,求得创新发展。

三是要用跨界思维谋划创建活动。所谓跨界,就是要以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研究和组织创建活动,不能眼光狭窄、就创建说创建。互联网时代,跨界思维已成必然,你不跨界,也会有人跨界“袭扰”,甚至挤兑你“出局”。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2014.8.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15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思考互联网+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