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和医派之中和圆通思想内涵※

2016-04-01漆琳君王俊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

漆琳君 王俊峰

(1四川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泸州 646000;2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肺病科,泸州 646000)



论中和医派之中和圆通思想内涵※

漆琳君1王俊峰2*

(1四川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泸州646000;2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肺病科,泸州646000)

摘要:孙光荣教授是新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中和医派以“中和”思想为核心,尚中贵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和思想亦贯穿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始终而指导临床用药和诊治。中和医派针对临床治疗理念就是致中和,调阴阳,和气血,调气机升降出入。中和医派强调“气血中和而百病消”。“调畅中和”是每个中和医派临床的最高追求。中和医派善用“对药”“角药”,亦是与“中和”之思想密不可分。本文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和圆通思想,讲述尚中之道,贵和之理,三圆之法与通补之方并对中和圆通思想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和医派;中和圆通;圆运动;学术思想

孙光荣(1940-)男,汉族,湖南浏阳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20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中医思想家,中医战略家,中和医派创始人[1]。孙光荣教授幼承庭训,师承名师,1964年起随父行医,浸淫中医60余年,学术渊博,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之造诣,在临床以中和理论为指导诊治疾病,所倡行的“中和”学术理念影响深远,现瑾就中和医派的中和圆通思想作一些探析。

1 尚中之道——中

中,《说文解字》曰“中,内也,从口,上下通。”此中为中间,枢纽之意。华夏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这种思想在古人建国,建都时的”中国”、“中土”意识以及”中原”之称上都有了明确的体现。旧研契诸家多以”中”之构形象旗之游形。而旗游用以表示对称和平衡,于是就有了“正”的意思,中执两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医的“中”不是相对于西医的一种说法,中医的“中”代表中国的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和”、“中庸”之意,中医的最高境界便是“阴阳平和”之“中”。中国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纳入阴阳的轨道,这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取得平衡才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2 贵和之理——和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是“唱和”之和。小篆“和”可视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人”、“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禾”、“口”中禾为素,意即我们饮食要以素食、谷类为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周语》亦言:“乐和则谐,政和则平”音乐和拍就是和谐,政策和顺就会有平和之象。

春秋时期,“中”、“和”观念才开始合化。第一次把中和思想紧密结合的体现在《中庸》的“致中和”理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此,中和思想被逐步塑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庸》的致中和理念就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界,人们要致力于“中”、“和”,在正道和谐的情况下,天地便自然能安定,万物便自然能生长。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和思想亦贯穿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始终,早在经书之祖的《周易》里有言“中以运四维”强调中作为中心的重要性,亦用”和”来解释自然界,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序的。阴阳和谐是万物发展之因,阴阳失衡则是万事物摧毁之弊。中和思想在中医阴阳调和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人体讲求“阴平阳秘”方能“精神乃治”阴阳之间谓对立和谐二体,互根互用。如张介宾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阴阳平衡是指相对的平衡状态,正如中和思想是由两个以上不同元素按适当比例配合为正,从而达到和的状态,阴阳之间也是采用适当比例,从而达到人体平和之态。这也是火神派与滋阴派出现之因。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火神派的创始人郑钦安就善用附子、干姜来大力扶阳,恢复人体阳气,效案颇多,实乃扶阳之际寓以阳中求阴,而阴亦源泉不竭。滋阴派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着重滋阴,善于降火。其代表作《格致余论》力主滋阴降火而达人体平和。而无论火神派还是滋阴派又确有过于偏重之疑,中和医派在于取其之优避其之弊,重视阴阳调和而无太过或偏颇之嫌。

3 三圆之法——圆

《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然善言人者,亦必有验于天,天之理亦即人之理。作为圆运动思想的先驱者黄元御[2]认为,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地有五行,人有五藏,是谓天人合一。天地混凝,动而生阴阳,清气浮升,浊阴下沉,升即为阳,降乃为阴,阴阳异位,天地便成,阳性直升,阴性直下,然直上直下不能生万物,天地万物之生得益于阳气螺旋上升,阴气螺旋下降,如此天地与阴阳螺旋上升下降之间产生中气,中气乃为生命之本,为生降出入之枢纽。其斡旋不息,以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便形成一个运动的圆。对应到我们的人体,也应以脾胃为中,以运四维。《四圣心源》说“土分戊己,中气左璇,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五脏六腑皆由中气变化而生,皆言其气,故曰五脏六腑,实为一气轮转,升降不息,浑然一体。不病的人体是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看不到阴阳也不见五行,一片和合状态,若五行中的某方偏盛或偏衰,则圆不能圆,实阴阳失衡,则为病态。圆之所存,必要以脾胃为中,又讲究升降出入,阴阳调和。中和医派善用“对药”“角药”,亦是与“中和”之思想密不可分。对药,指双药共用,互帮互助,共同进退,上下阴阳相配,升降动静共用,相辅相成,针对三对圆运动,即脾升胃降、心肾不交、肝升肺降周而复始,求得用药的平稳与“中和”,不求大辛大热、大补之偏,只为稳中调和。角药更是独特,三角形为最稳结构,惟三药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三点一面,更为平稳,动态调动,以达平稳而”中和”。三角形是稳定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原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一个同时经过三点的圆,圆之义有三:其一包容。《周易·坤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二循环,即天地阴阳圆运动。天地阴阳之圆循环往复,升降有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三圆融。代表虚实之间、内外之间的圆融,《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体现道家圆圆融融的太和之境,体现道家无为、逍遥、顺应自然的出世之心。

十九世纪的德国工程师Franz Reuleaux像下图这样把三个等半径的圆重合起来,两两互相经过圆心,三个圆相交的部分就是著名的勒洛三角形。我们发现人体结构图,从骨架和骨盆都是三角形状,肩部下至肋骨底又是2个三角形,双脚并拢从肩部至脚,从盆骨至脚分别为2个大倒三角,双脚分开从头部至脚为1个大三角。看肌肉结构,全部的肌肉均已斜方向伸展而越过关节紧扣于骨,再以筋膜相连而构成不同的三角之形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等也都以大小不同的三角之形分布全身,美国陈虹樑教授就在这个现象上把两者结合称为“人体的三角平衡定理。人体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所构成的,而人体运动的平衡就是这些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的互相影响和互相牵制所控制的,这同我们的阴阳五行的理念真的是天作之合。

图1 勒洛三角形

4 通补之方——以通为用、为补、为治

《临症指南医案·脾胃》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其脏腑相表里,通则六腑顺,功能正常才不致影响脏之“和”,通亦是和的间接表达。脏腑之中,五脏属阴主静主藏、六腑属阳主动主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彼此之间有经脉相互属络,构成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为管腔中空的器官,其有传化水谷糟粕之功,只有其保持不断传输的生理功能,才能有“更虚更满”“气得上下”之象,进而达到升降出入、阴阳平衡的目的。通除了通腑之意更有通经、通窍、通脉、通闭、通痹之意。滞、郁、气血壅塞等概念是“以通为用”理论发展的基础。刘完素云“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而行之”。攻邪大师张子和指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气属阳,血属阴,气血流畅,阴阳调和则无病。

“以通为补”[3]是指某种或某类疾病治疗中采用祛邪、攻下等通法,最终达到补益或使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最早用于六腑病的治疗,治疗若顺应六腑的生理特点,即是“补”。《素问·五脏别论》篇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采用通下的方法,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通”的含义后来扩展为所有“祛邪”的方法,而“补”则可以认为是正气来复,从而使脏腑功能恢复,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在大队补益剂的使用中加入行气活血之药,使补而不滞,亦是“以通为补”之意。

5 中和圆通思想的展望

中和思想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基准,认知和坚持中医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主旨;以阴阳为总纲、以气血为基础、以神形为主线,把握“失中失和”的基本元素,进行中医辨证;以“调平燮和”为目的,以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为总则,根据临证实际化裁经方,针对“失中失和”组方用药。以“三联药组”的功能按照君臣佐使模式组方用药;每组三药,充分发挥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功能;每组功能可明确为“扶正组合”、“攻邪组合”、“辅助组合”等;必要时,还可根据病证需要,在常用药组中增减。

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和”,中和医派强调“气血中和而百病消”。“调畅中和”是每个中和医派临床的最高追求。认同“中和思想”为临证之指导思想;把握“中和辨证”的元素与要领;运用“中和组方”的思路与方法。中和医派的“中和圆通”思想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和圆通”的思想也必将得到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双,李明玉.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老年病学术点滴[J].光明中医,2014,29(3):461-464.

[2]曹颖,赵国志.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J].吉林中医药,2013,33(10):980-981.

[3]赵迎盼,翁维良,李秋艳,等.论“以通为补”学术思想及其临床运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0):1116-1118.

Discussion on the Flexible Thought Connotation of 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

QI Linjun1,WANG Junfeng2*
(1.Colle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 Province,Luzhou 646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The Affiliat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 Province,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Professor Sun Guang-rong is one of the new businesses fond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He founded"neutralization"medical school,and thought that neutralization is the cor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neutralization throughtou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and guides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diagnosis.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 in view of the concept of clinical treatment is to neutralize,yin and yang,qi and blood,qi activity and functions.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 emphasizes"qi and blood and all diseases".The"neutralization"i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each 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The 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 is good at"paired herbs"and"three drugs pairing",is al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ought of"neutralizati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explore the neutralization of accommodating thoughts,discussed the way,the reason,the method of the three circles with and complementary of the party,and made outlook to neutralize accommodating thought.

Keywords:neutralization medical school;flexible neutralization;circular motion;academic thought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李海燕2015-11-16)

*通讯作者:balancely70@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4.019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4-0041-03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课程建设研究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徐振晔教授中医治疗肺癌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