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文化钟点工”可持续发展格局
2016-04-01黄启荣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广东深圳518101
黄启荣(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 广东 深圳 518101)
如何创建“文化钟点工”可持续发展格局
黄启荣
(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广东深圳518101)
“文化钟点工”是深圳市宝安区实施“文化春雨行动”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结合所在文化馆近年来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实践和体会,依照群众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钟点工”与时俱进的、长效的、多元的和特色性的体系,建设“文化钟点工”资源数据库和绘制文化钟点工分布图,从而全面创建“文化钟点工”这一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文化钟点工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资源数据库
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是宝安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建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在2015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评选中,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级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项目。这是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继获评2014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之后的又一重要荣誉。“文化钟点工”作为“文化春雨行动”三支队伍之一,在整个文化春雨行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率先提出了“文化钟点工”这一在全国群文系统振聋发聩的新名词、新概念。所谓“文化钟点工”,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向个人购买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面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钟点工”主要从具有某项文艺特长、热爱广场文化的群众中“签约采购”。
如今的宝安,“文化钟点工”的概念已从以往单一的“广场舞领舞者”延伸到书画、体育、戏曲等各领域;415名“文化钟点工”及近千名助教,广泛活跃在全区415个活动点,为市民提供了一系列从高雅到通俗、从庙堂到草根的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获得广大群众点赞。
那么,对于早已深得民心的“文化钟点工”,我们应该依照群众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对“文化钟点工”建立与时俱进的、长效的、多元的和特色性的体系,全面创建“文化钟点工”资源数据库和绘制文化钟点工分布图,从而使这一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模式,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格局。
下面,笔者从多个层面将这一问题进行浅要解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如果说,“文化钟点工”是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向基层发展与沉淀的一种有益探索,那么,为实现对群众文化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持续发展,就需要设立与“文化钟点工”工作相互适应的与时俱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文化钟点工”基本来自基层,有些人本身从事文化艺术职业,或者是文化艺术类离退休人员,业务能力各有所长。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基层人员流动性很大,这就直接涉及到文化钟点工的与时俱进性、延续性和长期性,是摆在文化钟点工模式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笔者认为,与其被动性的寻找人才,不如建立文化钟点工的培养机制,将文化钟点工的培养建成长效机制,让一批一批的文化钟点工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与时俱进性的“文化钟点工”长效培养机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提升“文化钟点工”学习能力
以广场舞为例,广场舞“文化钟点工”往往是年龄在35至60岁之间的中老年群体,有些年龄偏大的广场舞“文化钟点工”,如果还没有具备上网能力或没有养成上网习惯,就很难利用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广场舞资源。这就必须帮助“文化钟点工”适应网络时代,提升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资源中的配图说明以及视频,直观学习、方便快捷,全面提升广场舞“文化钟点工”自身能力。
2、建立“文化钟点工”专项基金
目前,在“文化钟点工”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资金来源需要以政府相关工作部门投入为主,结合群众文化服务品牌的创新,重视对“文化钟点工”服务工作的投入价值。因此,笔者建议,最好设立专项工作基金,将部分投入资金用于聘请专业院团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业务辅导;建立与“文化钟点工”工作相适应的辅导工作新体系,通过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融合,达到提高“文化钟点工”服务过程中辅导人员整体性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拓展“文化钟点工”的服务范围和项目
提起“文化钟点工”的服务项目,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仍然是“广场舞的领舞者”,这的确无可厚非。2012年3月,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与文艺工作热心人士陈亭亭签订了全市第一份文化钟点工购买服务合同,自此,“广场舞领舞者”升级成了“文化钟点工”,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影响千家万户、社会意义重要、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名片与知名品牌,并成为特区深圳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此后一年,宝安建起120个群众文体活动点,签约“文化钟点工”200多人。文化钟点工代表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贴近老百姓,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其中,实现了有限公共文化资源的无限延伸。
由于广场舞种类繁多,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简单多样性的表演形式,以轻松、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群众舞为主体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而且广场舞投入成本低,易于普及,截止2014年底,宝安签约的“文化钟点工”中78.6%都是广场舞类。当然,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文化钟点工”仅仅是广场领舞,那就是理解上有所狭隘了。2014年5月,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邓少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2014年不仅要增加“文化钟点工”队伍的数量,还将拓展服务内容,在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考核监督等方面有新的措施,让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当年,宝安区文体旅游局推出60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上岗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将其安排到重要的晨晚练点指导群众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推广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目前,深圳在“个人能力”政府采购上已有舞蹈、书法、美术、京剧、民乐、国学、体育等不同文体艺术门类项目。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核—注册登记—签订合同”等规范程序,吸引热心文体事业、具备相应文体技能或专长、具有合法身份证明、自愿加入文化钟点工队伍的文体爱好者,开展不同文体门类的文化钟点工采购工作。
三、创建“文化钟点工”资源数据库
在组织文化钟点工开展日常工作,树立宣传文化钟点工先进典型,打造示范活动点,强化示范效应,为市民群众提供良好、健康、有序的文化服务内容和精神食粮的使命下,在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和活动规模日益扩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文化钟点工”队伍和储备人才,不断完善文化钟点工及其活动点数据库成为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文化钟点工”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有远见意识。随着市民文化素质和文化需求的提升,要积极且尽快创建“文化钟点工”资源数据库,绘制“文化钟点工”分布地图。将文化钟点工按年龄、性别、文艺特长、分布地点、空闲时间、联系电话等项目进行归类和表格化,包括根据“文化钟点工”的分布地点绘制出“文化钟点工分布图”,不仅可以一目了然,而且更易于开展业务联系和工作调配。
笔者认为,在保障“文化钟点工”时代前沿性的基础上,挖掘、发展“文化钟点工”队伍也是一项重任。简便方法是,在接受服务的文化群体中,发现素质良好和能力较好者,以及业余时间充分者给予备案,保持紧密联系。还有一种方法是定向培养,从高校文体专业、民间文艺团体中等组织,挑选热心群众文体活动、具备业务特长人员,定向培养,为高质量“文化钟点工”队伍提供保障。当然,“文化钟点工”需要科学系统的管理,才能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人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要对“文化钟点工”队伍进行定期的、集中式的业务培训,在提升文艺服务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可以从中发现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这些实际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服务质量,还可以凝聚人心,增强队伍活力、实力和士气。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艺术交流,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在“文化钟点工”的基础上组建了宝安“文化钟点工”艺术团,让“文化钟点工”积极参与各级艺术创作展示,在完善广场舞的基础上,整合各活动点相对较好的节目,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为社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文化钟点工”在普及大众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开展一些格调高雅的精品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快节奏、压力大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品享政府部门精心奉上的文化大餐。正如宝安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文化事业从大众化走向高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现在仍然处在普及阶段,基础性工作做得比较多。今后应该在精品文化、高层次文化活动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实践,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文化钟点工”是深圳市宝安区实施“文化春雨行动”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依照群众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建立“文化钟点工”与时俱进的、长效的、多元的和特色性的体系,建设“文化钟点工”资源数据库和绘制文化钟点工分布图,全面创建“文化钟点工”这一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是势在必行的。
〔1〕刘明军.刍论加强“文化钟点工”建设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神州民俗,2013(8);
〔2〕肖西玲.浅析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的实践和建设意义.北方文学,2014(4);
〔3〕张萍、王姝.“文化钟点工”将拓展服务内容.宝安日报,2014年5月22日A05。
黄启荣(1973--),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现任职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