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事培养大情商

2016-03-31月儿

科学生活 2016年3期
关键词:笑话情商大人

月儿

采访嘉宾:

薛亚利,博士。薛博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家庭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社会学研究近十年,在家庭教育领域,基于多年科研经验,主张应从家庭科学化眼光来开展家庭教育,倡导自然教育理念的多方位教育,注重孩子情商的基础性培养。曾为上海多家亲子教育机构和公益儿童早教机构开展家长课堂,深受众多家长们的好评。在2014年和2015年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分别讲授主题为《自然教育理念,培养情商之道》和《孩子发展的新平衡,从智商到情商》的专题讲座。

《科学生活》:孩子的世界不同于大人,虽然我们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长大的,但是回过头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似乎又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总觉得大人和孩子之间代沟很深。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薛博士:先要认识孩子。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写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是很难的工作。认识,不仅是把握一个人的状态,而且还要把这个人和周围所有相关事物连接起来,所以认识是一个很难的工作。认识孩子什么呢?这带给大家一个参考框架。很多父母可能都知道有一个需求金字塔,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需求金字塔是说成人的,能套在孩子的身上吗?不能,对孩子来说太笼统了。孩子需要的金字塔是什么?我构建一个儿童版的需求金字塔,其实,孩子的需求也分很多的层次,依次为安全、主体性、肯定、模仿、创新和超越。孩子们也会需要安全,古人有一句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在三岁期间得到的情感力量,包括那个阶段耳濡目染的基本规范,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孩子在两岁的时候有一个小反叛,年轻的父母最有感受,两岁多的孩子整天说“我不要”,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小反叛到来的时候,就是还在找“我是谁”,孩子说“不”的时候你和他对话了,孩子会觉得我一说“不”别人就重视我,我一说“不”效果就不一样了。有了“不”的时候,孩子知道他是一个小小的我,然后他就开始做一些事情,做得好,大人会给予肯定。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在家庭中,孩子很多是模仿性的学习,模仿当中有一定的创造,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有更多的创造性,这是孩子的需求金字塔,有点复杂。前面最早我讲过,这个需求的金字塔是可以简化的,孩子需要什么?一是安全,二是肯定。

孩子也分大小孩、小小孩。小孩的标准就是给“大安全、小肯定”。很多家长说,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胆小?你都不让孩子出门他能不胆小吗?天天关在家里什么都不见,出去觉得外面的东西都像怪物一样,他能不怕吗?孩子出生以后,没有见过大千世界。你让他见识过,处变不惊,看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一个人时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孩子常下楼、多打招呼、多晒太阳,时间长了,自然就没那么害怕了。大孩子要多给一些肯定,大孩子会照顾自己。你不用担心初中生过马路看不到车了,所以给他们“小安全 大肯定”,大孩子自我意识更强,要给更多的肯定。

《科学生活》:大人总是用成人的视角和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对孩子的误解,大人还总喜欢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虽然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非常反感,这种做法是不是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薛博士: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只从大人的角度看事情就而轻易否定孩子。这里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国庆长假旅游,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出去玩了。我们去浙江桐庐玩,山水都很漂亮,孩子拿着水枪射,或者相互比玩具,你的好,我的不好。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游山水,大人不满意了,花了钱叫你旅游,你什么都不看。你知道孩子没有看吗?你问他了吗?我们在桐庐看到的山水很漂亮,同行有三个孩子,我就问其中两个孩子,我说水漂亮吗?一个孩子说水很漂亮,是蓝色的,和其它地方不一样。另外一个孩子说,这里的水和其它地方不一样,有变化。你看这些孩子在打水枪、在怄气,但他们对环境真的不知道吗?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标准。大人就说这个不错、那个不错,拍一张、秀一张,你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环境和山水的认知,必要的时候还引用两句古诗词感慨一下。孩子不要那么费事,看到就是看到,不需要你的认可,心里知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家长对孩子:你怎么那么磨蹭?早上穿鞋子要磨蹭10分钟?孩子要把鞋带系好,这个蝴蝶结的翅膀短了,那个蝴蝶翅膀结的长了,孩子很严谨。孩子和成人的标准不一样!为什么说我们要蹲下身和小小孩讲话?如我们去看一片大草地上,草坪的设计还不错,有起伏,大家就这么看。孩子不一样,“哇,青青大草原”,他的个子矮,视野就那么局限,他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和你不是一个标准,你要降低身段,理解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你才能和他对话,他才能和你有好的沟通、配合,你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人的标准是一般的、大众化的。“谁家孩子怎么好!”这都是空话、假话、套话,谁家孩子那么好?你和那个孩子生活过吗?那孩子真的那么好吗?以讹传讹造成了虚假的假象,张口就说谁家孩子怎样地好!这么说有啥好处?把自己孩子比得那么差!把问题难度说得那么高!这是干啥?每家孩子有每家孩子的难处,每家孩子有每家孩子成长的轨迹,每家孩子有每家孩子必须克服的困难,所以不要盲目地拿别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比,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

我提出的培养孩子情商的“情商四法宝”:看、说、判、调。首先就是要看,家长要了解自家孩子碰到什么问题,要鼓励孩子说出来,他自己判断一下,你再帮他判断一下,交流一下,最后调节一下。有的时候,看也不容易。举个例子,有一个小孩,一大早上起床,就很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不肯说。妈妈也很忙,做饭、收拾,嫌烦,也没看见孩子嘟嘟囔囔的。过了一会儿孩子很高兴,问妈妈知道她为什么不高兴,大人问了,孩子说:“因为爸爸出差了,爸爸在的时候,他起床最晚,我就不是最晚的人;他出差之后,我成了起来最晚的人,我生气,我成了最落后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孩子情绪变化,是事出有因!如果孩子说出来是好事情,如果孩子没有说出来呢?你觉得这个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大人的辛苦,唠唠叨叨的。这样下去,一天的心情都坏了,你的心情坏了,孩子的心情也坏。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想,早上妈妈一顿臭骂,算了,今天没有什么心情听。再一回想,妈妈早上还想给我一巴掌,幸亏我躲得快。我们的生活当中,对孩子情感变化的理解,也要随机应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应对。

《科学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会经常遇到哪些问题?请您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和家长朋友们分享。

薛博士:我再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是家庭教育当中的常见问题,可以说的是一些普遍类型,如伤离别、怕嘲讽、烦作业、惧学习、怒叛逆。我给一些案例,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想想自己的做法。

伤离别,现在生活中,人和人分别很正常。有的时候和朋友见面,有的朋友还是同事,经常见面、告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果是亲人,又离得比较远,离别时会有情感波动,但是你有事要忙,哪怕有伤感,你也会忽略不计。对孩子来讲不一样,尤其是孩子成长当中初次发生的离别。我们认为1岁左右的小孩和父母的离别,尤其是和母亲的离别,有的时候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孩子生下来要建立一个亲子关系,如果生下来就没有和母亲相处,或者母亲突然出差几个月,孩子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的孩子会表现极度恐惧,孩子会生病、发烧等,这都可能是离别引发的。

对小朋友之间的离别,我举一个生活当中拜访的离别作为例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朋友见面玩得很高兴,不肯走。这时候我们会和孩子们说,我们要走了。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可以处理,问题是有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特别好,孩子很难接受,这个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国庆期间带着我女儿去见她的朋友。当时我们要走了,但三个小孩玩得很好。主人家的孩子性格很温和,我们要走的时候小孩突然大发雷霆哭了,说爸爸不让她玩牌,怎么就不可以在床上玩扑克牌了?就在哭。我们就觉得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大家要走了你还说什么玩扑克牌?这其实是这个孩子对离别的感受。我们没有注意到他是“被分离”了,你告诉他“没关系,下次再来玩”,这就是情感的安抚。如果没有意识到,没给关注,孩子会哭得非常伤心。很多案例提醒我,孩子拜访的时候,你要注意告别的双方都要进行情感的安抚。告诉双方孩子“没事,过段时间再约,可以打电话”。这是一种离别。

还有一种是搬家的离别,这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孩子的伙伴关系建立是不太容易的,孩子间玩到情投意合,这种感情很深厚,如果搬家,意味着这种关系的中断。这个关系对孩子来讲影响很大,我的孩子对这件事很敏感。有一段时间她总是在哀叹“我没有朋友了”,说着说着就眼泪汪汪了,在她看来她失去的是整个世界,因为她最心爱的两个朋友要搬走了。这时候你作为家长怎么办?“不要小心眼了,没关系的,朋友天下到处都是”,一句话打发了。能打发吗?不能,她还会说:“我没有朋友了,我一个人了,我怎么办?我好可怜!”孩子反复提及,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情感问题要解决,怎么解决?我就把小朋友们约在一起,说要分别了,吃顿饭。相互离别,朋友关系还在,可以通过新的方式联络,比如微信,双方父母帮着建个微信,你们发微信。节假日你们还可以再相见,这样事情就简单了。微信建立之后,他们也发发微信,只是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小朋友们的微信很奇怪,突然会发一个爆炸头、发搞怪的动作、奇怪的声音等等,他们交流方式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今天他发了,过两天孩子看到之后再回一个,孩子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还在。所以,伤离别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大孩子也是这样的,大孩子不像小孩子那样容易和你讲,他有自己的意识,觉得有的事情属于自己的隐私范围,不太讲了。但是孩子依然有情感需要,作为大人来讲,你的陪伴、情感的抚慰,包括适时创造机会给他们见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生活》: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虽然可能孩子还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况且他们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家长细心呵护。提到孩子怕嘲讽,我是深有感受,有时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伤害到女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而帮助和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呢?

薛博士:孩子也很要面子,也很怕被嘲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孩子讲一件事情,你稍微笑一下,他可能会很恼怒,觉得你笑话他了。我最近接触一个小孩,他讲了一个藏在心中近五年的心事。那天玩得很开心,让他讲笑话,突然小朋友表情大变,说“我不会讲笑话”。我说怎么了?他说“我讲笑话太差,我想起了那件事情”。什么事情啊?不肯说。不肯说算了,过了一会儿,我试探问,你能不能讲讲?我说我觉得你还挺勇敢的,最起码你告诉我这件事。鼓励一下,他说了,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都几年了,马上小学都结束了,可刚开了个头,他又不讲了,再等等。

三番五次的试探之后,终于说出来了。原来,在幼儿园中班,有一次小朋友玩游戏,击鼓传花一样的游戏,声音停了之后,拿到东西的小朋友站起来表演节目。要么唱歌、要么讲故事,那天小朋友偏爱讲笑话,他说那天开心极了,大家都讲笑话,整个教室笑翻天了,效果特别好。他说很渴望自己有机会讲笑话,很快东西就传他手里了,轮到他讲,结果,他讲的笑话没有人笑。他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我们班有个特别皮的男生,我平时觉得他不怎么好,但他当时说了一句‘还行吧!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孩子的表情很痛苦,他说“我太难受了!”。家长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说出这件事情后才意识到孩子有一个特别的特征:不爱表演。小朋友聚会、家长聊天时,说给大家唱个歌、跳的舞吧,孩子其实有表演的能力,但是从来不表演,他说不想上台。他说:“你知道吗?从那件事之后我特别害怕表演,我不要表演,我怕死了,我想那件事太恐怖了,我不会讲笑话,笑话讲得太差了。”

孩子怕嘲讽、孩子觉得冷场对自己的影响、情感的打击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这种情感的伤害,孩子会对一些事情特别抗拒。我见到这个孩子,明显地感觉到这个孩子有表演的场所就退,他妈妈也不强迫,不爱表演就算了。但这件事怎么解决?这就需要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到底有没有优点可挖掘?他说“我太差了,我什么都不行,我比别人都差”。不就是讲了笑话别人没有笑,至于吗?但你不能这么说,因为和他讲道理没有用。

必须让孩子说出来,我们判一下、分析一下。我说:“不会啊,你不是最差的啊!而且我知道,这件事对你来说很困难,但我有两个判定,第一件事不是你经历过最困难的事情。第二,你不是不敢上台表演。”这两件事我说服他。第一,这不是你经历过的最困难的事情,我说你之前被吓倒过,你看到很恐怖的事件,让你恐怖了很久,不敢一个人睡、不敢一个人独处,这个事情很难。我认为你不敢讲笑话这件事,不如被吓到这件事更困难。孩子不说话了。第二,我说你不敢上台表演,可是我听说你表演过啊,在教室里做过两次PPT讲座,还进行小干部竞选,进行过两次,最后一次还成功了,这些案例不是反证吗?你不是那么差。小朋友嘟嘟囔囔的,但说不出表态的话。你帮孩子判定之后,孩子心里知道,他需要时间消化。还要给孩子更多的抚慰,也就是找一个参照,让孩子明白他的事儿不大,因为糟糕的事情有很多。我给这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关于韩信的。这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有胯下之辱的人,大家都笑话他。我说拿他的案例和你比比,你惨还是他惨?孩子用手指向外指,他相信了,韩信比他惨。你惨比不过韩信惨啊,这样就疏导了。第一次谈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很难受,说“我们还是不要再谈了,我太难受!”。第二次谈的时候,我问孩子是不是感觉好点儿了,他说“好多了”,过了一会儿,孩子高兴地说“我已经不难过了”。给方案、给分析、给解决、给参照,最后孩子就不难过了。这说明孩子的一些事情,大人还是应该按照四个法宝来做。

刚才我讲的调节,我是给他讲故事方式的调节。其他的包括带孩子外出旅游、拜访朋友、谈心、看演出,活动很多,包括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可以的。(待续)

猜你喜欢

笑话情商大人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如果没有了大人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幽默笑话
幽默小笑话
笑话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