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与培育研究
2016-03-31白献晓温青玉徐照学毕鲁侠岳世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河南省农业厅河南郑州45000
白献晓,温青玉,徐照学*,毕鲁侠,岳世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
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与培育研究
白献晓1,温青玉1,徐照学1*,毕鲁侠2,岳世魁2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2.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培育和发展畜牧产业化集群,是实现畜牧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河南省畜牧产业集群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生猪产业、奶业、肉牛产业、肉禽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了畜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以及不同畜禽产业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类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旨在为河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畜牧业; 产业集群; 发展; 培育; 河南省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四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河南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河南省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起着促民富、保供给和安天下的重要作用。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畜牧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培育和发展畜牧产业化集群,不仅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入研究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瓶颈、指导科学发展,对于加快河南省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中原崛起意义重大。
1 河南省畜牧产业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是河南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河南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于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4年,河南省肉类产量达719万t,居全国第2位;禽蛋产量404万t,居全国第1位;奶类产量332万t,居全国第4位。牧业产值2 505.2亿元,居全国第1位[3]。
1.2 畜禽养殖协调发展
以猪、禽为主的食粮型畜禽和以牛、羊为主的食草型畜禽协调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河南省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5亿头、1 483万头、4 052万只和16亿只,继续保持行业全国前列地位。畜牧业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河南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3 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2015年,河南省生猪、蛋鸡、肉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4%、78%、98%和87%。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高达6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小散养殖场加快退出,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小散养殖场户减少272万户,万头以上猪场、5万只以上蛋鸡场、10万只以上肉鸡场、千头以上牛羊养殖场总数达2 548个,较2010年增加624个。
目前,河南省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场达524个,其中年出栏5万~30万头的养猪场达36个;存栏5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达285个,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达742个;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达620个,存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达104个。
2 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概况
建设畜牧产业化集群,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整合畜牧产业资源,发挥产业资源互补优势,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激活畜牧业发展活力,提升畜牧业的质量效益,提高河南省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按照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要求,2012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015年经河南省政府认定的畜牧产业化集群达43个,河南省成功上市、挂牌企业有33家,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发展到9 524个。从近几年的发展培育情况看,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南阳科尔沁、驻马店恒都、焦作伊赛等肉牛优势产区;内乡牧原、襄城雏鹰、尉氏雏鹰、长葛众品等生猪优势产区;鹤壁大用、滑县永达、信阳华英、固始三高等家禽优势产区;郑州花花牛、济源伊利、焦作蒙牛等奶业优势产区,带动了河南省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河南省拥有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4家。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9 000万头、11.1亿只、124万头,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300万t。
2.1 生猪产业
郑州雏鹰、漯河双汇、漯河雨润、许昌众品、内乡牧原等企业在河南的屠宰加工厂达到21家,年屠宰加工生猪达到3 000万头[4]。其中,双汇集团在2013年以71亿美元成功收购世界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集团,成为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雏鹰集团于2010年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A股第一股,2013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69.5万头。2014年初,牧原食品成功在深圳主板上市,成为河南第二支养猪股,2013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30万头。众品公司为中国食品行业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公司,目前在河南省布局5个产业基地,其年加工生猪达500万头。
2.2 奶业
焦作蒙牛、商丘科迪、济源伊利、洛阳巨尔、郑州花花牛、南阳三色鸽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2014年,河南省奶牛存栏103万头,位居全国第6位;全省万头以上奶牛养殖大县18个,其中3万头以上养殖大县5个。河南省乳品加工企业32家,加工能力近300万t,其中日处理生鲜乳能力500 t以上的大型企业6家,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乳制品品种100多个。花花牛乳业已经成为河南省本土品牌最大企业,于2015年8月成功入选全国奶业20强企业。商丘科迪龙头企业2015年6月成功上市,带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2.3 肉牛产业
中原皓月、焦作伊赛、南阳科尔沁、驻马店恒都等一批现代肉牛加工企业相继投产,扭转了河南省过去以活牛销售、简单宰杀处理后供应市场的局面,开始向高档肉牛生产及精深产品加工方向转变,成为拉动河南省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河南省大型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90万头,其中,中原皓月20万头,泌阳恒都15万头,新野科尔沁10万头,焦作伊赛10万头。
2.4 肉禽产业
大用集团、华英集团、永达集团等禽类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禽肉加工能力达235万t。河南大用集团与美国福喜集团成功合资,在西华县投资25亿元,建设麦当劳熟食加工基地,签订了年屠宰肉鸡1.2亿加工厂项目、年产80万t饲料厂项目和年出栏2 300万只商品鸡场建设项目。
3 河南省培育畜牧产业化集群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采用多种措施进行强力推进[5-7]。一是大力推进畜牧龙头企业上市;二是为龙头企业建设提供融资服务。2013年6月,河南省畜牧业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主要帮助解决养殖企业资金困难问题。这也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服务于养殖业的担保公司;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基地。河南省整合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区)改造、畜牧业良种补贴、菜篮子产品扶持等政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引导企业做长产业链,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四是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企业对外合作;五是积极推进畜禽交易模式转型,推介电子交易业务。
3.1 生猪产业
生猪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产业链条延伸,生产要素集聚,发展势头强劲。双汇、众品、牧原、雏鹰等企业在河南省的屠宰加工厂达21家,年屠宰加工生猪达3 000万头,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的需求。但受新常态下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8-9]。
2014年以来,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河南省出台多项政策及有效措施,推动生态畜牧业加速发展。推进漯河、平顶山2个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及200个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建设,分类开展畜禽粪污治理;狠抓485个世行贷款生态畜牧业项目质量与进度,探索适合河南省省情的生态标准化养殖新模式;全面启动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依托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猪—沼—菜”等农牧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3.2 奶业
河南省奶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了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和豫东、豫西南奶源基地“一带两片”优势区域,涌现出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南阳、商丘、平顶山、济源等奶业主产市,对全省奶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了郑州花花牛、洛阳巨尔、新乡三元、焦作蒙牛、平顶山伊利、商丘科迪、南阳三色鸽及济源伊利等八大奶业集群,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日臻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科技支撑方面,积极推广普及良种冻精、性控冻精、生产性能测定、优质牧草种植、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等实用技术,机械化挤奶率达100%,奶牛饲养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以来,面对河南省局部地方出现的卖奶难问题,河南省畜牧局强化协调,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喷粉补贴救助政策,对全省乳品企业喷粉给予每吨1万元的补贴,有效缓解了卖奶难,确保了河南省奶业发展的基本稳定。
3.3 肉牛产业
肉牛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河南省肉牛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在生产成本和养殖效益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目前河南省肉牛加工发展相对滞后、带动力弱,养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河南省肉牛养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在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主产区选择40个县(市、区)作为肉牛育肥基地,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选择30个县(市、区)作为基础母牛养殖基地,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效益。
3.4 肉禽产业
家禽业是河南省畜牧产业中发展速度快、规模比重大、产业化水平高的产业。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为主的肉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华英集团为主的肉鸭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固始鸡、固始鸡笨蛋等产品畅销全国,家禽产业呈现快速扩张态势。
在肉禽养殖、屠宰加工成为河南省优势产业的同时,用地难、治污难、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养禽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些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建立“饲料供应—肉鸡(肉鸭)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经营体制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实施畜禽废弃物二次开发综合治理系列工程解决治污难问题,通过“公司+农户”运营模式解决用地难问题。
4 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土地流转与环境评价方面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养殖用地规模受到进一步挤压,养殖用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压力逐步向养殖业传导,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条件、废弃物排放提出了严格的、明确的法律规定,畜禽养殖和废物排放压力倍增。
4.2 资金方面
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制约着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租赁土地、商品用活畜禽及种用家禽等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担保、贷款,资金短缺已成为限制河南省畜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以奶业为例,乳业加工需要依托奶源生产,而奶源基地存在着投资大、效益低、风险大等问题。乳品加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建设奶源基地;奶农更缺少资金,没有能力去扩建和改善奶源基地。奶牛的饲草饲料主要来源于异地购买或从国外进口,从而导致饲喂成本偏高,奶牛营养缺乏、疾病多,鲜牛奶质量差。可见,资金匮乏制约了畜牧集群的快速发展。
4.3 规模方面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虽有一些规模企业,但整体来说,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河南省国家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仅22家,多数加工企业自有养殖基地不足10%。特别是生猪和肉牛产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名牌产品少,畜产品外向度低,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与美国、欧洲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是全球肉牛生产加工的第一大国,共有屠宰加工企业825家,其中前5名大型加工企业屠宰量占全美屠宰总量的90%。排名第一的泰森公司,其牛源自有率达80%以上,产品外销量70%以上。
4.4 科技方面
河南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畜禽种业企业规模小、设施条件差、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具有竞争能力的畜禽新品种种类非常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不足,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标准化饲养技术水平低。河南省奶牛主打品种是外引的荷斯坦奶牛,目前单产水平为5.7 t,远低于美国9.6 t的水平;河南省肉牛平均胴体质量150 kg,而美国为327 kg;美国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28头,河南省还不足15头;发达国家生猪料肉比为2.4∶1,而河南省为2.8∶1。由此可见,河南省畜牧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4.5 消费信心方面
近年来,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人感染H7N9流感、速生鸡事件、奶粉限购事件等引发社会焦虑,人们对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敏感。“三聚氰胺”事件打击了我国消费者消费国产牛奶的信心,以至于“洋品牌”在中国的份额越来越大。如何树立人们消费本地产品的信心,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多措并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而面对生产单元众多、生产方式多样化,以及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媒体舆论监督导向混乱等问题,行业管理部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4.6 产业风险方面
河南省是粮食大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产品总量居全国前列,但目前这些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作物秸秆饲用率不足30%,资源条件与生产发展协调度不高。全省约20%的生猪、23%的蛋鸡、13%的奶牛、70%的肉牛和80%的肉羊仍是散养,规模养殖的比重还不够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较低,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
畜牧生产经营群体大、分布散、点多面广、链条长,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不高,生产条件差、法律意识弱、行为不规范,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畜牧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市场竞争、疫病风险、安全事件、饲养技术、管理理念、价格波动、成本投入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都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此外,畜禽集中饲养的粪污排放对环境消纳能力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因素也相应制约了畜牧产业化集群的快速发展。
5 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若干思考
碧水蓝天、清新空气,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建设美丽河南,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畜牧业,必须围绕国家“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发展战略,围绕河南省提出的总体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实现新突破;要以新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扎实推进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一是要积极发展新型业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在调研中发现,生猪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新态势,企业的营销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进入了畜牧产业集群。雏鹰农牧、牧原食品等集群建立了电商,众品集群建立了“鲜易网”、“北农”集群建立了“猪联网2.0”、三高公司通过与农村淘宝、一号店、苏宁易购等网络平台合作,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正在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和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产业合作模式。加快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家庭牧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信阳华英、郑州雏鹰、新大牧业等企业“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强化产销衔接,探索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和机制。三是要搞好生态畜牧与循环经济发展。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发挥畜牧产业集群的引领作用。认真总结推广河南牧原、春天牧业、鑫欣牧业等龙头企业在粪便污染物治理方面的经验,依托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农牧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肉牛、奶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推广新野科尔沁、泌阳恒都的经验,积极流转土地,大力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重点开展全株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以养定种、种养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效益[10]。
5.1 生猪产业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生猪产业发展步入了新常态。近年来,生猪价格长时间低迷的原因主要是生产量大、消费不振、产业链不健全以及疫病等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当前活猪价格的涨跌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优化猪群生产结构,适度调整生产能力;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重点关注能繁母猪产能调整和仔猪补栏情况,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企业做长产业链,鼓励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有效对接,形成产业联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5.2 奶业
奶业的发展受全球化、国产奶消费信心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暂时出现了卖奶难的现象。但卖奶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方式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造成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河南省奶业发展的基础,发挥资源、潜力、市场、政策等优势,大力振兴河南省奶业。强化龙头企业培育,重点抓好奶业扶持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养殖小区转型、单产层级提升、奶业集群发展、乳品质量监管等工作,切实保障河南省奶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乳品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巴氏奶等低温奶,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科学饮奶知识,正确引导消费,提高巴氏奶等低温奶的消费力度。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奶源生产单位和奶农之间能相互参股,使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业化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缓解乳企间的恶性竞争。
5.3 肉牛产业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肉牛大省,是国内肉牛传统养殖区,肉牛存栏量、出栏量、牛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但是,目前存在着肉牛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肉牛产业化水平不高、养殖基础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等突出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面临着母牛紧缺、牛肉需求多样化的产业环境,因此,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组织及专业中小企业将成为支撑肉牛产业发展的主体。
母畜扩繁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提高母畜的生产力水平,是解决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稳定增加母畜数量,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要支持和鼓励肉牛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优质货源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加快牛肉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配送,健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5.4 肉禽产业
肉禽业发展应从过去“量变”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要在“质变”上求得突破,其发展目标就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更加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强,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的生产格局。禽业的发展,规模化是基础,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保障,专业化是灵魂,标准化是方向。环保、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将会持续增加养殖成本。“去产能”毋庸置疑,必须重新确立新的供求平衡。肉禽业走向“微利”,必将考验养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必须以肉禽业最新生产技术研发、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畜禽废弃物二次开发综合治理为产业发展重点,构建“养、加、销”一体化,具有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多种形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构建产、学、研、资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互动技术创新机制,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化产业集群。
[1] 卢松.集群引领 “畜”势腾飞[N].河南日报,2014-09-06(12).
[2]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R].郑州:河南省人民政府,2010.
[3]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 朱继东.培育壮大河南省畜牧龙头企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4(11下):14-16.
[5] 赵慧芬.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4):136-141.
[6] 李东坡.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豫东地区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106-110.
[7] 李东华.河南省畜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8] 戚建永.河南省肉类食品产业链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0.
[9] 李清州,宋淑敏,吴泽玉,等.河南省猪肉及其制品生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2):139-143.
[10] 周凯,张文杰,雷泽勇,等.河南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的优势和关键问题及政策支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23-2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 in Henan Province
BAI Xianxiao1,WEN Qingyu1,XU Zhaoxue1*,BI Luxia2,YUE Shikui2
(1.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 2.He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Zhengzhou 450002,China)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wa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ig industry,dairy,beef industry,poultry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ke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in common and personality problems were analysed,whic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 in Henan provinc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s were put forwar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Henan province
2016-01-16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财政补助资金项目
白献晓(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技术经济、食品安全研究以及畜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E-mail:bxx388@sina.com
*通讯作者:徐照学(1961-),男,陕西渭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胚胎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E-mail:xuzhaoxue11@163.com
F307.3
B
1004-3268(2016)06-0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