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2004—2014年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2016-03-31蔡美艳冯永斌陈海波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317500
蔡美艳,冯永斌,陈海波(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17500)
温岭市2004—2014年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蔡美艳,冯永斌,陈海波
(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17500)
摘 要: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 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 (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关键词:温岭市;种群组成;种群数量;繁殖动态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230
在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动态平衡。但在自然变化或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下,这种平衡往往会被打破,鼠害一般会随之暴发,成为农林牧业的一大生物灾害[1]。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西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全市总面积920.2 km2,是部级农区鼠情监测县之一。现有基本农田面积约319 km2,以种植水稻、蔬菜、西瓜等作物为主,鼠害常年发生,为摸清温岭市农田鼠种组成变化情况、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繁殖动态变化,为今后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2014年的农区鼠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监测时间及地点
温岭市泽国镇三王村(2004—2014年)、陈家里村(2006—2007年)、筻头村(2008年),横峰街道后洋郑村(2004年),新河镇岸头村(2011—2014年)共3个镇(街道) 5个村,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等作物为主。
1.2监测方法
于每月上旬,采用夹夜法[2]。放置120 mm× 65 mm中型铁夹(慈溪市亚细亚卫生杀虫药械厂) 200~300只,以生花生米做饵,于田埂、沟渠及路旁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 m×50 m,晚放晨收,鉴别害鼠种类并计算捕获率。在2011—2014年进一步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编号,鉴定性别、年龄,逐一测量体重、体长、尾长等数据,解剖观察其繁殖情况,获取胎仔数(统计子宫内肉眼可见的胚胎数)等资料,计算怀孕率和繁殖指数[3]。捕获率/% = (捕鼠数÷布夹数)×100,怀孕率/% = (孕鼠数÷雌鼠数)×100,繁殖指数/% =(总胎仔数÷总鼠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鼠种种类及组成
2004—2014年在农田区共布夹40 814个,捕鼠1 249只,平均捕获率为3.06% (表1)。常见鼠种有小家鼠(Mus 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黄毛鼠(Rattus losea)及黄胸鼠(Rattus tanezumi) 5 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0.13%,25.86%,6.65%,5.04%和1.84%,以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黑线姬鼠与黄毛鼠为常见鼠种;黄胸鼠仅为少量发生。但不同年度之间,5种鼠在鼠种组成中的占比存在消长。2005—2010年,小家鼠一直是优势鼠种,褐家鼠居次;从2011开始,小家鼠数量骤减,褐家鼠占主导地位,但黑线姬鼠、黄毛鼠的占比在上升,至2013—2014年已与褐家鼠形成竞争态势。
表1 温岭市农田鼠捕获率及鼠种组成
2.2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经对2004—2014年农田捕获的混合鼠种数量的统计分析(图1)表明,年均捕获率2006年最高,为5.08%; 2004年最低,为1.26%,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4.03倍。2004—2005年种群数量位于低谷,平均捕获率为1.26%~1.47%; 2006年种群数量达到高峰,2007—2009年趋于高位,平均捕获率为3.54%~4.25% (平均值为什么是个区间); 2010—2013年种群数量趋于平稳状态,在2.39%~3.12%间波动,2014年平均捕获率下降明显,仅为1.36%。
图1 不同年份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
不同月份与不同季节的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月份种群数量以10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5.34%; 5月份最低,平均捕获率为1.70%; 10月到翌年5月种群数量持续下降,5—7月为种群数量低谷期,波动在1.7%~2.1%;之后7—10月种群数量平稳上升,9—11月是全年种群数量高峰阶段,月平均捕获率在4.62%~5.34% (图2)。不同季节种群数量以秋季(9—11月)最高,春季(3—5月)最低,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89%和2.20%;其次为冬季(12—2月)平均捕获率为3.34%,夏季(6—8 月)平均捕获率为2.41% (图3)。说明本市农田鼠类周年发生,且秋季(9—11月)活动最频繁。
图2 不同月份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
图3 不同季节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
2.3混合鼠种的繁殖动态变化
2011—2014年5种鼠种共捕获337只,其中雌鼠179只,雄鼠157只,种群性比1.14 (表2)。经X2适合性测验,雌雄个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X2=1.31<X20.05),性比符合1∶1的关系。各鼠种间的种群性比有一定的变化,大小顺序为黄胸鼠(2.29)>小家鼠(1.67)>黄毛鼠(1.18)>褐家鼠(1.12)>黑线姬鼠(0.89)。此外,为全面反映鼠种种群的繁殖力,引入综合指标繁殖指数(繁殖指数即出生率),繁殖指数越高,越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由表2可见,除孕鼠数为0只的黄胸鼠外,混合鼠种的平均繁殖指数为24.84%。小家鼠的繁殖指数最高,为75%,大于黑线姬鼠(50.75%)和黄毛鼠(20.83%);褐家鼠的繁殖指数最低,只有14.66%。
表2 鼠种种群繁殖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2004—2014年温岭市农田区害鼠的年捕获率为1.26%~5.08%,平均年捕获率3.06%,略高于农田鼠害防治指标(3%),分布于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和黄胸鼠5种害鼠。不同年度间优势鼠种不尽相同,说明不同地域间鼠种有差异。温岭市农田灭鼠应将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4种鼠类兼顾。
监测表明,温岭市农田区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繁殖高峰期在3—4月,其他鼠种的繁殖期分布在4,7,11月中,说明鼠类的繁殖力极强。但繁殖力的大小会因鼠种的不同及环境的优劣有较大的差异。温岭市混合鼠种全年种群数量在10月出现1个明显高峰,鼠类活动在秋季最为活跃。由于秋收后,田间生活及食物环境发生极大变化,褐家鼠、小家鼠这些家栖鼠向村庄住房迁移,黑线姬鼠、黄毛鼠这些野栖鼠则田间活动更为频繁,形成活动高峰。因而,每年3—4月和10—11月是温岭市农田区鼠类防治的最佳适期。
参考文献:
[1]杨新根,王庭林,邹波,等.抗生育干扰后农田害鼠群落的次年恢复动态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 (8):906-909.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NY/T 1481—2007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试行)[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张洁.北京地区黑线姬鼠种群年龄和繁殖的研究[J].兽类学报,1989,9 (1):41-48.
(责任编辑:张瑞麟)
作者简介:蔡美艳(1983—),女,浙江温岭人,农艺师,本科,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l:cloudivy@163.com。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S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2-0234-03
文献著录格式:蔡美艳,冯永斌,陈海波.温岭市2004—2014年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2):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