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8对杂交组合小蚕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及经济性状饲养鉴定

2016-03-31王洪江吴亚群陈永波刘庆信崔为正张升祥

中国蚕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皓月家蚕摄食

程 洋 王洪江 吴亚群 宋 鑫 陈永波 刘庆信 崔为正 张升祥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家蚕8对杂交组合小蚕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及经济性状饲养鉴定

程 洋 王洪江 吴亚群 宋 鑫 陈永波 刘庆信 崔为正 张升祥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当前,国内缺乏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品种是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家蚕生理研究室利用选育创新、引进的多个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育种材料组配成广食一号、优食一号、优食二号、932×日广03·日广04、新中·菁松B×日广03·日广04、新中·菁松B×R皓月A·R皓月B、新中·中广04×日广03·日广04、新中·中广04×R皓月A·R皓月B等8对杂交组合,以菁松×皓月为对照,采用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饲养型式,对其进行了饲养和丝质鉴定。结果表明,新中·中广04×日广03·日广04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最强(人工饲料综合适应性得分99.00分),且死笼率最低(3.0%),洁净最高(94.70分),发育较快,全茧量(1.88 g)、茧层率(0.415 g)较高,除解舒率表现一般外,其它丝质成绩均优于对照种,可以作为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品种进行鉴定、推广。另外,优食二号除解舒率最差外,其余多项指标均表现较好,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家蚕;人工饲料;杂交组合;适应性;经济性状

家蚕的人工饲料育是蚕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利用人工饲料养蚕具有省工省力、防病防污染、节约桑园用地、实现养蚕生产工厂化等诸多优势[1-6]。经过我国蚕业界近40多年的研究,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在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等方面已基本成熟[1],且蚕茧生产对人工饲料育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存在2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一是现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基本不能满足生产实用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蚕发育不齐、弱小蚕多、抗病性弱、产茧量低、茧丝质差等;二是人工饲料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1-6]。

针对上述人工饲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条解决途径:一是通过改良人工饲料配方,提高家蚕的摄食性,同时降低人工饲料成本,即“使饲料适应蚕”的途径;但由于国内外对饲料配方已经研究了50余年,配方已经基本定型,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不大。二是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即“使蚕适应饲料”的途径;实践证明,这不仅是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进一步改进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的前提条件。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功选育出适应低成本饲料的多对广食性蚕品种[7-10],日本的其他现行品种也都经过了人工饲料适应性的选育,均具备良好的摄食性。我国蚕业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的选育、筛选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11-16]。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持续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初步选育出几对摄食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和广食性材料[17-20]。但总体来看,我国蚕业界开展的相关研究多为对现有蚕品种的摄食性调查与筛选,人工饲料适应性实用蚕品种的选育工作仍然明显滞后,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和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有鉴于此,我们利用多年选育创新及引进的经济性状良好的多个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育种材料进行了杂交组配,配制成8对杂交组合,采用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饲养形式,对其进行了摄食性和经济性状的鉴定,以期能够筛选出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好的杂交组合,促进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家蚕杂交组合:广食一号、优食一号、优食二号、932×日广03·日广04、新中·菁松B×日广03·日广04、新中·菁松B×R皓月A·R皓月B、新中·中广04×日广03·日广04、新中·中广04×R皓月A·R皓月B,均为正、反交,这8对组合依次编号为1、2、3……8号,均由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选育、制种。

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以CK表示),由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提供。

供试人工饲料:M35膨化颗粒饲料(以下简称颗粒人工饲料),由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研制提供,喂蚕前按比例加水,吸水均匀后给饵。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春季在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家蚕生理研究室进行。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采用专用养蚕塑料盒饲养;每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各分别收蚁饲养2 g蚁量;收蚁及2龄起蚕各给饵1次。1龄每区用干饲料100 g,喂蚕时加水1.7倍,2龄每区用干饲料240 g,喂蚕时加水1.6倍。饲养环境条件:1龄30℃,2龄29℃,眠中降低1~2℃,养蚕塑料盒内相对湿度在95%左右。

3龄起蚕后改换为桑叶育,每个杂交组合选正、反交各200头合并饲养,2个重复,常规桑叶片叶育至结茧,除发病蚕之外正常蚕不淘汰。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调查各处理区收蚁24 h疏毛率、2龄起蚕率、3龄起蚕率、各龄发育经过、1~4龄眠蚕体质量、5龄盛食蚕及熟蚕体质量。上蔟7 d后采茧,调查各处理区的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死笼率。每个杂交组合取400粒蚕茧,采用2次烘干法烘干,干茧送泰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纤维检验所进行缫丝鉴定。调查方法参照《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21]进行。

1.4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综合适应性评分

参照文献[22]的方法并适当调整权重,在家蚕对人工饲料综合适应性评分时,给予24 h疏毛率、2龄起蚕率、3龄起蚕率的权重分别为40%、35%和25%,即综合适应性得分=[24 h疏毛率(%)×40%+ 2龄起蚕率(%)×35%+3龄起蚕率(%)×25%]×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摄食性和起蚕率

从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摄食性和起蚕率(表1)可以看出,8对杂交组合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均表现良好,其中24 h疏毛率最高的为1号杂交组合,达100%;除6号和7号杂交组合略低外,其它杂交组合的24 h疏毛率均在98.3%以上;2龄起蚕率和3龄起蚕率以7号杂交组合最高(100%),且各组合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说明了杂交组合间适应性的差异;综合适应性得分以7号杂交组合最高,为99.00分,其次为3号杂交组合(97.15分),对照种菁松×皓月也有较高的得分(96.67分),其余杂交组合表现略低。

表1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摄食性和起蚕率

2.2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发育经过

从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发育经过(表2)可以看出,各杂交组合发育经过差异不大,全龄经过最长的相差9 h,但各杂交组合均比对照种菁松×皓月发育快,最快的快13 h。5号和8号杂交组合的1~2龄经过最短,仅为200 h,5号、2号和1号杂交组合的全龄发育经过较短,分别为550、551、552 h,其它杂交组合全龄发育经过略长,但均较对照种短,这说明杂交组合间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好。

表2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发育经过h

2.3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蚕体质量

从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蚕体质量(表3)可以看出,1龄眠蚕体质量和2龄眠蚕体质量均以2号杂交组合最高(分别为6.7、35.3 mg)、3号杂交组合次之(分别为6.5、 33.1 mg),较其它杂交组合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好;各杂交组合3龄眠蚕体质量均较对照种菁松×皓月高,说明这些杂交组合在由人工饲料育转换为桑叶育时的适应能力强;熟蚕体质量以6号、2号杂交组合最高,分别为4 031.5、4 017.0 mg,说明这2个杂交组合的适应性更好。

表3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蚕体质量mg/头

2.4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主要经济性状

从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主要经济性状(表4)可以看出,8对杂交组合的全茧量差距明显,3号、2号杂交组合较大,超过了2.00 g,除4号和6号杂交组合以外的其它杂交组合均比对照种菁松×皓月大;茧层率除2号杂交组合外,其它杂交组合均明显高于对照种。死笼率以7号杂交组合最低,仅为3%,5号和6号杂交组合略高,各杂交组合的死笼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种。

表4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主要经济性状

2.5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丝质成绩

从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丝质成绩(表5)可以看出,8对杂交组合的粒茧质量、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均优于对照种菁松×皓月;除1号和5号杂交组合外,其它杂交组合的洁净得分也均高于对照种,其中7号杂交组合的洁净得分最高为94.70分,其次3号杂交组合为94.25分。总体来看,3号杂交组合除解舒率较低外,其它指标均表现较好,2号、6号、7号和8号杂交组合也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表5 不同杂交组合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丝质成绩

3 讨论

人工饲料养蚕成绩受饲料质量、蚕品种、饲养技术、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是人工饲料育实用化的前提。日本在小蚕人工饲料育研究、推广过程中,将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选育作为人工饲料实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蚕品种国家审定的重要指标。但我国在家蚕人工饲料研究方面,对饲料配方的研究及现有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调查较多,而适应性蚕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从而制约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20]。另外,对照种菁松×皓月24 h疏毛率及2龄、3龄起蚕率及综合适应性评分均较高,也说明了该颗粒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能够满足普通生产蚕品种的要求,蚕品种的适应性选育和改造仍然是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培育的重点。

通过本次饲养调查,8对家蚕杂交组合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别,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优势。在人工饲料摄食性方面,3号杂交组合优食二号和7号杂交组合新中·中广04×日广03·日广04表现良好,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优于其它杂交组合。

综合各项数据分析,在本次饲养调查的8对杂交组合中,人工饲料适应性和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的是3号杂交组合新中·中广04×日广03·日广04。该杂交组合在人工饲料综合适应性得分最高、死笼率最低、洁净最高,在发育经过、主要经济性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种,除解舒率和对照种接近外,其它丝质成绩均高于对照种,多项指标也优于其它杂交组合。

优食二号在所鉴定的多项指标中领先于其它杂交组合,表现稳定,超过对照种。而且丝质鉴定结果也显示,除了解舒率明显较低外,优食二号在主要经济性状和茧丝质方面表现最好。今后宜加强优食二号亲本解舒率的系统选择,同时兼顾茧丝长的选择[23-24],改变优食二号的不良性状。当然其它杂交组合,如6号杂交组合新中·菁松B×R皓月A·R皓月B、8号杂交组合新中·中广04×R皓月A·R皓月B,经改造后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崔为正,王维民,崔为香.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的现状及我国的实用化对策[J].北方蚕业,2000,21(3):13-14.

[2] 刘伟强,林健荣,倪惠波,等.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调查[J].广东蚕业,2007,41(2):24-25.

[3] 王先裕,崔秋英,文柳璎,等.广西不同蚕品种对稚蚕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蚕业,2010,47(2):11-16.

[4] 钱忠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117-118.

[5] 赵丽华,冯建琴,姚耀涛,等.浙江省现行家蚕一代杂交种稚蚕人工饲料育摄食性调查[J].蚕桑通报,2012,43(3):26-28.

[6] 刘健.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5): 336-337.

[7] 堀江保宏.革新养蚕的技术战略——以广食性蚕品种低成本人工饲料育为中心[M].东京:日本蚕丝新闻社,1990.

[8] 真野保久,朝冈洁,井原音重,等.广食性多丝量蚕品种“朝雾”的育成[J].蚕丝昆虫研报,1991(3):31-56.

[9] 永易健一.广食性四元杂交种“新朝雾”的育成[J].蚕丝科学与技术,1991,30(6):37-40.

[10]山本俊雄.新广食性蚕品种振翅的性状[J].蚕丝科学与技术,1994,33(10):26-29.

[11]邰宁文,张国政.杂食性蚕品种的选育初报[J].安徽蚕业,1995 (1):3-5.[12]徐孟奎,姜永煌,吴小峰,等.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家蚕基础品种GSC5、GSJ1的选育[J].蚕业科学,1996,22(3):194-196.

[13]秦俭,易文中.家蚕突变基因分析和基因资源库的建立及其应用[J].蚕业科学,1996,22(1):13-19.

[14]张月华,徐安英,韦亚东,等.家蚕种质资源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J].蚕业科学,2002,28(4):333-336.

[15]代方银,鲁成,向仲怀.家蚕保存系统广食性种质的检出与培育[J].蚕学通讯,2003,23(4):3-7.

[16]代方银,童晓玲,罗英,等.家蚕广食性系统GS01对甘蓝摄食性的遗传[J].蚕业科学,2004,30(4):339-342.

[17]崔为正,季树敏,刘发余,等.广食性杂交组合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 (1):13-18.

[18]李卫国,王洪利,张升祥,等.适合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R9501× RB”的育成初报[J].蚕桑通报,2009,40(3):9-12.

[19]崔为正,刘训理,谢清忠,等.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小蚕颗粒饲料育的研究[J].蚕桑通报,2010,41(2):13-17.

[20]张进,张升祥,徐世清,等.两对家蚕杂交组合稚蚕人工饲料育饲养鉴定[J].北方蚕业,2011,32(4):40-42.

[21]北方蚕业育种组.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北方蚕业协作区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6.

[22]王冰,宋莲花,陈利华,等.若干蚕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研究[J].蚕桑通报,2004,35(2):15-19.

[23]吴玉澄.家蚕茧解舒的选择及其杂种强势的利用[J].蚕业科学,1981,7(3):148-154.

[24]刘庆信,何斯美.家蚕丝质性状选择效果研究[J].蚕业科学,1991,17(2):75-79.

S883.9

A

1007-0982(2016)02-0034-05

2015-11-25;接受日期:2016-01-07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

第1作者信息:程洋(1989—),男,山东烟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E-mail:chengy6162@126.com

信息:张升祥(1972—),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Tel:0538-8242987,E-mail:zsx@sdau.edu.cn

猜你喜欢

皓月家蚕摄食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仰望一轮皓月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A Study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itan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