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及影响机制
2016-03-30李智
李智
内容摘要:本文实证分析了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总体上逐步趋同,局部也存在反趋同阶段,当前趋同态势还将持续。从影响机制来看,区域要素的合理流动、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该区域流通经济加速趋同的重要实现路径。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 流通经济 趋同性 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北部经济发展的一大核心区域,通过发挥北部“黄金海岸”优势,成为与160多个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前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通过各地区联动,寻求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环渤海区域经济趋同,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流通业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一条流通业趋同发展之路,将为环渤海经济一体化提供坚实支撑。
研究方法
(一)理论模型基础
Barro和Sala在研究经济增长趋同性时,采用了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模型。本文以流通经济为主体进行理论模型阐述,其中流通经济的变量以人均流通业增加值表示,与Barro和Sala使用的人均生产总值相对应。
1.σ收敛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将流通经济变量与其地区横截面平均值进行比较,判断趋同性。模型如下:
其中,n为地区个数,Xi为第i地区的人均流通业增加值,X为均值。σ越小,则趋同性就越强。
2.绝对β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考察了流通经济增长率与流通经济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检验落后经济体是否比发达经济体具备更高的流通经济增长速度。模型如下:ln(yi,t+T / yit)=α+β lnyit+εit (2)
其中,yit为i地区在t年的流通经济水平。若β小于1,则呈现绝对β收敛,即流通经济增长趋同。
3.条件β收敛模型。该模型即在绝对β收敛模型基础上引入影响因素变量,模型如下:ln(yi,t+T / yit)=α+β lnyit+Γi Sit+εit (3)
其中,Sit为影响因素组,Γi为待估参数。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3-2013年环渤海区域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相关的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反映流通经济实际增长,根据各地区的CPI指数进行平减。
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的趋同性实证检验
在考察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时,首先采用σ收敛模型对其进行普遍性检验,以确定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趋同的阶段性特征;然后,采用β收敛模型对σ收敛的普遍性进行验证。
(一)流通经济趋同性的σ收敛检验
首先分析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趋同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式(1)进行测算,得到20年以来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对数值的标准差σ值变化趋势(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水平的标准差σ值维持在0.45-0.56之间,并存在一定的波动特征。但是,从该标准差的基本变化趋势来看,在20年以来呈现了下滑趋势,说明总体上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的增长是不断趋于收敛的,即存在一定的趋同性。
从局部时段来看,环渤海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变化特征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趋同阶段(1993-2000年),σ值从0.559下降到0.501;第二阶段是反趋同阶段(2000-2005年),σ值从0.501回升到0.524;第三阶段是再趋同阶段(2005-2013年),σ值从0.524下降到0.461。
(二)流通经济趋同性的绝对β收敛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σ值确定的三阶段流通经济趋同特征,本文通过绝对β收敛模型进行分析。利用式(2)进行回归估计,得到全时段及局部分时段的绝对β收敛结果(见表1)。根据表1结果可知,时段为1993-2013年的β系数为-0.006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就验证了20年以来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绝对β收敛,即该区域流通经济增长是逐步趋同的。这与σ收敛检验得到的总体趋同特征基本保持一致。
从分时段回归结果来看,1993-2000年时段的β系数为-0.007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1993-200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空间差距不断缩小,整个区域流通经济存在趋同态势;2000-2005年时段的β系数为0.011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2000-2005年期间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空间差距又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即环渤海流通经济存在反趋同(即空间发散)态势;2005-2013年时段的β系数为-0.0364,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2005-2013年期间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空间差距又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同特征,相比1993-2000年时期趋同速率明显提高。
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验证了前面σ收敛得到的环渤海流通经济增长趋同分为三大阶段的论断是可靠的,本质上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存在趋同性。环渤海区域北京和天津的人均流通业增加值居于高位,山东处于中游水平,而辽宁和河北的人均流通业增加值相对处于下游水平。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北部“黄金海岸”优势,积极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区域间要素流动和市场联动,五省市的流通业发展得到不断趋同。
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机制分析
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存在趋同性,那么,在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趋同的内部有何影响机制呢?本文将通过条件β收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要素和所有制的影响机制
在式(3)中引入投资(Inv)和劳动(Lab)作为要素变量,外资水平(Fdi)和国有化程度(Gov)作为所有制变量。其中投资变量选取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流通业增加值比重表示,劳动力采用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表示,外资水平采用FDI占GDP比重表示,国有化程度采用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表示。通过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1993-2013年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引入要素、所有制因素后,趋同性明显降低,且呈现一定的发散趋势。这说明要素、所有制因素的作用,使得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的趋同方向发生了转变。
从要素的作用来看,劳动力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劳动要素是约束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趋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环渤海区域劳动资源分布较为失衡,北京、天津等地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河北等地的劳动力资源远不及其他地区,劳动力规模的差异,使得环渤海区域内各省份之间流通业发展的趋同性大大削弱。其次,环渤海区域内劳动力的流动性仍较差,这也是制约流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瓶颈。
从所有制的作用来看,外资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外资水平也是约束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趋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客观来说,环渤海区域内不同地区对外资吸引力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通经济的趋同发展。国有化程度的变量也显著为负,说明国有化也是约束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趋同发展的一个因素。流通业是直接联系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中介产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能极大地释放流通发展潜力,而国有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垄断,不利于市场化发展,也就限制了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环渤海区域国有化程度不断降低,民营经济加速发展,笔者认为这将成为流通经济趋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与众不同的是,2005-2013年的回归结果中,系数β有所降低,趋同性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劳动力要素和国有化程度对流通经济趋同的影响转负为正。该结果也折射出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的劳动资源配置正不断优化,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二)经济结构的影响机制
在式(3)中引入资源加工业(Z1)、装备制造业(Z2)、高新技术产业(Z3)、服务业(S)作为经济结构变量,分别用相应行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指标。通过回归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整个研究时间段环渤海流通经济增长出现反趋同,表明在经济结构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经济结构因素是环渤海区域的服务业发展失衡,即便资源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加速流通经济趋同的贡献存在,但服务业失衡带来的流通经济失衡,抵消了工业发展为流通经济趋同带来的贡献。相对而言,河北、辽宁等地的服务业水平落后于北京、天津等地,流通业作为关联面较广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其它服务行业支持。环渤海区域服务水平的失衡,将直接带动流通经济发展失衡。
在2005-2013年期间,环渤海流通经济增长出现趋同,观察变量系数可以发现,服务业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这一时段服务业对流通经济趋同发展的作用得到增强。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环渤海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加速了该区域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平衡。
结论与建议
总体上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是逐步趋同的。但从局部来看,环渤海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变化特征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2000年的趋同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05年的反趋同阶段,第三阶段是2005-2013年的再趋同阶段。而且第三阶段的趋同速率有所提高。
环渤海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受到要素和所有制、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区域劳动力的流动性、市场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层次是影响该区域流通经济趋同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变化趋势来看,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劳动力流动加速,经济结构在空间上不断调整,加速了整个区域流通经济的趋同发展。
综合本文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坚定不移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活跃市场氛围,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二是推进产业转移,提倡错位发展,河北、辽宁等地应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并充分吸收溢出效应,同时为北京、天津产业进一步优化提供坚强支撑;三是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区域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流通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载体。
参考文献:
1.邓慧慧.中国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还是发散?——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2.Barro R. J.,Sala-i-Martin X.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
3.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肖李春.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