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针对中国经济崛起评论的演化
2016-03-30李智孙艺多
李智 孙艺多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引起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不同于前些年一边倒并且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美国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评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综述了美国主要学者、智库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评论与看法,发现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主流媒体和智库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识日益客观、科学和全面,“中国威胁论”有所弱化,“中国崩溃论”也面临日益增多的争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崛起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美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主要媒体和著名学者纷纷聚焦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西方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种现象)及其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其中有些重要智库和学者的分析以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和理论机理的深入剖析为基础。不同于前些年一边倒且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随着研究与分析的不断深入,美国主流媒体和智库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识正在变得日益客观、科学和全面,有些重要的看法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文就美国对中国经济崛起评论的演化展开研究。
“中国威胁论”有所弱化
“中国威胁论”至少可以追溯到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发表的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随后,在以亨廷顿和布朗为首的美国著名学者的阐释下,“中国威胁论”最终发展成为“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更是引起美国当局和主要智库的担忧。随着部分政客和部分主流媒体的大肆宣扬,中国崛起似乎正在对美国甚至全球文化、经济、和平民主造成重大威胁,在一段时期内,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话语。
出现这种情形,其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1979年到2014年,中国实际GDP的年度增速接近10%(见图1),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中国经济平均不到八年就可以实现翻番。然而,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而美国长期习惯了一枝独秀的优越感,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长期被扭曲(这种认识的扭曲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最为严重)。这样,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诸多差异,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种种误解,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中国崛起当作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威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外,苏联解体后美国一些政客和智库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潜在对手,也可以借这种话语阻碍中国与周边合作,从侧面服务于对中国的打压。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深化,信息、商品、服务的交流壁垒越来越小,西方民众了解中国的渠道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从而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看法也日益客观和多元化。2015年6月发表于《亚特兰大》杂志文章《中国的威胁究竟有多大?》分析了中国是否会对美国的世界大国地位造成威胁。文章指出:“美国在近五年来经济正在恢复,相比于中国更加稳健,因此更有希望实现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实现全面的经济改革并加速过渡到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经济重新平衡,使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出口和固定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能力;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解决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的能力;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的能力。
美国国会在其2015年9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崛起:历史、趋势与挑战及其对美国的意义》中强调:“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改变,虽然中国经济在前几年高速发展,并且在购买力平价基础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工业生产者、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进口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者,然而中国也面临一系列可能阻碍经济增长的挑战,包括可能导致了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而非消费需求的扭曲的经济政策,国有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脆弱的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多的污染,法治的相对缺乏等”。美国国会的以上研究报告暗示,中国正在转型变化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并站在客观的视角上分析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相比美国处于更加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有些智库和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似乎更为乐观,但他们对所谓的“威胁”的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前引文章《中国的威胁究竟有多大?》指出,随着中国的强大,中美关系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将产生更大影响,但作者詹姆斯·费洛世(James Fallows)随后强调,所谓的“威胁”也许只意味着中美关系一旦恶化将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中美关系和谐发展将带来全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这只是一件事的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已,并不意味着中国真的会对世界造成安全问题。
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严肃的智库和学者看来,中国的“威胁”的性质绝不像一些政客所强调的那样危言耸听,如果真要说“威胁”,也可能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显著放缓可能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他们感觉到威胁,但是,当中国经济显著减速并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相当影响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感受到更大的威胁。
“中国崩溃论”面临的争议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中国威胁论”有所弱化,但“中国崩溃论”却逐渐占据一些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中国经济崩溃论”大致始于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锐减,内需不足,经济持续下滑,通货紧缩现象持续了一段时间,这直接成为“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导火索。美籍华人章家敦是“中国经济崩溃论”的早期主要支持者和代表人物。2001年,章家敦的专著《中国即将崩溃》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章家敦断言中国经济存在虚假繁荣,并预言中国政府即将在2011年彻底崩溃。与之相呼应的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罗基斯指出,中国GDP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美国媒体也抓住机会加大报道力度,如纽约时报刊登长篇分析《下一个病人可能就是中国政府》、华盛顿邮报发表的社论文章《中国的“切尔诺贝利”》等,重点都在着重渲染非典疫情对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最终走出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摆脱了非典疫情的困扰,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2007年的GDP年增长率甚至高达14.2%,即便是随之而来的极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未能阻止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脚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经济崩溃论”显然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潜能,基本处于不攻自破的尴尬之中。章家敦也于2011年11月29日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承认自己之前关于2011年中国经济崩溃的预测并没有实现。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显著减速,既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趋势性因素所致,也与中国政府有意识放缓经济增速以求得更稳定和更可持续的经济“新常态”有关。然而,这一动向被一些智库和媒体过度解读,为“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再度回潮奠定了舆论基础。2015年3月6日,美国著名学者沈大伟在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发表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认为富人移民国外、压制异见、官员腐败以及经济陷入系统性陷阱,将导致中国经济“崩溃”。2011年曾撰文承认自己预言失灵的章家敦又开始重拾“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论调,他明确指出,“不久之前,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一切还算运转正常。但现在没有什么是运转正常的。是的,我的预言有过错误。但中国将在2012年、而不是2011年垮台。我敢打赌”。他的文章活跃于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从不同侧面大谈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章家敦在2015年7月5日和9月13日分别发表《中国对股市的紧急援助是势力微弱且无效的》和《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8%,但内需将萎缩》等文章,2015年10月4日在《福布斯》发表《中国政府实施惩罚性措施限制外汇交易》指出,中国将在一年内耗尽外汇储备,这些文章都直接或间接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持有的悲观情绪。
其实,越来越多的智库和学者认为,章家敦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预言不太可能成为现实,中国的发展将继续证明“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荒谬性。美国社会并非一边倒相信“中国崩溃论”,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曾将章家敦的“中国崩溃论”列为2012年十个最糟糕的预测之一。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中,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趋向于呈现和描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正如Jonathan Woetzel在2015年10月5日在《福布斯》上发表的《中国真的在崩溃么?》一文中所述,“中国崩溃论存在锚定偏见的问题,并不会成为现实”。华盛顿邮报记者Emily Rauhala在2015年8月25日发文《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很大问题,但并不会崩溃》明确表明中国经济不会崩溃的观点,并称中国正在面临的一些看似灾难性的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之境地,股市的巨幅下跌一定程度上源于股民的过度反应,而股灾并不会危及银行业,因为中国民众储蓄率依旧很高。在《中国真的在崩溃么?》中,中国问题专家、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长Jonathan Woetzel也肯定了2013年中国深化改革的做法:“中国高储蓄率、工业大规模的投入、政府十分注重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会重蹈日本“迷失的20年”的覆辙。中国2013年提出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出口、促进私有经济发展、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同时加快反腐败进程,而并没有诉诸投资增长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和泡沫破灭前的日本经济确实有一定相似性,但正如一些熟悉中国问题的学者所指出的,中国与日本并不可类比。经济学家诺厄·史密斯在其2014年10月30日发表于彭博社网站中的文章《中国非常、非常大》指出:“中国显然在减速。但若将其与苏联和日本相提并论,就不靠谱了,原因很简单:体量。中国太大了,只有发生比日本、甚至苏联所遭遇的严重得多的变故,才能阻止其成为最大经济体。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经济学家Nicholas Lardy认为,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消费增长,因此,只要就业得到保证,消费就得到了保障,这与当年出口拉动型的日本经济有很大差异。华盛顿邮报著名的专栏作家Robert J. Samuelson也于2015年9月6日在该报发表文章《中国会崩溃么?》指出,依赖于出口和商业投资的日本和如今更多以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借贷来支撑经济的中国异曲同工,然而,中国的就业支撑了经济,因此,不一定会和日本走上同样的崩溃道路。
支撑中国经济崩溃论的重要论点是中国经济缺乏创新能力。事实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端加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中国也在加快创新步伐,用以质取胜代替以量取胜实现经济增长,美国主要智库、报刊、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麦肯锡季刊在其2012年2月的报道《企业家引导下的中国创新》中广泛引述了以下事实:“中国正在加快创新进程。在生物研究领域,华大基因的基因研究占据全球50%市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华为在今年拉斯维加斯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受到普遍关注,以其建立在软件内部的创新芯片智能手机平台博得大量关注。另一个智能手机玩家,小米的营销策略和忠实的追随者常常可以和苹果公司相提并论。美的最近宣布一种1赫兹变频空调压缩机领先于外国竞争对手。语音通信和游戏服务商YY.com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的今天,中国对技术创新、建立自有品牌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正在向着以质而非以量取胜的方式发展。
支撑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另一重要论点是非生产性投资和不断增加的债务导致中国经济快速的不可持续性增长。比如2013年,中国的水泥消耗量是美国的25倍,貌似说明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大规模城市建设。然而,这一观点没有考虑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实际上,中国人均建设水平并不高,与韩国、台湾地区相似。债务水平较高确实会导致中国经济容易遭受创伤。中国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债务问题。据彭博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企业和家庭的未偿还贷款占GDP的比例为207%,远远超过2008年的12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指出,中国债务并没有因经济危机而减退,反而大幅增长,其中大部分投入了房地产,也有一部分投入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中。然而,中国政府有控制债务不导致危机的能力。上文所引的《中国会崩溃么?》使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中国债务占GDP份额为55%”,得出结论,中国的负债占比相比西方国家要低得多,因此即使真的导致危机,受到影响的部门也极其有限。美国宏观投资机构R-Squared Macro Management的CEO Emma Dinsmore指出,短期内,中国政府的优先事项是稳定经济增长。由于很多借贷是由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作出的,因此,政府应该可以控制违约速度,从而有可能避免金融危机。Dinsmore表示,政府已摆脱了大部分对政府干预的道德风险的担忧。只要中国政府保持信心,与高负债有关的负面拖累也将有所减弱。由于大量负债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因此房地产走势决定着债务是否会带来危机。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4年8月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有波动,但无法与迪拜或日本的情况相提并论。中国按揭负债率仍然偏低,首付比例至少为30%”。也就是说,其承认中国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并且房地产负债水平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上。同时,渣打银行数据也显示,在17个国家中,中国的总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排名居中,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水平。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消费者的信贷仅占总负债的一小部分。随着近几年来金融业在中国的发展,金融负债水平逐渐提高,由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组成的影子银行领域正不断扩张,同样可能带来债务危机。然而Jonathan Woetzel在2015年10月5日发表于《福布斯》的文章《中国真的在崩溃么》中评论到,“有人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规模为正规银行业的28%,远低于美国的200%”,因此同样处于相对比较安全的水平。
“中国新常态”日益受认同
随着“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愈发的弱化,美国主流媒体更倾向于客观地报道中国经济情况,也开始认同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常态”。其中,不乏一些对中国经济切实存在的问题的报道。《纽约时报》评论员奈尔欧文称:2015年经济增长仅为7%。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增长放缓,同外部环境疲软、一同阻碍了GDP该速增长。财政赤字的刺激比例增长(从2014年的1.8%升至2015年的2.7%)但仍然很保守。由于中国经济依旧处于转型阶段,存在问题是必然的。虽然中国正在新一轮改革中,新的措施的实施会使中国经济向着更加平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改革进程仍然很慢。利率自由化、财政政策改革力度仍然不够。同时,奈尔欧文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变为更多由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像以前一样提供那么多能源和矿产资源投入生产以促进经济,消费品和服务两部分会有大幅提升”。
虽然有“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在先,更多媒体和学者似乎认为中国并不会超越美国成为经济第一大国。经济学家诺厄·史密斯在其2014年10月30日发表于彭博社网站中的文章《中国非常、非常大》中称:“一国的增长会随着变富而放慢。就此而言,中国减速毫无争议。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意味着中国会像之前的苏联和日本一样,不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苏联和日本在经济快速腾飞时期,也被预测过其经济会超越美国,但这些都并没有发生。奥巴马政府在《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确认“美国一直是并将始终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并宣称:“虽然会有竞争,但我们不认为(与北京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并不具备超越美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Zhao, Kejin. United State should not exaggerate the “China Threat” when making its Asia Pacific Strategy.http://carnegietsinghua.org/2014/02/26/united-states-should-not-exaggerate-china-threat-when-making-its-asia-pacific-strategy
2.Gordon, G, Chang. Senior China Official Proposes Punitive FX Restrictions [N]. Forbes, 2015,10,4(1)
3.Forbes, Staff. Is China Really Collapsing? [N]. Forbes, 2015,10,5(1)
4.Gordon, Orr, and, Erik, Roth. Chinas innovation engine picks up speed.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innovation/chinas_innovation_engine_picks_up_speed
5.Malcolm, R, Lee, Kaela, Mananquil, and, Rachel, Wagley. The 2015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in review: An interview with Malcolm R. Lee.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interviews/2015/08/18-2015-us-china-strategic-economic-dialogue-review
6.2012年十大最糟糕预测. 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2-12/25/c_132062154.htm
7.Noah, Smith. China Is Very, Very, Very, Very Big.http://www.bloombergview.com/articles/2014-10-30/china-is-very-very-very-very-big
8.Wayne, M, Morrison. Chinas Economic Rise: History, Trend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R]. United Stat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5
9.Robert, J, Samuelson. Will China Crash [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