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烧山火、透天凉”主要术式特点与操作关键

2016-03-30孟丹

科技视界 2016年2期

孟丹

【摘 要】“烧山火、透天凉”法是一种毫针补泻复式手法,操作正确,可直接产生凉感热感以奏效。本文对各代医家对本手法的论述加以归纳,总结其主要术式特点与与操作关键,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烧山火、透天凉;凉感热感;补泻

本文拟拙作一篇,旨在论述“烧山火、透天凉”主要术式特点与操作关键,兹论述如下:

1 主要术式特点

1.1 以提插补泻论操作主术式

1.1.1 金元时期《标幽赋》提到:“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操作以提按手法为主,结合捻转、迎随、左右等。《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而夺之者,恶得无虚?随而济之者,恶得无实?”《难经·七十八难》说:“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所以窦氏手法是在《内经》、《难经》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发挥。

1.1.2 明代《金针赋》出自《针灸大全》[1],首次提出了“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与操作。“一曰烧山火……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故主要术式为“慢提紧按”与“紧提慢按”。

1.2 以凉热论操作目的

1.2.1 从凉热操作说,《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针下寒与热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追求的凉热效果基本一致。

1.2.2 从操作方法说,《难经·七十六难》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即营气在内,卫气在外,引外部卫气至深层为补,引内部营气至浅层为泻。《难经》中还指出:“得气,因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1.3 从层次与维度论操作深度

1.3.1 《金针赋》中对“三进三退”和“三出三入”,原文补述“补者一退三飞;泻者一飞三退。”因此可理解为操作三度,而每一度操作分为三个层次[2]。

1.3.2 明代《奇效良方》[3]“行九阳之数”、“行六阴之数”主要突出得气后的引气,但本书“三进三出”是指操作度数或操作层次仍描述模糊。

1.3.3 明代汪机著有《针灸问对》[4],首次提出“疾提慢按”的徐疾补泻概念[2]。以“烧山火”为例:“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先浅后深者,浅则五分,深则一寸。” 《针灸问对》认为其操作可由五分渐至一寸分三层,每层慢提紧按,进针至地部后一次疾提至天部,往复操作三次。

1.4 从“九阳”“六阴”论操作

陆瘦燕[5]认为九六之数比附丽于它法,本身不能起积极作用。后世有文献补充,如李挺《医学入门》[6],以“烧山火”为例云:“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而二十七数。”由此看出这是对“俱补老阳数”的解释,即补老阳数应分三度慢提紧按九次。

2 操作的关键

2.1 “紧按慢提”与“紧提慢按”

张缙[7]教授提出紧按是力向内,针是力的载体,力贯针中,力随针入。笔者认为,“紧”与“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针刺的速度缓急,还包括针下力的轻重、提插的幅度、针下得气后的沉紧感放松感、医者与患者的守神入微与精神放松等。

2.2 得气

现代研究通认医者所体会的针下沉紧感,患者感受的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得气的标志。

2.3 细细搓之

《金针赋》文末指出:““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此语虽有主次之分,不可不查。”现代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是这样阐述的“单式手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8]。在取气方面[9],提插法和捻转法均达不到量的要求。故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中的应用,应结合捻转补泻法,即“烧山火”在紧按时结合左转补法,“透天凉”在紧提时注意右转泻法。

2.4 凉感与热感

笔者认为“烧山火”“透天凉”的成功不应拘泥于以热凉的出现为疗效标准,而是以操作方法的应用、临床证候的改善为主要依据,即使未有热凉感,也同样有效。临床需要注意:一是,病人的机体功能状态,体壮年轻者得气快,易有热感或凉感;二是,在于治神、守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三是,腧穴本身具有偏补偏泻的特异性。所以在临床中,医生更多应从疗效评判手法的操作,不应拘泥于凉热感的出现;同时于有热凉感者肯定有效,所以临床要竭力消除影响热凉感产生的因素,促进疗效的产生。

2.5 注意事项

一是,医者集中精力,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即“意之所至,气亦至焉”之义。患者细心体会局部针感,否则易忽略凉热感。二是,因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使用的针具较粗,故老年、婴儿、惧针及体弱者慎用。三是,由于刺激量较大,故距离脏腑、九窍较近的穴位要尽量少用。

综上所述,“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理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充分掌握领会《金针赋》的真意,认真把握“紧按慢提”与“紧提慢按”的提插主术式,客观对待取凉取热标志,以求扶正祛邪之意。临床针灸工作者应在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摘掉其神圣光环,使之更多地造福于病患,使每位针灸医生孜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明·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2-63.

[2]何润东,王超,尚秀葵.“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源流、操作浅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8):787-790.

[3]明·董宿,方贤.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利学技术出版社,2003:973.

[4]明·汪机.针灸问对[M].合肥:安徽利学技术出版社,1992: 55.

[5]陆瘦燕.“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探封[J].中医杂志,1963,13(9):9-12.

[6]明·李挺.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7.

[7]邱德文,沙风同,熊兴平.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450.

[8]张缙.“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依据 [J].黑龙江中医药,2008(1):9-10.

[9]邵百军,邢启洪.“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46-647.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