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探索空白之影
2016-03-30
40年华的熊宇,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也身负着更多的教学和艺术传承责任。在创作上,他还有很多孩子一般的热忱和冲动,这种个人风格与特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梦幻、感性,对世界有着无穷的探索和思考。最新的个展“空白之影”包含了他对创作与艺术环境的双重思考。
BM:眼睛硕大、皮肤苍白、看上去有些忧郁和冷漠的人物形象是你作品的一大特征,在很多作品系列中我们都看到了它的存在,这些形象表现和表达了什么?
X:绘画本身是一种图像的视觉传递,有着非常情绪化的一面,而这种情绪的产生源于人眼对于外界的微妙阅读。作品中的大眼睛,或者说忧伤的人物形象的来源,那是我最原始的受到外界触动的体现。人类生产的文化与物质反过来对人类自身也会产生相当的影响,我受到的触动就来源于此。今天的艺术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正是人类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的世界,也是使得我们深陷其中的另外一种真实的世界。形象承载了我个体的经验,同时也承载了社会的经验,是这种经验总和下一种图像式的外化的表现。
BM:看到你的作品中有较多对蓝色的运用,蓝色对你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X:当我们看到外界的色彩时,往往会有两种关于色彩的感受,一种是纯粹生理上的愉悦或抑郁,这种感受非常直接,属于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但这种刺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忘怀。第二种色彩感受是心理上的,会引起精神上的感觉,会唤醒人的记忆中某些潜意识的联想,这种联想不仅对视觉是起作用的,甚至对其他的器官也会起作用。这种色彩不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单纯再现和模仿,而是艺术家自身内在的某种记忆,或者说是内心中情感上的强烈要求。蓝色对于我来讲是种特殊的记忆,在我整个童年和青年的记忆里都有,比较朦胧。在我看来,蓝色属于一种思考的颜色,很安静,很静谧。
BM:在最近的一次个展“空白之影”中,我们看到了你创作上的一些变化,能跟我们讲讲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新的尝试吗?
X:我不会直接去再现客观的现实世界,但是会通过一些不同的技术处理使得其中某些元素在画面上留下痕迹,比如直接地描绘,或者间接地使用媒介物转化产生,再或者使用特定器物使痕迹不确定地产生,这次展览的作品正是新媒介创作的尝试。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图像生产极为丰富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在自然世界之外人类又创造了一个自身的文明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影像复制时代的到来,通过光学复制的技术手段把某些图像从当时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抽离出来,将某种形式的特定元素进行复制,并进行扩展,进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含义和新的图像。这是今天人类的思维反复影响并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这次展览中作品的创作方式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BM:看到你的作品《阅读课》《钢琴师》都有油画版与丝网版,为什么挑这两幅画来进行不同的呈现?以后会做更多的类似尝试吗?
X:接下来会做更多的尝试。今天我们会看到大量的人类生产的图像,这些众多的看似完美却又模糊的影像对于我来说是不完美的,而艺术家的工作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找到并呈现出某种以前未能被意识到的事物。这是我工作的起点。《阅读课》正是这种尝试的表现——将图像痕迹以无法预测的方式在画布上生成。通过不同的绘画手段描绘出的图像会让我们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这是艺术的一项功能,也是艺术存在的一种意义。
BM:在你过去的创作历程中,有没有一些变化比较大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代表作分别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X:过去的创作中有很多变化的时刻, 比如“塔罗”以及之后的“影子城堡”,都是在创作中进行尝试的展览。早期的创作突出的特点是蓝色,就是平时大家讨论我作品时经常提到的颜色;之后的作品背景变得比较纯粹,莫名的舞台、黑色的背景使得人物被抽离。“塔罗”时期的作品颜色变得比较灰,黑色背景大量出现。再之后作品中开始出现很多关于翅膀、马这样的视觉元素。人物身份转向现实,之后的“影子城堡”,我尝试让画面的图像弥漫到整个空间,使得观者彷佛置身于作品之中。新的创作则关心与自然世界相平行的人造世界对于我们的影响,因此开始使用现实的一些影像、图像、元素作为创作的起点。说起来,我喜欢未来感,也喜欢机械时代原始的科技感。
BM:你在谈到“蓝树林”个展时曾说过“我的作品更多反映的不是现实空间,而是虚幻空间,以及人物在其中的感受和情绪”。为何特别关注虚幻空间?你的绘画风格看上去比较卡通,这与你和虚拟世界的连结有怎样的关系?
X:我其实一直很关心虚幻的空间,我觉得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今天当我们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对于人类世界的关心远远胜过对于客观自然世界的关心。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他的生命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去亲身经历很多事情。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人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产生虚拟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游戏里面扮演一个角色,或者在移动社交网络建立自己虚拟的网络形象,从本质上讲这一切也都是生命经历的体验,和读书、看电影是同样的概念。这是一种虚拟的文化,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人都会面对的一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绘画会带给人类似的体验,绘画的时候,生命是开放的,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都会在绘画中呈现。对我来说对虚拟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只是关注点不同,本质上都是艺术家对自身所处社会语境的一种观察、理解和体验。
BM:如果有机会,你更喜欢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不同的角色,还是出去旅行,看看不同的地方和人?虚拟和现实体验分别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X: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体验是不同的。虚拟世界让你用有限的时间体验更多的生活,而现实的旅行却是客观的生活体验。应该说,虚拟世界更容易进入,但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会选择现实的旅行。虚幻存在于创作者的想象当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的电视剧、电影都是这样的作品。
BM:你去过很多地方举办艺术展,比较喜欢哪个地方的艺术氛围?
X:我比较喜欢纽约的艺术氛围,很多元,有最当代的,也有最传统、最经典的,还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验艺术。我觉得对艺术来说,多元最为重要,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个体理解差异很大的事。每个人对艺术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各不相同,艺术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才变得有意思。
BM:你被称为“学者型”“自觉的学院派”艺术家,你认可这些标签吗?
X:我觉得我自己这些年越来越学者了,什么事都想把来龙去脉搞清楚(笑)。以前会觉得新的艺术实验都是很好的事,现在觉得完成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与建设是自己更该做的事。其实我们今天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东西很多,很多时候一些想法只是点子,而要把这个点子变成一个系统完成的作品并且呈现出来,却需要很多工作,要花很长时间。要兼顾两者需要有创造力,还要足够勤奋。我觉得对于艺术家来说,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BM:如果看到别人评论你的创作中有些一成不变、没有新意的地方,你会在意和想去突破吗?
X:创新是一直在做的事,只是我不喜欢单单形式外表上的简单变化,我希望是艺术家的工作以及体验自然而然地促使其创作发生变化。而且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是如此,总会有人希望看到每年都发生变化的实验艺术。但我现在却觉得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完成自身的体系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事。
BM:除了艺术家这个身份,你还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导师、四川大学美术馆的馆长,其他这些职务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启发与影响?
X:艺术家首先是个体的人,艺术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综合的事业。艺术中的探索和发展没有固定的道路,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整个人生的经验,周围世界带给我们的刺激,时代的烙印,文明的进步,各种因素的碰撞刺激,进而共同促进艺术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不同的身份正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必需的集合,就像一个男人他既有儿子的身份,也会是一个父亲,同时也是一个公司职员一样,这些都是作为人本身所客观面对的现实。对于我来讲,社会中的种种身份正是创作的源动力。也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但想做好事情就得花精力。
BM:身上肩负这些行政与教学职务,让你觉得对社会有着怎样的责任?
X:我觉得艺术是一个个人的、自由的、不应该受到限制的事业,但正因为这样,艺术家在客观的社会生活中才会觉得有各种事物在影响自己、限制自己,商业也好,政治也好,体制也好,都是这样。对于我来讲,我个人会持续地完成自身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自身的社会身份来讲,我会尽力给别的艺术家们一个“空白”的平台,给艺术一个良性的发展土壤。
BM: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和展出计划?
X:接下来这一年,我会接着去年“空白之影”那个展览的研究继续做一系列的探索,年底的时候应该有完整的作品可以呈现。之前也在和几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院美术馆做学术上的交流,今年会在他们那里实施几个学术交流的项目。其实还是挺忙的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