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伴随我从小到老
2016-03-30金汕
金汕
由于上小学便迷上了体育,那个年代有多少男孩儿都因足球而使生活变得多彩。小小年纪不仅自己踢,也特别爱看有关足球的报道。那时候《北京日报》每天才4个版,哪怕重要比赛,报道起来都是浅尝辄止。后来看到一位同学带来《新体育》,一帮男孩儿就抢着看,当然小学生阅读是有困难的,但一个个体育明星的彩色照片都让我们兴奋异常。读《新体育》对运动员人生历程的描写,对比赛过程绘声绘色的描述,不仅让我们更喜欢运动,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后来得知我父亲单位订阅了《新体育》,就要求父亲每期尽快带回。父亲要求两天还单位,我常常一天读完,第二天让小伙伴匆匆浏览,“《新体育》来了吗”成为我督促父亲和同学询问我的常用语。
历经几十年后,我对《新体育》很多文章仍然记忆犹新。我和同学们看过年维泗、张宏根那批国脚们训练和生活的照片,大家真心崇拜这些绿茵好汉。记得我看过《新体育》封底国脚孙福成辅导儿子倒勾,心里抱怨为什么自己的父亲或叔叔就不是足球运动员。第26届世乒赛后,《新体育》大幅度报道了赛况,庄则栋的两面快攻、徐寅生的十二大板、张燮林的魔术师削球让我津津乐道……
《新体育》多少年一直伴随着我,自己后来从事与体育文化、体育历史相关的工作,《新体育》的启蒙作用非同小可。我没有想到成了对当年这些偶像的采访者,也成为《新体育》的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朱芬芳副总编派我采访足球工作会议,《新体育》独特的地位使我一路畅通,采访起来更加方便。接着,她又让我写了反思中国乒乓球衰落的文章,1991年中国男子乒乓球在世界锦标赛团体赛上已经跌落到6名开外,我曾担心这种全面反思类的文章会有多少删节,没想到几乎原封不动登出。
进入本世纪,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风光不再是谁也难以逃脱的。有时再看《新体育》,不免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不是谁办刊无能,是新技术革命的摧枯拉朽。但是,《新体育》在中国体育新闻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它是一部厚重生动的中国体育史,很多记载是绝无仅有的。
近年我承揽了撰写北京体育史的工作,我感谢《新体育》为我的几本体育著作提供了别处无法寻找的珍贵史料。我写《当代北京体育史话》,五六十年代的记载详实生动,尤其前门大街竞走比赛的照片太有老北京气息了。我写《当代北京足球史话》,中国和北京足球的脉络在这里那么清晰。我写《当代北京篮球史话》,居然能看到1950年中苏篮球在北京东长安街四场比赛的详细描述。我写《当代北京体育场馆史话》,那些体育场的修建过程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查阅到。
和我相同有对《新体育》感恩之心的人一定不少。《新体育》启蒙了多少体育爱好者,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和享受!
(作者系北京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