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传播体育的深层价值

2016-03-30涂晓东

新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国女排女排

涂晓东

上篇:《新体育》的“前生今世”

曾经“一骑绝尘”的新中国第一本体育杂志《新体育》,已经走过66年风风雨雨,几代人接力,几代人呕心沥血,为几代读者倾情奉献了整整800期精神大餐。她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光荣与辉煌,是中国体育的忠实记录者,是体育精神的执着传播者。作为在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集团)工作了12年的“老人”,我为这本集团主刊的光荣与辉煌而骄傲!

从创刊之日起,《新体育》便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权威的体育杂志,尽管“文革”期间曾休刊5年,但传播体育精神和正能量的追求和努力始终未变。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新体育》以整页的篇幅刊登这一题词,突出宣传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夺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而详细记载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全景式报道:傅溪鹏的《会当凌绝顶——世界杯赛中国女排夺冠记》、何慧娴的报告文学《拼搏》,以及现场实录《郎平日记》,就登载在这一年第12期的《新体育》上。从此,女排精神传遍神州大地,其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同样,女排精神就像一道血脉,在一代代女排姑娘们身上流淌、延续。

2015年7月16日,在香港参加世界女排大奖赛的中国女排姑娘们正在和泰国女排进行赛前热身,可能是DJ失误,现场突然放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女排姑娘们听到国歌响起,纷纷停止训练,转向国旗方向,肃立行注目礼。

看了女排队员的表现之后,网友们纷纷点赞:

——“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女排,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这个DJ无意识地测试了一下女排姑娘们的基本素养,全部合格,小惠满分!”

——“看得我哭了!”

……

2015年9月6日,中国女排姑娘们再度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此时,姑娘们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大家在领奖台上举起了惠若琪、徐云丽和杨方旭三名缺席队友的球衣。

对此,中国体育报记者苏畅充满激情地写道:“这一刻,团结两个字再度浮现在每一名中国女排将士心中,映在每一位观众的眼前。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这恰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所在,而新一届中国女排也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证明了,她们无愧于新时期合格的中国女排精神传承者!”

下篇:新时期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经历的传媒人,我经常在思考,在价值多元化、选择多样化的今天,体育传播的使命、担当是什么?有哪些深层价值更需要深度挖掘、有效传播?

思考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那么这个力量是什么?

不久前,两位体育新媒体的年轻人希望我给他们所在的媒体一些建议。我讲了刚刚看过的一部特奥会宣传片。故事讲的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儿很怕与外人接触,后来在父母、教练的鼓励帮助下练习射击,逐渐走出了自我封闭。片子最后的镜头是男孩儿瞄准远处的透明玻璃,坚定地扣动扳机,一声枪响,挡在他面前的透明屏障应声而碎,男孩儿脸上绽放笑容。

我告诉两位年轻朋友,这个故事、这种表现方式让我震撼,让我感受到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人性的光芒!

思考之二:当人们为冠军的金牌而欢呼时,还应关注什么?

这两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正在陆续录制《中国奥运人语录》,让我感佩的是每位被采访的奥运人不仅谈自己的运动成绩和成长经历,而且都谈到从体育中得到的感悟和人格塑造: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源动力。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最终达到领域内的高峰。”

——马燕红(获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金牌)

“当遇到困难时,尝试着去登高望远,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为从长远看来,这说不定是一件好事情。”

——徐莉佳(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镭迪尔级女子单人赛金牌)

“路再长,一步步也能走完;路再短,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王丽萍(获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张湘祥(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62公斤级金牌)

“一定要有小目标,才能达到大目标。”

——陆春龙(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项目金牌)

……

这不正是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吗!

思考之三:体育比赛中“尊重”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等等。讲大原则容易,但面对一个具体事件、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时,又该如何体现真正的“尊重”?

前些年,社会上对中国乒乓球“海外兵团”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此,人民日报记者薛原撰文指出:“作为一名运动员,‘报效国家自然是最高目标,但前提是‘人尽其才。所以,李佳薇、帖雅娜们站到中国选手的对面,无非是想对自己多年的付出做一个证明。她们的努力追求不也正是体育精神的一种表现?尊重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价值,在我们这个日趋开放与包容的社会中,海外兵团的今昔,不期然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痕迹。”

这种尊重,蕴含着宽容、包容,而宽容和包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宽容包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

思考之四:体育中充满了辩证法。当我试图从一个个事例中挑选论据时,看到了新华社记者许基仁的最新力作《向人类“脱帽致敬”》。他以李世石与“阿尔法狗”之间的围棋人机大战为例,感悟人生,做了精辟阐释:

“围棋,是最好的辩证法教科书和人生指南!与其他竞技项目不同,围棋强调的不是单一思维,而是复合思维。围棋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早先的‘好手此后有可能变为‘恶手,一切都取决于大局,依托于变化。所以,弈者永远要想着‘大局,永远需要选择,战略的选择,战术的选择。有时需要执着,有时却需要‘放弃,而‘放弃往往是更高的境界。人生如棋,参透了围棋,你就懂得了人生!”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国女排女排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夺冠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让人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精神
事件
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