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校外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探讨

2016-03-30吴茂森林淑珍王建火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资源

吴茂森 林淑珍 王建火

摘要:校外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福建校外教育资源丰富,也存在值得思考的方面。提高校外教育质量,破解校内外有效衔接的困境,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与整合省内校外教育资源。

关键词:校外教育;资源;挖掘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73-02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参与,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校外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以上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赋予校外教育活动场连接学校和校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任。

一、福建省校外教育现状

1.优势。①组织架构逐步健全。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强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了以福建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十几家职能单位为核心的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各设区市按照以上组织架构,成立了市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为全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将各设区市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大大提高了各设区市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场所建设有力推进。“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共成功申报获批了5个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年均建设1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省份,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助资金1.5亿元。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现有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5个、国家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4个、国家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0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67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7个、青少年宫46个、儿童活动中心47个,基本达到每个县(区、市)至少有一个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③品牌活动初步树立。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依托优势、找准节点、紧扣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重点抓好社会实践助成长、乡村学生看县城等“蒲公英行动计划”系列活动,突出知行结合,把良好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漳州东南花都实践基地利用“花都”的特色品牌,成功协办了全国青少年“圆梦蒲公英”暑期夏令营主题活动福建项目;三明市沙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着力打造“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品牌,该活动培育孵化出福建省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等项目。

2.不足。①政出多门,合力不足。目前,在全省各地分布着不同主管单位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有省文体局主管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有省妇联主管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有团省委主管的青少年宫,有省文明办主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有省教育厅主管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活动场所受各自的主管部门的影响,在体制上、政策上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不尽相同,导致政出多门,存在校外教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但校外教育资源又无法有效整合的矛盾。②校内校外,无法衔接。在“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家长和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盯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打着提升学生能力、智力的幌子大张旗鼓开办辅导班、学习班,这导致校外教育场所成为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或课堂的延伸,偏离了青少年活动场所应有之义。同时,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调配上等都无法实现校内外的有效衔接。

二、挖掘与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校外教育资源整体优势的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校外活动场所都不能“闭门造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功能就必须挖掘与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通力合作形成区域优势的前提下,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2.有利于校外教育活动品牌的塑造。一个活动品牌的形成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反复的实践、总结和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本场所、本区域的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与整合。通过挖掘与整合本场所、本区域的校外教育资源,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的梳理归纳,从最优质的资源当中,提炼塑造品牌活动的支撑点,逐步形成活动品牌。

3.有利于调动校外活动场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校外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最直接的影响会促使校外教育市场的重新洗牌,在“物竞天择”和市场规律的影响下,迫使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根据自身的实际,展开有效的改革与创新,这有利于进一步调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挖掘与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的建议

1.协同合作,构建开发校外教育资源的良好生态。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受校外教育资源整体环境的影响,建立一个政府投资、社会和家庭参与、场所管理的校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是构建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良好生态的必要保障。①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彩票公益金的下拨有效地决解了地方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特别是每年下拨的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的项目资金,又有效地保证了校外活动场所的正常运转。但这些资金仅用于启动项目建设、维持一般性的日常活动,对整个活动场所的建设资金是杯水车薪,对于提升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内涵建设经费远远不足。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列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同时配齐配足各个活动场所的师资。②广泛发动社会家庭参与。社会上不乏有热心参与校外教育事业的成功人士,许多国营、民营企业也有资助教育事业、开展公益活动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是挖掘和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广泛地宣传,并最终建立一个社会参与的机制体制,让社会与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互动双赢。校内外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家庭、学校、校外教育机构这三大主体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持,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学生家长的理解、学校管理者的认可、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以及机构内部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校内外教育有效结合的关键点,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加深双方了解,降低沟通和磨合成本,促进双方有计划、分阶段、持续性地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③提高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水平。政府的投入、社会的参与,营造的是一种良好的校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外部氛围,最终要转化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战斗力,同时要靠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水平的提高,靠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强,靠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体制机制的健全。

2.主动作为,着力打通校内外教育衔接瓶颈。①开发课程和项目资源。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不同学年段的课程和项目资源。校内外教育衔接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打破学校机械的常规教学模式,提倡通过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和学校的教育者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找到校外教育与课程标准的交叉点,由此提出可供开发的教育主题,最终形成相应的校外教育课程和项目。基于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校外教育课程和项目能够提高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但同时又能保持两者教育风格的差异性。②壮大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开发以学校师生群体为对象的志愿者项目,扩充校外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也为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了解校外教育内容的直接平台。例如,科技场馆招募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事开发、实施科学教育项目等工作,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③配送校外教育资源包,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做好教育项目推广工作。对设区市、县(区、市)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等校外活动场所进行排查,建立本地校外活动场所资源清单,在设计开发出丰富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校外教育机构还需要做好教育项目的推广工作,主动将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介绍给学校,为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切入点。

3.培育扶持,打造区域校外教育文化活动品牌。福建“依山傍海”,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又具有显著的港澳台区位优势,为提炼校外教育品牌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有有闽都船政文化、闽北朱子文化、茶学文化、客家文化、闽南闽派特色文化、泉州海丝文化、莆田妈祖文化、宁德畲族文化等文化品牌遍布福建省,因此可以依托这些区域特色打造活动品牌,如在泉州市构建“海丝文化交流试验区”,在武夷山市构建“朱子文化传承试验区”,在龙岩市构建“红土地闽台客家文化交融试验区”,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景,陈国先,陆雨,王大清.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现状及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2]伍新春,等.促进校外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J].特别策划,2010,(5):79-83.

[3]刘翠珍.校外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39-140.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