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探析
2016-03-30万莉
万莉
摘 要 经过多年发展,辅导员队伍已成影响高等学校蓬勃发展和稳定局面的相对独立的职能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及学校管理效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专门化的推进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从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职业困境入手,提出完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必须从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细分的专业化发展平台和规范的职业化培训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07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impact of higher school counselors' vigorous development and the stable situation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unctional group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ervice and efficiency in school management.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llege counselors gradually highlight some deep-seat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ccupation plight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start,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counselors occupation development must be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tform system, effective segmentation and regular occupation training in three aspects.
Keywords counselor; occupational; professional
随着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日益复杂化、专门化,辅导员队伍日渐成为一支影响高等学校蓬勃发展和稳定局面的相对独立的职能群体,其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质量及学校管理效能。然而,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断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职业化、专门化是准确把握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保证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1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困境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存在不同的相关性。①当毛入学率达到15%,学校规模扩大,职责分工细化,管理工作必须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在迈向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构建专门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政策导向。
随着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下发,各高等院校有关辅导员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待遇保障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得不承认,高校辅导员队伍身份边缘化、职业业余化的状态依然存在,职业标准、评价体系依然缺位。职业角色的錯位、发展政策的制约、机制体制的缺位使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困境依旧突出。
困境之一,辅导员身份和地位无清晰界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当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并要将这条主线贯穿到日常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然而,在实际中,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被强化、教育职能被弱化,一方面,他们困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无法自拔,学生从进校到离校4年内的所有日常事物几乎囊括其中;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广度、深度不达标,针对性、时效性也打了折扣,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慢慢变成了单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困境之二,辅导员职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专职辅导员虽然纳入思政教师的序列,但其所享受的政治、生活待遇往往与行政级别或行政职务挂钩。行政职务升迁成为辅导员谋求个人发展的主要途径,形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行政化倾向。与专任教师队伍相比,辅导员职务晋升的“目标链”较短,职务层级重心较低,而且职务的晋升一般只能是按部就班,较少破格提拔。决定行政管理职务晋升的外在的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无法像专业课教师那样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导致了一些辅导员 “熬年头”的被动消极心态。
困境之三,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在僵硬的管理体制和残缺的激励机制下,辅导员成了一个过渡性岗位。目前各高校的新任辅导员都是刚刚畢业的硕士生,虽然有青春的活力,有工作的热情,但在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下,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也不敢把它作为自己终身的依托。事实上,真正因为热爱辅导员工作而选择这个职业的人不多,许多人其实是想以此为跳板,稍作停留后便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在辅导员队伍中有一个几乎形成共识的观点,即转行越晚越吃亏,辅导员岗位真的成为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困境之四,辅导员的职业化培训缺乏。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事务管理,这些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绝大多数辅导员不仅没有相关学科背景,也未经专业的岗前培训,专业培养和继续教育也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许多学校的辅导员培训尚未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养等要求系统纳入规范化培养的内容。辅导员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用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新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从而可能造成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工作水平无法大幅提高。长此以往,势必形成“马太效应”,导致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和威信下降,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更加缺乏认同感。
上述困境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了辅导员职业的效能发挥,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并提供专业建设平台,使之更具专业性,更加多样化。
2 构建健全的辅导员职业化制度保证体系和推进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三个能力级别和九方面职业功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进行了规范和界定。该《标准》明确了辅导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边界,为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持。
然而,职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的、综合的过程,不仅包括辅导员的职业资质标准、职业伦理标准,还包括相应的培养、准入、考核、退出机制等。
首先,必须厘清辅导员的职业概念,清晰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身份和地位。究其根本,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而设置的专职工作岗位;其身份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辅导者、文明修身的引路者、择业创业的指导者、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在明确身份、职责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确与其身份相匹配的工作领域和范围。逐步建立与职业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学校事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逐步规范化和职业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呈现出独立化、规范化趋势,专门组织、专业人员统一管理成为必需。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要求辅导员从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包干”泛化管理向更科学更灵活的深入教育、管理、服务回归,建立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取向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对于规定数量的学生群体,设立责任辅导员和专业辅导员,二者互补有无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事务管理、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与指导等工作,既在横向上明晰责任主体,又在纵向上体现专业化支撑,同时以专业边界细化责任。②
其次,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从长远看,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需要有自身独有的专业发展序列,和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并列,有自己的职业壁垒和行业标准,有可终身追求的事业目标,换言之,辅导员的职业化必须包含准入标准、绩效考核、职稱评定和退出机制四个部分。③
准入标准可采取执业资格认证模式。在目前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背景下,可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将执业资格考试作为准入“门槛”,并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职业认证分类体系,设立明确的选拔标准和规范的准入程序。④同时,选聘相关专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職辅导员,推动队伍建设社会化。
绩效考核则应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科学性为关键点。“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如晋升、成就等)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激发工作动力;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安全保障等)则使人保持积极性并维持工作现状。⑤按照该理论,科学的绩效考核应从录用、职责、考核、奖惩等环节入手,以职业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抓手,从制度上解决辅导员职责不清、功过不分、奖惩不明的问题。⑥按照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效、心理状况等进行考核,实现全面、真实、科学的评价。
职称评定则应体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将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按照德、能、勤、绩,建立一套与其岗位特点、工作规律相适应的完善的职称评定体系。评定体系宜纳入学校工作考评的整体框架,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机结合,将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务晋升有机结合,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党委和学生的检查监督有机结合。⑦
退出机制应设法打开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局面,使广大辅导员走出被动服从安排的状态,像教师一样把握个人发展的主动权。同时,梳理辅导员成长、分流渠道,建立辅导员的轮岗交流制度,以利于辅导员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改变辅导员因“久居一地”形成的比较封闭的思维模式。
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的制度保证体系应以职业化为目标取向,准确界定其职业化的内涵,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将职业化的要求贯彻到人才教育、选聘、培养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对辅导员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科研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按照辅导员岗位的实际功能划分和实绩表现进行岗位分级,在校内形成合理的职业化发展阶梯。
3 打造细分的专业化发展平台
日益复杂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更对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有着更高标准,要求能顺应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规律,始终以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的价值理念,适应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因此,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化应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另一目标取向。
许多研究者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化侧重于外在标准,如职业资质和技能、职业伦理和意识以及相应的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等,而辅导员的专业化则侧重于内在素质,如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⑧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教师”是与我国高校辅导员相似的角色,他们的工作主要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专业化程度很高。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其他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有着较大区别。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因此必须进行专业细分,从而以个体的专业性和群体的综合性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如果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下去,这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角色本位回归问题。
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对岗位分工进行细化设计,突出服务职能和专业特性,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⑨有学者就提出可设置职业发展、心理辅导、生活辅导、责任资深辅导等几类专职辅导员岗位,并根据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专业、能力等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同时,设置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辅导员将专业发展和自我需求相结合实现个体的协调性成长。其次,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合理分流,稳定队伍,优化结构,如可把辅导员作为学校后备青年干部、党政管理骨干、思政理论学科专业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人才储备;可鼓励部分专业突出的辅导员选择教学科研岗位,给予其专业进修机会;亦可积极向外推荐和输送希望从事社会其他工作的同志;对具有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且理论功底较强的辅导员,则应通过发展和激励使其成为专业化、终身化的思政教育专家。
为了促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建议鼓励符合条件、有钻研精神的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教促研,以研促长,按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走实践型和科研型相结合的道路,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为保证研究的常态化和系统性,学校可通过成立相关的研究会和协会如德育方面、党建方面、日常管理方面等建设学习型组织,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交流活动。
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不仅包括专业方面的提升也包括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定辅导员专业化标准时必须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特别要强调辅导员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专业精神。高质量的辅导员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执着的职业追求,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并且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应贯穿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的始终。
4 推进辅导员队伍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常流常新的源头活水艺术地注入学生心田,使德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形象的形式入眼、入脑、入心,教育者就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解、吸收和固化,从而才能以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输出,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要通过教育培训促进辅导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应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体系,以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为目标,以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和创新培训机制为主线,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机制。为了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的、规范科学的、内容完善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规划》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目标,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培训的关键在于不断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对提高辅导员队伍质量的关注以及日益强调的对专业责任心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设置既需要满足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也需要满足他们改善专业素养的愿望。目前,各高校为了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梯队建设和运行机制,愈加重视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但是尚未做到根据不同发展需要将辅导员划分成不同特色的发展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使用不同方法设计发展项目和课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三者中,专业性是前提和基础,综合性是标志和特征,实践性是目标和根本。⑩辅导员的培养如何既能体现专业性、综合性要求,又能体现实践性特征,还需继续探索和论证。
与其他学科一样,完善的专业建设和培訓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高校辅导员人才的基石。根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目标要求,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可以探索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校继续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平台探索规范辅导员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注重彰显辅导员岗位要求的实践特色,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满足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求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二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训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训基地专业支撑平台,按照辅导员职业要求进行专业口径调整,可以借鉴MBA等职业化教育的成功经验,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人际关系教育与调节、社会适应教育、相关法律理论与实务等方面,强化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辅导员的在职培训体系。辅导员的在职培训体系是辅导员专业化能力提升的后续保障系统,相对于职前的学科专业培养而言,在职培训更具针对性。建立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培训一体化的辅导员培训模式,重视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衔接,不仅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而且有利于辅导员培训不同环节的相互协调和补充。
目前,辅导员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明显,他们虽经历过大学生阶段,但在转换自身角色和适应环境变化时却表现出职业素养欠缺的短板,因此,搭建平台开展系统培训、能力与素质认证、科学理论研究已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是综合素质的发展,既包括深厚的理论基础、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包括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心态和实践的能力。为此,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贴近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工作实践的新需求。培训内容方面,既要丰富理论层面的内容,如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也要注重基本素养的提升,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职业意识、职业心态的调整。 培训方式方面,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融入除课堂讲授、集体交流以外的案例分析和实际考察,着眼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多增加短期培训,并探索个性化培训。
辅导员培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能力本位的培养,使辅导员具有持续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应建立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评价体系,通过起点评估和业绩起点、业绩管理和业绩评估,使得辅导员在享有专业化发展权利的同时,也要担负起负责自己专业化发展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16页)义务,确保辅导员培训的专业化水准,帮助每一位辅导员实现持续的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 黄燕玲.刍议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②⑩ 杜向民.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1(3):48-51.
③ 王伟,卢天健,李建群.从学院—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谈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第十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奖,2010.
④ 周琴,秦自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策略[J].人民论坛,2010(29):146-147.
⑤ 李一凡.中国高校职员制改革的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06.
⑥ 郝颖.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⑦ 杨晨光.优秀人才就这样被吸引过来——上海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J].上海教育,2006(5).
⑧ 黄淑婷.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研究综述.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8).
⑨ 廖金枝.高校辅导员群体素质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潘晴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