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台区蔬菜产业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6-03-30王艳龙何忠军吴玉红

中国瓜菜 2016年4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发展

黄 重,王艳龙,薛 艳,陈 进,何忠军,吴玉红,刘 勇,魏 玲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汉中 723000)

1 汉台区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蔬菜产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产业,截至2015年,汉台区蔬菜的种植面积为 6 866.6 hm2,产量为22.9万t,分别占汉中市种植面积(6.46万 hm2)的 10.63% 和产量(227.2万 t)的 10.08%,占陕西省种植面积(50.3万 hm2)的1.36%和产量(1 670万t)的1.37%。汉台区蔬菜产业发展,历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自产自销到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中心城区鲜菜供应的主导产业之一[1-2],呈现出种植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种植品种日益丰富,种植方式由农户自发的零星陆地栽培逐渐发展为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后的规模化、设施化栽培,生产设备逐渐由传统的人力畜力发展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由传统的靠经验种植逐渐变成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体系的显著特点。据汉中市地勤网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汉台区的城南沿汉江及城内太白泉一带大部分农家都有菜地,以自食为主,蔬菜品种有50多种。1949年,汉台区有菜地313.3 hm2,种蔬菜面积逐步扩大。城郊石马、汉水、沙沿等乡的14个村以种菜为主,蔬菜种植面积达287.4 hm2,1982年又将沙沿、铺镇、宗营、武乡的9个村定为蔬菜生产村。1985年后,全区菜地稳定在626.7 hm2,菜农6 166户,蔬菜品种发展到200多个,蔬菜生产新技术逐渐在生产推广上应用。1964年,开始在建国村试验站和广坪三组采用玻璃阳畦育苗,全面推广后增加了蔬菜产量,提高了质量。1975年开始推行薄膜拱棚,栽培蕃茄、黄瓜、甜辣椒等,667 m2收入800~1 200元,比露地栽培提高了2~4倍。1982年蔬菜多变为中、小棚,同时广泛使用地膜覆盖栽培。1985年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全区的1/3,覆盖品种发展到10多个。自1998年汉台区将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之后蔬菜产业发迅速。

2 汉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蔬菜初步实现区域蔬菜规模化、市场化、品种多样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中心城区鲜菜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统计,全区目前已建成育苗温室2万m2,专业蔬菜基地2 333.4 hm2,其中设施蔬菜1 333.4 hm2,复种面积10 000 hm2,总产量32万t,产值超过6亿元,新增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5 000 t,菜农每年增加收入3 000万元。建成了66.7 hm2设施蔬菜片3个(铺镇狮子营的芦坝、回龙的元房、龙江办事处的柏花)、33.3 hm2设施蔬菜片5个(铺镇大梁、龙江河坝、梧凤、七里金江、宗营下街)、13.3 hm2设施蔬菜片10个(宗营马王庙、铺镇大寨等),形成了以铺镇、七里、龙江、宗营等为重点蔬菜产业带[3]。

2.2 品种结构日益丰富

全区蔬菜种植已形成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为主的春提早与秋延后蔬菜,以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和山野菜为主的高山蔬菜,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紫甘蓝、山药、西葫芦等为主的名特蔬菜,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蔬菜等品种结构格局,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2.3 蔬菜供应能力逐步改善

目前汉台区有17个农贸市场,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已超过10万t,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其余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场地狭小,交易时间短,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批发交易,场地十分拥挤。目前,区政府正在加快改造全区农贸市场、逐步完善蔬菜加工、流通、质量监管、技术支持等体系建设,确保蔬菜有效供给。

2.4 蔬菜安全水平逐渐提升

一方面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蔬菜品种的日益丰富,全区蔬菜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有力地保障了蔬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3 存在问题

汉台区蔬菜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中心城区鲜菜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与市场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扩大,蔬菜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张,造成设施蔬菜面积锐减,致使春提早、秋延后精细菜生产能力减少,蔬菜价格偏高,季节性和结构性矛盾加剧[4]。

3.2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全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足,菜农科技素质普遍不高,设施蔬菜产区种植管理技术匮乏,生产水平低,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市场信息预警体系没有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少,城区蔬菜农贸市场数量少、布局不合理,蔬菜流通渠道不畅,与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很不适应。

3.3 产业化程度不高

据统计,汉台区农村人均耕地587m2,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2 334 m2左右,由于土地分散,流转难度大,难以集中连片规模发展[5]。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此外,蔬菜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6-7],产业链条短,蔬菜深加工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与汉台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不相适应。

3.4 投入能力严重不足

大部分菜田水、电、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仍靠天种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蔬菜基地水利生产设施不配套,专业菜地发展缓慢,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设施蔬菜一次性投资大,大部分农户资金不足,但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低,金融部门贷款难,发展严重受阻,没有形成保障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4 发展对策

目前,汉台区蔬菜生产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且有季节性过剩,但是存在结构性短缺。从区内市场看,随着城市规模扩张,早春和晚秋季蔬菜生产能力不足,蔬菜需求量还将增大。从外部市场看,陕西省及西北大部分城市蔬菜自身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精细菜、特色菜的需求缺口增大,市场前景广阔[8]。未来蔬菜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思路,加快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推行标准化生产、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加快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化解蔬菜供需矛盾,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4.1 供给侧改革是化解蔬菜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以市场为主导,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春提早与秋延后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生产,谨慎发展有机蔬菜[9-11],提高单产,丰富品种,积极开展产地初加工,提高生产效益;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除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蔬菜外,要积极推广温室大棚、立体套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开展蔬菜深加工和有机蔬菜生产,调解市场供需矛盾,带动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4.2 标准化生产是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大力推行产加销全程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12-13],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14],推行产品分级包装、蔬菜身份证,促进蔬菜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可追溯化,实现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

4.3 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渠道

发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城区蔬菜市场或蔬菜零售专销区,方便菜农销售,加速蔬菜流通;构建蔬菜农超对接和配送中心,实现生产基地直接向超市、连锁商店、零售网点进行净菜、小包装、加工蔬菜、冷藏保鲜蔬菜配送,建立健全蔬菜物流体系[2,6,15];健全蔬菜信息预警体系,引导农户按市场规律安排生产计划,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开展与淘宝、天猫、京东等合作、积极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型销售模式,扩大市场份额。

4.4 机制体制创新是提升效益的重要举措

建立蔬菜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主体参与、市场运作的蔬菜保险保障体系[6];鼓励和引导种植大户、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各类蔬菜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合作,解决蔬菜大户和菜农融资难的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追求绿色和保健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下一步,将按照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同步发展、大宗菜和精细菜互为补充、适度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以实现农民增收和市场充裕供应为目标,认真落实中部省市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商品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蔬菜市场有效供给。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