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
——基于性别差异维度

2016-03-30毕一翀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政治职业

毕一翀

(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吉林 四平 136000)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
——基于性别差异维度

毕一翀

(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吉林 四平 136000)

随着全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性别差异日益突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近几年,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学业等方面的突发问题较多,不利于社会和校园的和谐、健康发展。加强性别差异问题的科学研究,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一、性别差异的内涵

(一)含义

性别是人类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区分人类的基础类别,人类社会用性别区分不同群体。男性和女性,从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被概括为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人类生理差别和社会角色差别的基本内容之一。当今理论界将性别差异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生理方面,主要指个体在生理结构、荷尔蒙、基因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特征;二是心理方面,主要指认知、思维、行为模式等特征差异;三是社会性别方面,主要指男女两性在社会角色分工上的差异。

(二)表现

1.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差异

一是学习动机的差异。从大一到大四,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不断变化,女生逐渐将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过程受情感、家庭、成绩排名等因素影响严重。男生由于贪玩等因素,较晚进入学习期,但是却能够更早进入深度学习期,学习动机更具有主动性,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二是学习策略的差异。女生更擅长做课堂笔记,完成作业情况优于男生,能够制订详细的学习策略。男生较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和实践,所以更擅长加工策略和调节策略。三是学习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男女生学习效果差异明显。大一时,男生成绩表现极端,集中在优秀和不及格层次,女生成绩稳定,集中在优秀和良好层次;大二时,男生对于成绩重视度提高,很快能适应学习和考试,男女生成绩差异缩小;大三后,男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女生逐渐受外界压力和各种因素影响,学习效果明显不如男生。

2.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

一是自信度明显不同。调查显示,高校男生的自信度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的自卑度高于男生近10个百分点。受传统价值观影响,社会对于女性的认可度明显低于男性,这直接导致高校女生在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产生消极观念,自我认可度低。二是心理压力程度不同。根据当前就业形势来看,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生,无论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都明显低于男生。女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导致就业心理压力大。三是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在遇到压力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发泄、倾诉等途径很快得到解决。而女生由于情感更细腻、更敏感、更内向,导致其处理心理问题的速度和效果都不如男生。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开展工作。

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性别差异教育的关注度缺失

1.传统观念限制了女大学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强调“男女平等”,片面要求女性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际上,在就业、家庭等社会层面上,女性却没有得到平等对待,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平等”的观念夹杂着“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发展。

2.忽视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西化思想日益渗透到当代大学生中,使女大学生的成功愿望更强烈、主体意识更强烈、价值取向更现实。但实际上,现实状况与意愿背道而驰,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异常复杂。忽视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严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3.高校对女大学生性别关怀的缺失

高校普遍认为,给男、女大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和生活机会就已经履行了高校的义务,个别学生发展不好或产生心理问题是可以忽视的细枝末节。但是,近年来,女大学生离家出走、失联、自杀等现象日趋严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特别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女大学生特殊性的系统研究不足

国内外学者对性别差异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性别差异作为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多。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对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数量少、质量低,不能作为有力的理论指导。

据最新调研结果显示,76%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应开设有关社会性别的课程。在国外,高校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我国受中国保守思想的束缚,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对于性别教育避而不谈,甚至在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研究中心,性别研究也被忽视,没有相关研究及可借鉴数据,更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有50多所女子院校,而且师范类院校的女生比例高达80%,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然而,我国742所普通本科高校、1109所高职(专科)院校、317所独立学院,仅有不足100所院校成立了妇女研究机构,其中,只有女子院校开设了与女性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还需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女大学生平等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而且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强调,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目前形势来看,女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都受到不平等待遇。在高校教育中,女大学生承受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也未能有效地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近两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中,很多岗位限制性别为男性,同时招聘男女性的,男性人数远远多于女性。可见,就业形势对女大学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日益增大,全社会尚未形成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四)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不足

就业指导与培训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女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特殊困难,如就业歧视、择业问题、创业问题等。与男性比较而言,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择业、错误择业等多种问题。就业后,很多女大学出现身体不适、精神压力过大、辞职待业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出现生理疾病、心理疾病乃至死亡情况。归根结底,都是高校对于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的缺失所致。

高校就业指导与培训的不足,致使女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正确地择业、无法适应就业岗位、无法顺利创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分析,没有根据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相关教育,尤其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相关培训不具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高考成绩、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所学专业等不同情况,从女大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业规划、社会实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使之贯穿女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三、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1.革新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适应两性差异日趋明显的现实。当前女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差异化教育。其一,提高女大学生思政政治特殊化教育的关注度,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其二,开展长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当前女大学生发展变化和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其三,探索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模式,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设特殊课程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单一,无新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增设和开展女大学生教学课程和校园活动。其一,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根据性别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教学和差异化教学,使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学习相关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其二,增设关于女大学生道德观、婚恋观和职业观教育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三,丰富教学形式。合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建立专属于女大学生的教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自媒体公众平台与其进行交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1]通过创设“女生俱乐部”、“女性知识问题课堂”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2]

(二)构建高校“心桥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桥工程”就是结合女大学生感情细腻、敏感等特点,建立师生间心理沟通的桥梁。

1.开展心理健康测试

女大学生入学后,学校第一时间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数据库,全面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设置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问题女学生进行实时监控和教育引导,预防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建立心理咨询和谈心谈话的长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开放的心理咨询机制。女大学生可以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与沟通,使辅导员第一时间掌握其心理发展趋势。辅导员要定期与女大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将交流沟通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交流范围涵盖所有女大学生,对于问题女生及时跟踪,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3.开展有利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载体,优质的素质拓展有利于女大学生建立强大的内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切实降低突发事件频率。高校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素质拓展,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

1.个人层面

其一,正确认识自己。女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生理、心理等特点,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不断提升自信心、意志力、沟通力等社会能力。其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加强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应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学校层面

其一,加强法制教育。女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法律为其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应普及法律常识,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提高女大学生法律意识,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其二,整合资源,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开展“女生节”、“女大学生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邀请资深妇女研究专家和成功女性到校举办讲座,为女大学生答疑解惑,介绍成功经验。其三,建立“家校一体化”的沟通模式。合力帮助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婚恋观,将恶性事件扼杀在摇篮里,为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3.家庭层面

其一,帮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在女生的婚恋过程中起着重要引导作用,家长要引导女生争做新时期女性,婚姻和事业共同发展;引导女生协调好恋爱和学习、婚姻和工作的关系;引导女生发展积极和谐的两性关系。其二,帮助女生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男女平等观念需从小培养,家庭观念影响至关重要。家长要从小培养女生形成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行为习惯,不娇生惯养,不过分干涉,使女生形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性格。其三,培养女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教导女生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回报社会,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其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长期稳定发展。

4.社会层面

其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国家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3]让女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对待,从制度上消除歧视女性现象。其二,用人单位要转变思路,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创造机会。用人单位要响应国家号召,理解女性生育的科学合理性,提供相关保障,消除偏见,平等对待,同工同酬。其三,新媒体平台要为女大学生创造积极的舆论氛围。[4]新媒体应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传播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三观”,鼓励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女大学生提供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网络环境,感染和启发女大学生积极成长和发展。

(四)培育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改变。女大学生毕业后,出现一大批“拜金女”、“捞女”,越来越多女大学生将“嫁个有钱人”、“变成有钱人”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盲目追逐时尚、过分注重外表、个人高于集体等不良社会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女大学生的三观严重扭曲。

1.寻找女大学生“三观”扭曲的成因

我国当代女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家庭等各种挑战,心理承受巨大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女大学生的实际,了解她们的需求和变化,掌握当代女大学生的“三观”扭曲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理念和手段。

2.引导女大学生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

传统守旧观念将女性定位成家庭主妇,阻碍其成为职业人。这种观念束缚了女大学生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女大学生从观念上解放出来,追求男女平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3.为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注入思想动力

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关系,只有经济独立,取得个人成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长期稳定发展。经常进行国内外成功女性的案例分享活动,调动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内驱力。

(五)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

1.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其一,认识就业制度。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制度是“自主择业”、“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的职业观念,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准确定位,顺利就业。其二,发现机遇,把握机会。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也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由选择、择优录取的机会,女大学生面临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竞争中用实力取胜。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工作

其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学起,学校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其中,为女大学生提供不同阶段最新的、有效的就业资讯。其二,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女大学生职业目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培训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女大学生开辟特殊信息渠道,及时更新就业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公平公开。其三,加强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增设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活动等,对女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其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其一,完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增加适合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5]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其二,构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政府应出台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优化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环境,建立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女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1]王文章.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5):11-13.

[2]张红文.基于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4):30-32.

[3]马天芳.广州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5-38.

[4]关雪娇,于天红.新媒体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269-271.

[5]赵浩.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87-91.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09-07

毕一翀(1985— ),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6390(2016)06-0139-04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政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