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6-03-3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课程体系

况 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况 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如何将“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等理念融入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实践中,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并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校企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秉持地方性、行业性乃至特色性、创造性的办学理念,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对原有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模式进行重大的调整与变革,突破传统办学思想禁锢,树立“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2],将“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等理念融入办学实践之中[3]。大学的职能应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适应”,其扮演的不再是一个置身于社会之外的批评者角色,而是充当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4]。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之中,校企合作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实践探索,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提供参考。

一、地方本科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于一体,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合产业。物流业从其业务性质上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个方面,由于涉及领域广、业务多,其专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物流业务,了解物流运作规律,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而言之,物流专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高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就需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传统本科办学定势的影响,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与应用型大学目标要求“四不适应”的现象,即在传统本科高校学科定势下的专业设置模式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学科定势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传统封闭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要求,致使地方本科高校陷入发展困境[5]。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

在传统办学思维惯性影响下,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只遵从学科专业要求,没有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变化、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因而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脱离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2.课程教学不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办学转型,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课程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尚未建立,还未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案,现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现有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表现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合理,学生岗位实践锻炼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都得不到保障,学生到企业常常以观摩为主,真正参与岗位实践的机会较少。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学校的实验实践条件有限,学生只能在相关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学生实践缺乏真实岗位环境训练。

4.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加强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仍延续传统高校封闭办学的思路,只重视学术理论研究,忽视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主动走出去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研究不多,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不大。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能力,更加重视教学能力。此外,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的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所以,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和“双师”素质亟待提高。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块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在办学中突出以“服务地方”为中心,树立开放的办学思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规律;二是建立和完善合作办学的机制,通过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开展工作;三是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利用学校在知识和人才上的优势积极为行业企业服务,参与企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提升员工素质服务;四是积极争取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借企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助力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教师岗位实践能力。

(一)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教育观。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冲破传统人才培养思想的束缚,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二是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克服人才培养“同质化”通病,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充分考虑区域与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服务。

2.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认真开展社会调研,充分了解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趋同性,依据人才培养规律,结合物流企业的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学校通过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并确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以应用为本”和“学以致用”的特征,总体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同时,还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增设供应链管理方向和物流电子商务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方向来学习。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以打破“四大壁垒”为课程改革重点。一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中以物流职业岗位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来安排设计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岗位实训锻炼在时间、空间安排上作出灵活处理,将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同步;三是打破课程壁垒,加大对课程的整合力度,按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四是打破教师壁垒,促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在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专业教师队伍,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把行业职业岗位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相应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综合知识能力要求,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来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专业知识能力模块,基础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拓展能力模块构成。通过“精简、整合、重组”等方式,使每个模块的课程内容都围绕培养物流业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能胜任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知识能力为目标进行设置。新课程体系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占到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学生全学程持续参与一线实践的累积时间不低于一年),而且还注重对学生在交流、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培养。

2.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观,使课程教学由只重视知识学习变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先讲授再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学和做的过程来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形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创造实现多样化发展目标的环境与条件,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和已有知识基础,实事求是地实行分类教学。通过教与学关系的重新确定,再加上合理、有效的教学,学生将会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取得进步。

3.建立开放的师资建设及管理机制

开放性是校企合作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为此,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促进专业教师熟悉和了解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了解物流业相关技术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熟悉物流业相关的业务操作规范,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培养仅依靠学校的专业教师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必须有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动态管理,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三)构建“五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五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要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学校通过实施“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学校邀请了重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重庆民生物流公司、中外运重庆分公司、重庆港运集团等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了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学生实训、实践、实习基地。

2.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行业专家发挥了在专业实践教学上的优势,为提高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采取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内有关实践教学培训等方式,加大对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3.理论教学与实验学习相结合

为使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采取“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与实验以相互融入的方式开展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4.课堂教学与岗位锻炼相结合

采取“学校+企业”的教学方式,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和学习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重新组合,使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任务相对应,专业核心知识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部分专业课程完成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通过工作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在教学上的优势。

5.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优秀素材,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方面进行言传身教,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培养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包括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校企合作只有真正建立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才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因此,要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是关键,政府、学校、企业要分别承担其职责,高校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一是建立与企业的联系交流机制,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企业服务活动,培养和打造在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名师、专家。高校只有在校企合作中具有自身的优势,真正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才会对参与校企合作感兴趣。二是高校要在教学质量、学科专业建设评估等制度体系中,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增加或完善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等。三是高校要把学校建设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联系起来。

(一)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战略合作,校企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创新,引进企业在校内建立实验工厂;联合企业开办产业园区,使高校专业对接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落实“顶岗实习”;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制订相应的校企合作计划,为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科学指导。高校要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形成团队,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二)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要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为途径开展。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要积极主动,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积极参与企业工作并争取赢得企业的认同。只有校企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才可能深入开展。

(三)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开展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来源于其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社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只有利益驱动,企业才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因此,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上,把握好合作的关键环节,防止短期行为发生,建立一套科学的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地开展。

(四)政府建章立制,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在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建章立制,通过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开展校企合作,既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依据,又使企业明确有承担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才能使校企合作有政策保障。

[1]韩延明.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科学发展的战略战术[J].中国高教研究,2011(6):59-62.

[2]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01-06(04).

[3]况红.校企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75-78.

[4]唐斌,尹艳秋.走出象牙塔: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92-93.

[5]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3-57.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09-01

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13305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大委托项目“重庆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KY201107Z)

况红(1958— ),男,重庆涪陵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

G642

A

1008-6390(2016)06-0105-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