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总得拿点什么?
2016-03-30作者年志勇
作者│年志勇
手上总得拿点什么?
作者│年志勇
年志勇
中国电信员工,《人民邮电》报特约记者,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凭作品《关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大名单,其作品《天下》、《洗牌》、《命门》,组构了中国通信业的激流三部曲,描绘了邮电大发展、邮电分营、移动剥离、南北分拆等等数次电信业重组变革,产业兴衰和人生况味尽融于字里行间。
近来,微信朋友圈流行一个搞笑段子:今天去接大哥出狱。大哥当初因为走私罪被抓,在里面死活不肯透露最后一批货藏在哪里,被重判了20年。大哥出狱之后一言不发,带我来到郊区,仔细辨认了一整天,才找到了当初埋货的地方。我俩挖出了一个大箱子,大哥看着浑身颤抖,紧紧抓着我的手说:“这批货一出手,我们就有钱了,这些年的苦也没白受,咱们一起过好日子”。我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打开一看:满满一箱子BB机。
故事的结局耐人寻味,犹如一首歌《这条街》所唱:“如今已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你已不是当初少年。”再往深里想想,哪里是沧海桑田呀,活生生的警世通言,古诗为证:“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通信技术进步而言,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说起BB机,较为正式的叫法是无线寻呼系统用户接收机,简称寻呼机或传呼机。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个人消费的即时通信由此发端。20世纪90年代,无线寻呼与住宅电话共同创造了中国通信第一个“黄金十年”。寻呼用户数亿,风靡大江南北,“有事call我”这句话的流行程度不亚于后来的“有事打我手机”。腰间别部寻呼机,是彼时国人的普遍形象。一旦“蛐蛐声”响起,人们纷纷低头查看。若显示留言,就像尿急找厕所一样,满大街地去找电话亭。不绝于耳的“电蛐蛐声”与市井嘈杂,一起映衬了岁月的背影,留下万千混合的滋味。
寻呼机最著名的品牌是摩托罗拉,而随后兴起的第一代移动电话,也来自摩托罗拉。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举起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引得过路人纷纷侧目。这个人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人员,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世界上第一次移动通话,是库帕打给贝尔实验室的一位竞争对手,当时对方也正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就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库帕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与你通话。”后来,他回忆道:“我听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当的礼貌……”
回想起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应该以寻呼机为界线,分为两个时代:之前是“无法随时找到你”和之后的“随时随地找到你”。
1987年,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第一代移动电话登陆广州。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系统。手机一露面,便有一个响当当的江湖称号—大哥大!如此赫赫威名,据说与影星洪金宝有关。洪金宝是香港较早拥有移动电话的人,他在片场当导演时,移动电话从不离手。洪金宝本来就是香港影坛“大哥”级的人物,被尊称为“大哥大”。因为他拿手机“发号施令”的照片见报多了,香港媒体索性用“大哥大”来代言手机。
回头来看,“大哥大”带给国人的震撼至深至远,不仅因为它价格昂贵,更因为它展示了高科技的神奇。这款移动电话,状如黑色砖头,重量不低于一斤。除了打电话,还能当做武器。一块大电池充电后,仅能维持半个钟头通话。尽管如此,“大哥大”一度非常紧俏,价高难求。
那年头,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你开辆宝马或奔驰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公车,远不如“大哥大”那么显赫。最早的“大哥大”与其说是通信工具,莫不如说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引发了攀比炫富式的消费。如果手拿“大哥大”,鼻子上架一副“蛤蟆”镜,胳膊下再夹一个手包,绝对是顶级版的富豪配置。
时代变化太快了,一再超出想象,许多故事转瞬即为古老的“羊皮纸”,很多东西稍作停留就淡出了视野。昔日时髦的寻呼机早就沦落成了古董,连做儿童玩具都不配了,而粗笨的“大哥大”和粗壮的长天线也隐没于历史帷幕。20年后的今天,贩夫走卒乃至于街边拾荒者手里都会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不期然间,手机带领我们穿越了“按键时代”、“拇指时代”和“触屏时代”。举目望去,到处是“刷屏族”、“低头族”和“剁手党”。
如今,第四代移动通信遍及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已来“敲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兴未艾,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风头正劲,正是由于通信业的不断飞跃,使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如今,手机里有网购、有旅行、有导航、有视频、有社交、有舆论……有大千世界、衣食住行、世态炎凉,有社会生活的一切;如今,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很少有乘客遗落手机了。因为,人们手上总得拿点什么,那就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智能手机。
编辑|孙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