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阈下的鲁迅文学创作刍议
2016-03-29苗昕
苗昕
摘要:现阶段,对于鲁迅与文化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所着手方向各有不同。本文接下来在史料的基础上对鲁迅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文体选择、创造背景及特征作了阐述。
关键词:文化传播;鲁迅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5-02
一、“公共领域”与鲁迅创作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传播事业形成与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领域”是指国家、社会这两者间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能够言论自由,不会有来自于国家方面的约束。18世纪德国已经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交换与信息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但资产阶级这方面的“公共领域”则是带有一定“私人性质”,是私人经过集合而组建起来的。该领域也许是皇室贵族的沙龙里对文学与社会的批判,也或许是资本阶级性质国家的社会中不断成长的新闻传播行业。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营造出了“公共性”的“阅读物体”。
(二)与鲁迅有较深关联的现代文化传播事业
在鲁迅所致力的现代文化传播事业中,就尝试创作出具有现代特征、能够展现出大众话语的新文化,以及其具备社会批判性质的“公共领域”。当然其也为了符合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创办了各类报刊与文学团体,建设出可以表现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精神的一种精神乐园。
(三)鲁迅文化实践
从鲁迅这生的文学实践可以看出,其一直坚持找寻一种可以同现代“公共领域”相符合的文体,在以此文体形式传递出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感情。因而,从某个角度而言,其建立以小说与杂文为主的现代文学文体,就是其找寻到符合现代中国的文体。所以,就文化传播这方面而言,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以及其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并进入一篇新的“批判空间”。比如说鲁迅参与编辑的《朝花旬刊》《奔流》等杂志皆体现出了其对现代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与重大贡献。从某方面而言,鲁迅是将这些刊物当做对社会进行批判的重要渠道,以此抢到更大的话语权。《语丝》与《莽原》这些报刊皆由“私人”建设而成的现代报刊,其具有一定的民间性质,在这个期间,知识分子生存与话语空间不断提升,组成了这个时期重要的思想文化力量。[2]
二、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与鲁迅关于创造体裁的选择
(一)文体选择
杂文发展为现代文学中一类体裁的过程里,鲁迅关于杂文与小说体裁这方面的认知,以及关于传播媒体自觉亦或是不自觉的选择过程,都对其文学道路与文体特征有着不小的作用。鲁迅生平文学创作不但有小说与杂文,还有散文与译著之类的,其市场在各类文体中进行转换,不同阶段选择不一样的文体形式。鲁迅选择小说与杂文类型的体裁作为主攻方面,其对现代文学方面传播途径与方式已经有自己的了解与一定程度的把握。
(二)传播媒介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选择
从《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到《域外小说集》,鲁迅通过尝试后最先取得成功便是小说这种符合现代审美与文化传播方式的文体,鲁迅“弃医从文”时正处于现代报刊不断发展的阶段。[3]《小说月报》与《小说林》《梁启超》等就构成了此阶段文学史上的一大部分。此外,报纸副刊也在这个阶段发展了起来。对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文学与现代工业化相互联系,并使文学慢慢步入平民化与大众化。致使中国文学文体走向小说世界。鲁迅在其中深受启发,开始小说创作并促使中国传统文学文体基本格局产生改变。1911年创作《怀旧》并发表于《小说月报》中,鲁迅虽获到编者的欣赏,但其并没在报刊、现代文体两者间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该阶段里不管是中国文坛还是鲁迅都并未真正纳入现代语境里,也未意识到现代传媒对小说文体解放的思想启蒙意义与文学转型意义。而且也并没将小说当作报刊文体进行理解。直到《新青年》这类刊物现世,才把文化逐步带入大众化、平民化方向,鲁迅也才发现小说中的思想启蒙含义。在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中其开始意识到报刊小说语体与文体的特征。
(三)与鲁迅报刊活动同生的杂志文体
鲁迅在创作《怀旧》这篇文言小说时,也开始进行杂文创作,与之同时,其在《新青年》发表现代小说时,也开始在上面发表杂文。鲁迅是在创办《语丝》《莽原》的时候开始把雜文当作一种现代文体,并将其发展为现代文学一种主要的文学体式。也可以说这是鲁迅开创“公共领域”的阶段能够寻到最合适的一种体裁。鲁迅所在的社会还仍在极权统治下,只是这个时候的文化环境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从而让这些知识分子所参与或主持的报刊能够在意识形态观念压力下获得一段时间的解放,并将其投入到事理性的公共运用方面。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就尤为注重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评论的杂文文体。而且从其在《通讯》一文中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分析,其更倾向于面向社会、获得知识分子生存空间的活动。在《野草》《朝华夕拾》之类的作品中,鲁迅对叙事抒情散文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并非只把报刊作为斗争的手段,其对报刊的文学意义也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文化传播视阈下的鲁迅文体创作与演变
(一)文化传播媒体与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关于小说创作,鲁迅对传播方式搭建起的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对文学期刊与报刊副刊作为传播媒体对小说创作的文体要求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鲁迅开始创作小说的时候,也就重新调整其创作立场与思考,以免小说文体遭受到来自报刊体制的制约。从文化传播这方面着手分析,对于鲁迅而言,现代小说的开创,不仅启发了其启蒙和足以精神,也可以说是小说文体对报刊的认同。所以,只有深入了解报刊关于小说这方面的艺术规定,才能更加全面让小说体裁得以充分解放,从而成功创作具有现代特征的小说类型。鲁迅小说文体内部在传媒引导下产生了现代性质变,开始表现出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鲁迅关于现代小说文体这方面的认知,开始注意到其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报纸与文学期刊对小说的文体要求与市民读者对小说的阅读需求。其《狂人日记》的发表就从某种角度展现了“文学革命”实际战绩,并且还首次使思想启蒙为中心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同现代报刊实现了有机统一,换而言之,也就是具有现代体裁特征的短篇小说成功诞生了。
(二)现代传播媒体与鲁迅杂文的文学特征
从“报刊文体”这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這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学是因其传播媒体方式而诞生的。并且,现代报刊的发展与此方面的联系也尤为密切,特别是鲁迅所参与的那些报刊。鲁迅杂文是一种获取公共领域与话语权的写作,是说出“自己声音”的写作。这种类型的杂文也可以说是现代知识分子找到能体现其写作精神的最佳文体。鲁迅杂文是在具有理性思辨与论辩逻辑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话语表达。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鲁迅话语中的真实含义,就需要融入当时报刊的特定语境中。从“时务文体”到《新青年》其中的“随感录”,这部分把政论作为主调的报刊文体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争夺公共空间话语权这方面提出的诸多需求。此过程中,鲁迅深入了解到了杂文的文体特征,并通过其发出自己的意见,不断争夺话语权,创建出新话语模式。由此可见,鲁迅杂文并非特别创造的文学体式,而是一种“话语”的写作。在其写作过程中,鲁迅通常把“他人的声音”当作象化对象隐喻世界。其杂文里面存在的真实主要是话语在某种环境中的真实,在论辩对手的“语言”中寻到“自己的语言”,通过反讽达到讽刺异己性内容的效果。在《新青年》这个特殊阶段,鲁迅多是以比较被动的姿态参与这些现代活动之中的,而且就杂文在体裁这方面的摸索还停留在适应报刊文体的阶段。《语丝》时期,其报刊活动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鲁迅的写作风格也开始趋向于自由舒展。《自由谈》时期,鲁迅以迂回的方式发表意见,已经完全成为现代报刊的杂文体。
四、结语
通过对文化传播媒介与鲁迅现代文学特征、现代传播媒体与鲁迅杂文的文学特征这几个方面的介绍,更加深入了解到文化传播视阈下的鲁迅文学创作。了解到鲁迅以文学同那个特殊时期的政府机关进行必要斗争,还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获取了存在空间。而且在此期间,知识分子生存与话语空间不断提升,组成了这个时期重要的思想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海波.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文学创作(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9(01):4-9.
[2]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
[3]庞家伟.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传承[J].文学界(理论版),2013(01):90-9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