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特色脆肉鲩养殖模式及技术
2016-03-29张仁顺
○张仁顺
湄潭县特色脆肉鲩养殖模式及技术
○张仁顺
一、脆肉鲩的由来
脆肉鲩,也叫“脆鱼”,即用蚕豆养殖的草鱼,原产于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因其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而得名,切成鱼片或者鱼丝后,仍然可以保持完整不破碎,口味鲜美独具特色,营养价值高,其市场价格是普通草鱼的3倍左右。脆肉鲩是适合大众消费的经济鱼类品种,而在贵州省基本没有成规模的养殖,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湄潭县脆肉鲩养殖模式
近年来,湄潭县渔业经济呈现出产量增加、综合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参股等方式,创新特色稻鱼、稻蟹、稻虾等共生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大鲵、脆肉鲩等优质特色品种在本县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发展。自2013年以来,贵州渔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县永兴镇率先发展了脆肉鲩养殖,填补了我省草鱼脆化养殖技术方面的空白。该公司将草鱼经过4个多月饲喂蚕豆脆化,于2015年11月初已出成效,邀请相关美食专家进行了品尝鉴定,大家对脆肉鲩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认可。湄潭县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为脆肉鲩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公司正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脆肉鲩的养殖管理水平。
2014年,贵州渔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了面积200亩的池塘养殖脆肉鲩和大规格草鱼种培育,开展了由家养草鱼改为主养脆肉鲩的试验,实现了鱼塘亩产值达6万元的良好效益,年产值达1200万元,脆肉鲩的成活率达到92.5%。在脆肉鲩的养殖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废气、废水、废弃物,不产生噪声,能源消耗少。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鱼池用水先经过套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等措施调节后再排出,排出的水可继续在农田中使用,清理出的塘泥用于青饲料地的施肥,对环境无污染。脆肉鲩养殖为该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创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提高山区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湄潭县脆肉鲩养殖技术措施
1.池塘选址及清塘
在脆肉鲩池塘养殖选址过程中,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的幽静地带进行养殖,池底坡度适宜,池深2-2.5m。在鱼种放养前15天,排干池水曝晒3天左右,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鱼种投放前一周,注入经筛网过滤的清水50cm左右,每亩池塘使用生石灰150kg兑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
2.鱼种放养
将池水加深至1.5m左右,每亩投放规格2.5-3.5kg/尾的草鱼种250尾,投放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伤病,放养前,使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20分钟左右。
3.投饵
脆肉鲩有其特殊的养殖过程,选用纯天然东北优质蚕豆整粒投喂,不喂其它人工饵料,投喂前用清水浸泡蚕豆一昼夜以上,使其浸透变软发涨,便于草鱼摄食消化。坚持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投喂的“四定”原则,日投饵3次,分别于上午、中午、傍晚投喂,日投饵量为池塘中草鱼体重的6%左右。细心观察池鱼活动情况,摄食量等情况,根据生长需要,适时合理调整投饵量。
4.病害防治
适时使用强氯精等对水体杀菌消毒防治鱼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5.日常养殖管理
加强巡塘工作,适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和水位。在4月初放养鱼种,水温较低,水位应保持在1.5m左右,保持较高的池水水温;夏季水温较高,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2.5m,有利于池鱼避暑;定期监测pH值,确保pH值稳定在7-8;定期泼洒15-20kg/亩的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池水透明度30cm左右;脆肉鲩的养殖要求溶氧充足,溶氧量5mg/L以上为宜。连续经过120-150d的精心喂养,最后待草鱼体重达到4kg以上时,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脆肉鲩。
四、脆肉鲩的营养价值探析
经过测定,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肌肉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钙和磷)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鱼类品种的比较。结果表明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在组成上是一致的,但在含量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脆肉鲩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草鱼高2.2%;粗脂肪含量是普通草鱼的140%;氨基酸总量比普通草鱼、黄鳝、鳜鱼、黄颡鱼等都要高,其中谷氨酸含量达到了3.93%,远远超过对照组鱼类。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肌肉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结构分析对比,脆肉鲩肌肉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肌原纤维中产生了间隙,肌丝之间距离缩小,但脆肉鲩肌原纤维的外形依然保持着完整性。
脆肉鲩养殖是湄潭县渔业生产方面的一个创新,为湄潭县特色水产养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联:564100,贵州省湄潭县农牧局水产工作站电话:1827543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