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特质
2016-03-29余文博
余文博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论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特质
余文博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在当今音乐体系中,中国民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声色、腔调颇具特色。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整体的发展。分析我国不同的音乐色彩,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色彩;声色;乐色;器色;歌色
1 民乐的“声色”特质
民族音乐有自己的特点,音乐的“声色”包含两大方面:一个是物理声色;另一个是心理声色。
1.1 物理声色的特点
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音色存在很大差异。使用不同乐器可以产生音阶高低等众多的变化形式。依据物理学中的振动原理,改变振动的波型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属性,演奏出一首首优美的声音,这是保证人们享受到更多精彩音色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大脑识别音乐,利用人的感知去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形式接收的信息[1],并不是被音乐所绑架,而是真正地听懂了一种声音后的真实情感。音频是决定声乐的重要因素,所谓“频谱”,是指通过改变声音中的谐音数量或者强度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这种声音可以确保人们识别出不同的音高。一般来说,谐音的数量以及强度可以为音乐带来不同的色彩。想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感觉饱满而通透,需要多个谐音共同演奏;而想要保证声音明亮悦耳,需要适当地调高谐音的强度。不断变化演奏的手法和力度,完成声色“薄厚”之间的转换,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1.2 心理声色的特点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地域处理音乐手法不同,演绎出多种形式的声音。语言的音高变化也与声色的成因密切相关。语言的变化高低以及声色之间的相互切换,可以保证音乐具有更高的欣赏性。为了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文化特征,心理声色可谓下足了功夫。首先,展现其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利用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向世人展示其魅力;其次,通过融合不同特质的声调,让整体的声乐表现得更具有多变性、游移性和腔调性;最后,利用不同的声音特质和变异性质演奏音乐,利用的就是频率的高低变化,通过高低音的多重变化以及演奏力度的变化,为音乐的整体带来另一种情感享受。
2 民乐的“调色”特质
“调色”是一种通过变化而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人的直觉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复杂的体系。首先,利用音乐的不同组合进行演奏,之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确保听者可以静下心来慢慢聆听。人们利用自己的感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画面,确保演奏的音乐可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思路。不断的心理变化是保证“调色”具有意义的前提。民族声乐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人们依据不同的形态对音乐色彩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徵、羽两种多调的音乐色彩[2]。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五声性中的徵和羽。为了保证三音列中具有一定的核心,大二度与小三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保证民乐调色产生一定的变化形式,在与骨十音存在于相同位置的三音列中,都有一定浓度的色彩音。而在常见的纯四度的三个音中,徵类色彩是将大二度置前,羽类色彩置后而已。色彩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声调的变动,这种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关联,保证一首美妙的音乐不会被随意整改,变成别人的文化。
在“调色”中,“音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利用背景音乐的色彩不同,需要强调的氛围也有所区别。比如宋蔡元认为,想要保证整体的音乐效果具有一致性,就要将音调的起音和结尾音一同进行修改。人们为了应对不同场合的需求,利用不断变化的高低音,形成了一首又一首自由、随意和新奇的音乐,为我国的“调色”增添了更多形式的演绎手法。
3 民乐的“器色”特质
人们在听到一首音乐曲目的时候,首先是直觉感受,通过直觉判断这首音乐的高低音位置,判断乐器的高低音变化的形式,这就是“器色”。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人们对乐器进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革,也制造出了越来越精良的乐器,这让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演奏的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音乐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为了对我国的不同乐器类型进行总结,这里将乐器简单地进行了分类。体鸣乐器钟、钱、锣、拍板、梆子、木鱼等,“器色”亮、混、杂、尖、威并存,保证了乐器既有一定的穿透力,又可以迅速地带给人们一种紧张积极的气氛。乐器中的气鸣式乐器也有很多种,笛、箫、管、笙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乐器。无论是哪种乐器,都具有自己独有的演奏形式和特点。
乐器除了有着发出不同音色的属性以外,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所发出的声音节奏也是大有不同的。人们从发明了乐器开始,始终保有着极大的追求更加多样化音乐的热情。同一种乐器通过变化形式的敲打,就可以成为另一种演奏风格和声音。“吹拉弹唱”的传统演绎形式促使了我国的音乐文化不断更新,也为了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形式。我国的音乐种类已经从最初的民族乐逐步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演奏。高雅的音乐值得人们去追求,而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有节奏感有故事的音乐同样受到欢迎。音乐可以保证人们积极工作、安静生活、陶冶情操,也更加让人们在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和享受[3]。
4 民乐的“乐色”特质
音色就是乐器合奏的过程中产生的混响。中国民族音乐合奏,已经形成了对色彩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最终结果就是“八音齐鸣”“众音异色”,这与古典西乐对乐器演奏统一、融合的审美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中国民族音乐在“乐色”方面强调线性特征,演奏的时候,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理反映。以《八音》为例,采用蒙古乐器合奏,用八次即兴变奏,将单声线性的乐色,极为有力、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西安的鼓乐用笛、管、筝等乐器一同合奏,将“乐色”的色彩充分展现出来。个性化的乐器音色,形成了亮、尖、杂等斑斓的“乐色”,这是单声线性的中国民族演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线性单声的中国民族音乐演奏,所追求的是一种平滑的曲线链接,这种平滑的曲线承担着展现音乐所有内容的重任,就算是多声织体,对这种横向发展的多线性也十分关注,并且会采用分层变奏、平行进行等表现方式。现代的民乐演奏,秉承了我国传统民乐的色彩方式,如秦文深的《唤风》,此作品采用了“紧打慢吹”的方式,分层次进行变奏,同时进行了不协和音程的撞击,使作品最终呈现出了对比鲜明的乐色。
5 民乐的“歌色”特质
“歌色”是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声与歌唱方法产生的音响与变化给人所带来的一种主观感知。歌色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分别为个性与共性。声部、音区、年龄的不同,会导致歌色出现差异,当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其民族音乐在歌色方面也不尽相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其中原生态歌曲是最为特色的一种。我国侗族、苗族、壮族等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原生态民歌形式,比如即兴的歌头等,这些民歌的特点就是真声与假声区分明显、对比鲜明。另外还有很多色彩分成的民歌小调,演唱过程中通过羽音加以装饰,声音高亢,高低歌声相互错落,十分打动人。比如蒙古族民歌《奶幼畜歌》,这是一首二声部的个人演唱曲目,采用了“呼麦”的发声方法,不但提升了歌曲的表现力,也使音乐的旋律更加起伏,构成了纵向的反差。
中华民族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戏曲也是其中的种类之一,我国的戏曲文化,极具民族特色,更有唱功的共性歌色彩。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为例,为了防止“紧逼喉咙”的问题,演唱者采用了低喉位贯通的方式,使腔体共鸣,达到提升歌声亮度的目的[4]。元燕南的《唱论》,这个曲子的特点是“脑后音”,中国民族戏曲的个性,更加偏向于喷口以及气口等,同时还常常会出现取气,或者是换气,歇气等气息变换的形式,渲染戏曲的氛围,凸显曲子的个性。
6 色彩——民乐之魂
与西方国家的音乐体系对比,中国音乐的灵魂就是色彩特质,这是一种固化的民族心理,也是中华乐魂形成和凝聚的根基。西方国家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就是基于色彩之上的。古典西乐那种集中融合的音色在德彪西的总谱中已很难见到。透过斯特拉文斯基《一个士兵的故事》的总谱,色彩性代替融合性已跃然纸上。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学派提出了“音色旋律”,将音色提高到与音高同等的重要高度。音与音之间不再依赖调性、和声的逻辑关系,而是通过不同音色转换获得逻辑。为寻找新音源作曲家们苦思冥想,不断创造出无限想象的奇特音色。潘德莱茨基的《挽歌》音响,让人难以置信,却创造了弦乐在音色上的最大可能[5]。
7 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特征,是中华民族心理上的不可除去的烙印,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发展的根基,这种特有的民族心理,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色彩特征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与兼顾性,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以和为美”“以色为荣”在深层次上显现了民乐的精髓,“和乐”产生了沁人心脾的至柔至美,“色乐”产生了无以伦比的独特风格,相反相成奠定了我国民乐发展的基石[6]。
[1]朱燕聪.听赏中国民族音乐对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北方音乐,2014(17):26-27.
[2]钱晨,刘绮.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音乐时空,2014(1):52,81.
[3]汪晓露.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J].黄河之声,2013(19):91.
[4]牟华.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1):57-60.
[5]汪敏慧.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158.
[6]常开起.谈电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弘扬作用[J].电影文学,2013(15):129-130.
2016-07-25
余文博(1982- ),女,讲师,硕士,从事中国音乐史与民族音乐学研究。
J607
A
2095-7602(2016)12-0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