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渔业文摘
2016-03-29
国外渔业文摘
利用欧洲梭鲈仔鱼的正趋光性实现自动分级
使用一个配备了0和700 lx光照处理装置的水道系统,评价了孵化后第1~50天的欧洲梭鲈仔鱼的趋光行为。结果显示,幼体期欧洲梭鲈仔鱼具有极高的正趋光性,在孵化后10~22 d,是其正趋光行为的高峰期。孵化后22 d起,正趋光性下降,越来越偏爱较低的光照处理。在第2个试验中,利用所观察到的欧洲梭鲈的正趋光性,针对在孵化后第16、22、28和34天的欧洲梭鲈仔鱼,就其由光照触发的自动分级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在孵化后第16天和22天,利用仔鱼的正趋光性进行的平和的自动分级是成功的,在孵化后第16天分级,鱼体体长差异降低了14%~18%,在孵化后第22天的分级,鱼体体长差异降低了18%~28%。但在孵化后第28天和第34天进行的分级,在鱼体体长不均匀性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减少。结果表明,由光照触发的自动分级具有在今后的养殖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潜力,以及应用于孵化后第16~22天的欧洲梭鲈的潜力。而且,建议在欧洲梭鲈仔鱼养殖池的设计中将光照触发自动分级机制考虑进去。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大西洋鲑鱼养殖网箱中饲料颗粒的表面分布和3D分布建模
在大西洋鲑鱼的养殖生产中,饲料是一最大的单项成本因素。以鲑鱼在最大程度上可获得饲料的同时把饲料的浪费降至最低为关注点,开发了一个投饲方式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到投送饲料的饲料撒播机、水流、饲料颗粒的沉降速度和紊流扩散,以及以温度、肠胃充满度和种群结构构成一个函数的鱼的食欲等参数,并有意将该模型用作优化总体投饲策略以及支援日常投饲方法管理的一个工具。通过两个初级验证实验,确定了模型中饲料颗粒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过程的参数。此外,通过将实验数据与文献记载相比较,对用模型模拟的饲料颗粒分布模式做了验证。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使用声学发射器标志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大西洋鲑鱼的游动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成功运行有赖于对水处理工序最优函数的不间断监测,以便维持对鱼类生长和福利最优的环境条件。然而,鱼类状况的实时监测通常并不是RAS中整体集成的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本研究旨在对采用植入式声学加速发射器监测大西洋鲑鱼的游动作评价。十二尾后二龄鲑被分别植入标志,并以50 kg/m3的初始密度分配到3个养殖池中。在本研究中,养殖池内的溶氧水平变化到高含氧条件和低含氧条件均降低了大西洋鲑鱼的总体活动度。与之相反的是,增加和减少养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可增加鲑鱼的总体活动水平。投喂饲料期间诱发了大西洋鲑鱼游动程度的急剧增加,然而不规则投饲引发了鲑鱼活动程度上的较大波动,也导致了植入标志的鲑鱼增加了游动度。结果表明,大西洋鲑鱼采用改变游动程度的方式对由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规性的日常管理所引发水质变化和急性应激压力作出快速回应。将声学加速发射器应用于实时监测养殖生产系统中的鱼类游动程度,可允许迅速探测具体养殖品种的行为福利指标的变化,并可为养殖生产最佳管理实践的优化改进提供帮助。另外,加速标志可潜在地充当一个有价值的鱼类行为研究工具,用于研究鱼类的应激压力和福利,并能更好地了解鱼类和循环水养殖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不同施肥水平生物絮团系统下的南美白对虾集约化孵化场的性能
通过操纵碳氮比(C∶N)控制细菌性无机氮是应用于水产养殖系统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在一个使用葡萄糖维持不同碳氮比水平(10∶1,12.5∶1和15∶1)的零换水生物絮团系统中,评估处于糠虾幼体1期到后期幼体5期之间生长阶段的南美白对虾孵化场性能,比较各试验组之间的水质、参数指标和水体微生物学。采用葡萄糖施肥可有效控制氨含量不会达到被认为可对南美白对虾产生毒性的平均浓度。在10∶1的试验组中,氨含量在试验初期开始增加,并从试验的第3天到最后1天显示出了显著较高的水平。各组之间在存活率(>76%)和干重(0.26 μmg)平均值上没有显著差异,而水质则使用补充添加葡萄糖的一个无换水生物絮团系统加以维持。因此,使用将葡萄糖作为维持10∶1,12.5∶1和15∶1碳氮比之碳源的无换水生物絮团系统,在南美白对虾从糠虾1期到后期幼体5期生长阶段的孵化场养殖生产期间,达到了生产指标和水质均令人满意的结果。而12.5∶1和15∶1的碳氮比可将氨含量维持在更低的水平。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使用氧化铁吸附介质去除养殖废水中的磷
使用运行在固定床处理工艺下的鱼类孵化场的排放废水,就基于氧化铁吸附介质的三种不同样本对废水中磷的去除进行了测试。其中的两种介质样本来源于对酸性矿井排水的处理所产生的残留物,可以将这些残留物比作为在市场上可购买到的一种吸附介质,即颗粒状氢氧化铁(GFH)。在历时70~175 d吸附介质不进行回用处理的测试运行期内,所有的介质类型去除了养殖废水中50%~70%的磷。在有些吸附试验中,GFH在试验的早期阶段就显现出了优越的吸附性能,但GFH似乎更快地达到了饱和。最终结果是,在175 d的较长时间段内,介质的吸附性能相近,磷的去除约为60%。结果证明了介质的长期性能,即在223 d的总运行期内磷的总体去除率达50%~55%,同时具有对磷进行回收利用和介质重复使用的优势。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鲤鱼和薄荷鱼菜共生系统中水力负荷率的优化
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鲤鱼和薄荷生物组合的研究,旨在确定系统的最佳水力负荷率(HLR)。对3个具有不同HLR的试验组(T1:3 m/d,T2:6 m/d,T3:12 m/d)做了比较。为了找到鲤鱼和薄荷共生系统最有效的HLR,就3种HLR对鱼类生长、存活率、薄荷生长、产量,以及各种水质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观察。不同的HLRs显示出对鱼的体长、体重增加、存活率和比生长率等有显著影响。与其他具有不同HLRs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T2组鲤鱼观察到了更高的生长率。在最终收获时,薄荷的生长率显示出了显著差异以及受到不同HLRs的影响,T2组的薄荷生长得更好。在T2组下,总体水质参数、营养物去除以及生物滤器的性能等均更好。因此,鲤鱼和薄荷鱼菜共生系统的水力负荷率推荐值为6 m/d。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在生物絮团系统中总悬浮固体浓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在以前的研究中已有强调,过量的总悬浮固体(TSS)会造成南美白对虾性能下降。因此,本研究的目标是在历时42 d的时间内评价不同的TSS浓度对生物絮团(BFT)系统中的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 L的水池,以及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mg/L等5种TSS浓度。将溶氧(DO)维持在5 mg/L以上。虾的初始平均体重为(4.57±1.07) g,放养密度为277尾/m2。对物理和化学参数进行监测,对水质参数和动物生产性能进行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物理和化学参数在养殖南美白对虾推荐的数值范围内。南美白对虾的周增重、饲料转化率、存活率和生产率等无明显差异。当DO浓度维持在5 mg/L以上时,高TSS浓度似乎并不影响该物种的生长性能。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通过电氧化进行氨控制和消毒杀菌
本文针对完全基于物理化学水处理技术并应用于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一种新运作方法作了描述。在这一技术理念中,鱼在极高的总氨氮(TAN)浓度和微酸性pH下生长,计算出的用以维持NH3浓度的pH低于预定的临界值(典型的<0.1 mgN/L)。海水固有的高 Cl-浓度能够高效地电生成 Cl2(aq)类物质,继而通过氨的电氧化直接生成N2(g)。养鱼池水不断地在电解池和鱼池之间循环,同时提供经过消毒的水和维持鱼池中必需的低pH所需要的大部分酸度。为了确立并验证该理念,连续133 d在中试规模下养殖金头鲷。在此期间,金头鲷显示出了优异的生长率和存活率,总体健康状况同样优异。在试验系统中,鱼排泄出的NH3物质中的88%被电氧化了,与此同时池水也得到了有效的消毒。养殖水体中的高TAN浓度导致了在电氧化阶段的高电流效率,从而可减小电氧化水处理单元的体积,而极低浓度三卤甲烷(THM)的生成则归因于在电解阶段有能力形成的低pH。试验系统运行在不同的TAN浓度(30、65 mgN/L)和pH值(6.7和6.4,导致NH3(aq)浓度分别达到0.047和0.052)两个阶段。在TAN电解阶段的平均电流效率为68%。成本分析显示,与常规循环水养殖系统业务比较,资金成本和运行成本均非常具有竞争力。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Vol. 72-73)
淡水流水式养鱼系统中复合水培作物评价
本研究对在一个冷水性的低营养复合养殖系统中建立起34种蔬菜作物的水培以及这些作物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研究调查。来自一个供以泉水、平均鱼类生物量为3 630 kg的鳟鱼流水式养殖水道的生产用水被用作提供作物栽培生长的水源和营养物来源。流入作物生长水槽生产用水的温度为13°C,而铵、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35、0.34和0.19 mg/L。作物种类包括莴苣、亚洲绿叶菜、芥菜以及其它绿叶菜、蔬菜和草本植物等。在3个实验组(低流量组18.9 L/min,高流量组75.7 L/min和改进的高流量组)下评价了作物的成苗、收获和个体生物量。改进的高流量组包括有使用发酵的鱼废料改进的蛭石(隔热材料)种植介质,并将其置于容纳高流量水流的水槽中。这些实验组代表了可供营养物的一个梯度,低流量组获得最少的营养物,而改进的高流量组则获得最多的营养物。由于空间的制约,栽培品种分成2组播种栽培。当第1组栽培品种收获后,由于空间已腾出,可进行第2组播种。所有实验组中的大部分栽培品种的成苗(率)超过了80%。但是,草本植物鼠尾草、韭菜及拉维纪草等,和在研究后期播种的蔬菜类的糖莴苣和糖萝卜一样,成苗很差。对于大多数栽培品种,实验组之间的成苗率无明显差异。在低流量组中,大多数栽培品种收获的生物量最低。值得注意的例外是,香菜、欧芹和芹叶车前草,包括甘蓝和比布莴苣等在内的8个品种在高流量组中长得最好。余下的21个品种在改进的实验组中实现了最大的生物量。观察到了在水质方面有最低程度的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在复合养殖水槽中沉积固体的养分元素转移所导致的结果。
(《Aquaculture》Vol. 460)
在受控条件下智利紫贻贝中除虫脲的吸收与耗减曲线
智利鱼虱是影响智利南部养殖的鲑科鱼类的主要体表寄生虫。除虫脲(DFB)是在鲑鱼养殖中用于控制这种体表寄生虫的治疗药物之一。由于贻贝养殖生产和鲑鱼养殖共享同一个生态系统,贻贝可被动接触到来自鲑鱼养殖并未被食用的含药物饲料以及排泄物。本研究旨在确定智利紫贻贝在受控条件下面对除虫脲的极端暴露,对于这种抗寄生虫药物的吸收和耗减。开发了一种检测并确定贻贝软组织中DFB含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使用Quechers法提取该化合物,并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使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此化合物进行了定量。结果显示,DFB存在于贻贝的软组织中。贻贝中的DFB最高浓度达到了1 000 ng/g。计算出的DFB在贻贝软组织中的半留存期是1.2 d,表明DFB被迅速地从贻贝体内排出。
(《Aquaculture》Vol. 460)
在大型鲶鱼养殖场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一个选择实验
为了响应对可持续养殖生产的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欧洲客户期望对海产品加以认证,如ASC认证。实现越南鲶鱼养殖环境可持续的一个可能答案是在养殖场应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但是,RAS需要相对高的初始投资,因此,RAS的采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越南养殖业大环境下的经济可行性。这其中不仅包括养殖者的经济因素,还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本研究使用一个选择实验就越南养殖者在鲶鱼养殖生产中对RAS的选择倾向做了衡量。结果显示,采用RAS的可能性与所期望的更高产量以及ASC认证附带的价格溢价呈正相关,而与初始投资呈负相关。养殖场的位置也很重要,例如,与处在淡水区的养殖者相比较,处在咸潮入侵地区的养殖者更喜欢装备RAS。与采用RAS的可能性明显相关的其它一些影响因素是年龄、学历、性别以及家庭收入。采用RAS的总体可能性低,主要瓶颈是养殖者对RAS表现性能的不确定、缺乏融资渠道以及对ASC认证能否带来价格溢价的不确定性。为鼓励养殖者采用RAS,建议决策者将目标锁定于养殖场位于咸潮入侵地区的养殖者;建议零售商做出对ASC认证的鲶鱼有价格溢价的保证。
(《Aquaculture》Vol. 460)
细菌改良实验室试验
就12种改良细菌对降低池塘水体中的总氨氮(TAN)、亚硝酸氮(NO2-N)和有机物浓度的影响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评价。在未作处理的水体(对照组)中,TAN、NO2-N和有机物的浓度在为期16 d内随时间而自然下降。没有观察到因使用了这些改良细菌而使得硝化作用或者有机物的氧化有大的加速,但发现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有些采样数据在TAN和NO2-N浓度以及溶氧损失速度上的微小差异。
(《Aquaculture》Vol. 460)
利用渔船提供南极磷虾和其它物种的分布与丰度的声学数据
南极磷虾渔业已存在了三十多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CCAMLR)使用预防性捕捞限额,以及在渔船上进行渔业数据收集和实施科学观察员等措施进行管理。最近捕捞渔船数量的增加以及科考航次成本的不断上升,令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能否利用渔船收集范围更广的科学数据上。2011年,CCAMLR下属的声学调查和分析方法小组(SG-ASAM)接受了任务,对使用渔船收集的声学数据为南极磷虾和其它中上层物种的分布和相对丰度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信息评价。SG-ASAM构想出了一个概念验证计划,并在2013年实施了该计划的第一期,确定参与计划的渔船上声学设备的配置,并确定这些渔船是否能够收集时空参考声学数据。到目前为止,已收到了来自7艘磷虾捕捞渔船的数据,SG-ASAM目前专注于数据采集协议的开发,以便让渔船能够沿设定的地带采集定量声学数据,同时,数家渔业公司已经表明了参与该研究的意愿,悬挂中国国旗和挪威国旗的渔船正在南大西洋区域内的两个主要渔业海区执行磷虾生物量调查。
(《Fisheries Research》Vol. 178)
脉冲直流电对多种成年鱼种的短期影响
在北海的渔具中越来越多地用到了电脉冲,它被认为是改善底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选项。使用低频脉冲直流电(PDC)有选择地诱发对虾体内产生一惊跳反应,这种褐对虾电拖网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降低误捕。在商业性推广该捕捞技术之前,其对海洋生物影响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价拖网所使用的脉冲对栖息在对虾拖网渔业海区的5种海洋鱼类的短期影响。为此,将25尾臼齿海鲽,30尾太平洋油鲽,20尾大西洋鳕,19尾短角床杜父鱼和20尾大西洋八角鱼(海盗鱼)暴露在该对虾捕拖网脉冲下历时5 s。实验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采用的环境之下,电场对暴露的动物似乎只有有限的即时影响。
(《Fisheries Research》Vol. 179)
利用声学数据评估南极磷虾的分布、密度和相对丰度
在南大洋捕获了大量的磷虾,但对该资源几乎没有正规的科学监测。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CCAMLR)最近启动了一项程序,它利用来自商业性渔业的声学数据以增加可用作管理决策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在此提供一个案例:对来自“Saga Sea”号渔船在商业性磷虾捕捞作业期间(34 d)采集的声学数据进行了处理,以生成磷虾的出现概率、条件性密度和相对丰度等方面的每月、每周和每日的推算结果。使用最大似然时序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如果再与渔船的其他设计数据收集覆盖广度相结合,对于获取用于管理用途的磷虾密度和分布的定量评估是有用的。
(《Fisheries Research》Vol. 178)
将集鱼装置用作科研平台
集鱼装置(FADs)是渔民用来聚集像金枪鱼等中上层鱼类并增加这些鱼种渔获量的浮动物体。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全球热带海洋中渔民每年部署将近10万个FADs。渔民使用地理定位浮标,通过定期探视对这些FADs进行跟踪和维护,如有不牢固就进行加固或更换。如今这些浮标中有许多都配备有回声探测仪,以便远程提供所要集群鱼种的生物量方面的信息。FADs目前只用于捕鱼,但它们还能为科学目标提供服务。本文调研了FADs所提供的这些数据在改善对金枪鱼以及其它中上层海洋动物的生态学知识上的潜力,以及它们的分布和丰度指数上的潜力。这些FADs还为科学家部署诸如电子跟踪标志接收器、照相摄影机和水听器等科学仪器提供了平台。因为FADs除金枪鱼之外还能自然而然地集群若干种中上层海洋物种,因此,配备了科学仪器的FADs可为常规科考船不可能做到的观察中上层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FADs提供的大量具有成本效率的数据,可为对海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作出重大贡献。这些信息对于改善中上层渔业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Fisheries Research》Vol. 178)
新型多波束3D回声探测仪在渔业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科研潜力
SEAPIXA是采用易操纵的对称的米尔斯十字作为原始构架的一款新型多波束回声探测仪(MBES)。此配置允许在船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对水层和海底进行成像。而且,其在发射和接受上的转向能力在天线轴上的波束孔径为1.6°×1.6°时,在船舶下方的声波作用范围可达120°×120°。使用单频或调频猝发,每一脉冲获得在145~155 kHz频率范围内的64束声波波束。依据发射模式对发射的波束在横摇或纵摇方向进行稳定,而接受波束则使用一个内置的惯性运动装置作运动补偿。此款MBES将被安装在渔船上,它能为制定捕捞策略提供帮助,还能为鱼类科学家提供可用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SEAPIX硬件的主要特性,随后介绍其信号处理和具体功能,最后对此款回声探测仪在典型海况下的首次海试结果进行了说明。
(《Fisheries Research》Vol. 178)
使用一种水蒸汽可渗透袋子的新方法制作烟熏风味大西洋鳕
本研究的目标是针对为鲑鱼而开发的一种烟熏腌制工艺进行改良和优化,其用于制作烟熏风味的大西洋鳕鱼。使用不同的盐剂量,在5°C温度时相对湿度(RH)为60%的条件下,对鱼进行腌制加工24 h。在对工艺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对新的加工条件(盐的剂量、RH和加工时间)进行研究。制作的烟熏风味的大西洋鳕鱼显示出盐分和水分比鲑鱼加工样品的高,意味着需要更高的盐浓度才能达到相同的aw值。当加工持续时间达72 h和96 h时,加工工艺的优化允许让渗出液挥发掉。在2%的用盐剂量、60%RH和96 h的加工参数下获得的样本,取得了与商业产品最接近的湿度、盐分和aw值。由于这个烟熏腌制新工艺将产品的处置步骤和浓盐水的浪费降至最少,减少了加工步骤,故可替代传统的加工工艺,并可通过调整加工参数将其应用于不同鱼种。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Vo. 179)
对冷水性虾和浓盐水混合物应用欧姆加热研究
蒸煮是煮虾和剥虾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单元操作。本研究探索了使用欧姆加热煮虾的可行性。重点集中在调查不同的加工参数对加热时间和欧姆加热蒸煮虾的质量的影响。使用小批量的欧姆加热设备,将浓盐水溶液中的虾加热到中心温度72°C。进行了3个试验:(1)作为对加热时间的回应,随盐浓度(从10~20 kg/m3)和电场强度(从1 150~1 725 V/m)的变化,在虾的不同大小及厚度(虾头和虾尾部位)之间其温度变化的比较分析;(2)为筛选加工条件,使用1 250 V/m和1 580 V/m的电场强度,以及13.75 kg/m3和25.75 kg/m3的盐浓度进行的一个二级析因实验;(3)评价在欧姆加热工序前,虾所进行的预处理(熟化)产生的影响。使用下列熟化预处理进行熟化试验:普通自来水、21.25 kg/m3的浓盐水溶液和不进行熟化。调研结果显示,在整个测试的加工流程工作区内没有观察到虾的质构测量值上有显著变化,与文献报道的常规加热工艺相比较,虾达到了相似的质量。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Vo.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