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探索

2016-03-29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裘 鞠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探索

裘鞠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针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提出在高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中采用以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

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利好的同时众多院校中添加了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大多数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都沿袭着建筑老“八校”的旧体系。但时代在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演变中,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停滞不前,就会导致教学不适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产生。目前,部分建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模式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借鉴国外建筑高校以及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年级的建筑学教学模式,重点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本文以东北地区建筑学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为新的教学探索模式,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一、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动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要求及环境良好度等期望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建筑师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突破创新,才能培育出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等,尤其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当将这些优势条件充分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纯理论教学中,让他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摆脱固有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建筑创作思维。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注定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应当是随之发展变化的。

(二)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

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时期,各个设计单位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将建筑人才培养得更加专业化。当然,高效、高能的专业人才的出现创造了非常多的产值。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建筑人才的综合能力却越来越差,甚至大多数建筑设计师将施工图设计师和方案设计师划分为两个专业。这就造成了前期方案与后期施工交接不完善,方案设计师提出方案不考虑实施性,而施工图设计师惧怕复杂的造型等现象。而在国外,一个项目的建成,建筑师是从最初前期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施工全程跟踪完成的,这样才会使得建筑达到真正的高标准。而近两年国内建筑市场的惨淡,预示着我国的建筑市场的供需将会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那么对于一个项目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建筑的基础上,将规划、景观、室内等建筑相关专业都有较深层次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设计课程,它是引领学生了解建筑、走向建筑,最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个建筑学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固有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虽有它自身的巨大优势,但仍然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一方向的探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中央美院等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建筑学的高年级成立类似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既可以传授相关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参加到真正的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当中。这一举措,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初探

(一)既有教学模式分析

既有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从专业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对所涉及的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及设计原则进行灌输,力图达到对建筑设计的触类旁通。各个高校通过既有的教学模式培育了一批批的建筑人才。但同时通过对各届毕业生的调查,不难发现这种既有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极大的缺陷。毕业生在就业后,无法第一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因为建筑设计工作的要求和难度是在学校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几乎未接触的,出现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为既有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基础,却甚少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更多的“纸上谈兵”使得学生虽有一身学问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对于既有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该进行符合发展需求的改革。

(二)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对既有教学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在校最后的两年时间提前预演未来的工作角色,让教学更好地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所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以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每个工作室教师配置应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讲师和助教来完成高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同时由副教授和教授进行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的教学指导。每个工作室的人数为10—15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取双向选择制度,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以及实践工程类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来进行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提高了自我求学的欲望度,对于经验尚欠或是职称较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而对于教授及副教授来说,有更专业的队伍为他们分担科研工作量以及实践工程绘图量。

同时,对于工作室的建立应当根据院校所在地域、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生源情况等方面为依据,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以不切实际的改革。首先,一个学校的地域性注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及特色发展状况,学校应当根据这些地域条件来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办,使得大部分未来在本区域工作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其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室的建立,如果院校的名声大、师资力量强,建立这种工作室的可实施性也就越大。相反,当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时,如果生硬地照搬这种工作室模式,学校要花大量资金去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因他们工作十分繁忙,对于这种兼职的教学会受到一定得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较差。第三,学校的生源情况也同样制约着工作室的建立,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从中获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他们无法跟上快速的设计进度,久而久之对建筑设计产生厌烦心理。

(三)新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有较为清晰的思路,首先,应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性。这一点体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应站在人类环境改善的更高层面,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建筑方面的相关应用。所以在校期间,对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融入更多绿色环保材料、能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未来的建筑师从业资格会越来越苛刻,建筑师担负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在校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表现在可以把部分建筑设计的题目转变成小型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从头至尾真正地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未来建筑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感。第二,合理的课题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既要能够与未来的工作有所衔接,又要对重点难点的技术问题有所涉及。第三,应摒弃过去教学中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和教师把交流作为教学中的常态。尤其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跟随老师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的同时还参与到了实践当中。

当然,这种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根基尚浅,存在着许多制约性问题。首先,一般高校每个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人数在40—60人之间,如果以10—15人的学生数量为一个工作室规模,那么至少需要分成3个这样的工作室,这对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第二,每个工作室中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带头人,必须同时具备科研和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只是做学术,那么工作室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第三,由于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会存在各个工作室发展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由于工作室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即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平衡两个年级的其他课程,而将学生共同没课的时间统筹起来进行工作室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风险。

三、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既有教学大纲的调整与重构

大部分高校建筑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题设置上多以建筑功能分类为主要原则,以建筑的规模大小及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设置。这种设置只关注到了同类型建筑的共性方面,却忽略了自身的建筑特性,譬如建筑和周边场所的融合、建筑技术、建筑文脉及历史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结合“工作室”的教学新模式将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作为教学框架的主要支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以建筑设计课作为主要支柱,设置相应的理论课分支,同时还要将技能培训作为基础。为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将建筑设计课灵活地设置为必修、选修和专题研究等多种类型,提供更多地选择。教学大纲调整的重点在于设置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主干设计课程,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应扩大设计体系的脉络和交叉。而对于选修课和专题研究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则更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设置。重构后的教学大纲应以职业教学为最终培养目标,并通过“工作室”模式得以实现。

(二)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补充

明确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新的模式改革,就应当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所以,应当对欠缺的实践部分加以补充。这种实践教学的补充应当提前至大三就开始执行,同时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和评分体系,来完成对实践程度的评估和跟踪,不能让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模式不仅仅完成理论教学,也同样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师应当带领高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从方案前期与甲方的沟通及方案创作,到中期的方案深化以及后期的施工图设计一体化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称之为实践教学,也才能对未来的工作有所益处。

(三)“工作室”模式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任何体质都需要有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才会正常良好的运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如果缺少适当的管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就会无法支撑,也就无从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当然,“工作室”模式中,主要管理者应当为教师,并培养出个别学生协同管理,同时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群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还应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考核评价中,给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能在其中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四)对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个体应有较高素质,而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来说,则应该要求每个工作室中的整个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当形成梯队式教师构成,即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以及助教,甚至还应有校外的工程师参与其中,这样完整的梯队才能更好地支撑起一个“工作室”。跟既有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渊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工作室中的带头人的要求会更高。这样,由教师团队中的带头人带领教师骨干,再由教师骨干带领年轻教师形成教师的高素质团队。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时代改变的主要推动力,教育不改革,社会无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既有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不符合现代发展需求之处,从而大力提倡采用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模式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设计中,避免未来参加工作时无法融入其中等问题。建筑师的职责是为普罗大众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每个时代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所以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应当时刻走在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39

2015-12-11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1257)

裘鞠(1968—),女(汉),吉林长春,教授

主要研究医疗建筑设计。

G64

A

1009-8976(2016)01-0138-03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