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0)——鳜鱼疾病(一)
2016-03-29汪建国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0)——鳜鱼疾病(一)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一)病毒性疾病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ISKN),俗名鳜暴发性出血病,又称为“鳜鱼暴发性流行病”、“暴发性病毒传染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等,是一种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鳜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引起鳜鱼暴发性死亡,严重危害我国鳜养殖业发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与其病原类似的真鲷虹彩病毒病被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病原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
吴嫩勤等(1997)首先报道了鳜鱼的病毒病原体,将所发现的病毒命名为鳜病毒。何建国等(1998)通过回归感染进一步证明了该病毒的病原性,并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张奇亚和李正秋(1999)通过透射电镜在患病鳜鱼组织中发觋了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分别为球形病毒、弹状病毒及杆状病毒,且球形病毒为主要病原体。邓敏等(2000)建立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并确证该病毒为虹彩病毒。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属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巨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病毒粒子二十面体,横切面为六边形,直径150纳米。病毒粒子由中心向外依次为核心、电子非致密区和囊膜,核心球状、直径105纳米,电子非致密区厚26纳米,囊膜约20纳米。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眼球突出,头部充血,尤其是口腔周围、眼、鳍基充血明显,鳃贫血而呈暗灰色、白色或呈花斑状,腹部呈“黄疸”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或有许多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胃内无食、胃壁斑块状充血。
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感染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流行与危害】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cm以上鳜鱼。该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
(2)具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7-10月高温季节,流行高峰期为每年的5-9月,一般每年的l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该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
(4)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在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伴随着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
(5)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
【诊断方法】现场诊断该病时应依据以下几点:
(1)发病塘水突然变浊,即发生所谓“倒水”或“倒藻”现象;
(2)鳃丝粉红或发白或呈花斑状;
(3)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
(4)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
(5)发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
(6)发病鱼血液不凝固。临床实践证明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3~4种临床症状时,基本可以判断为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进一步确诊为虹彩病毒病时须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诊断。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在于:
(1)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血液凝固;
(2)病毒性出血病肝脏病变表现为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细菌性败血症肝脏病变多表现为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
(3)病毒性出血病鳃部失血呈粉红色或白色,细菌性败血症一般表现为充血发紫;
(4)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变表现为斑块状充血,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
(5)病毒性出血病肠道病变表现为肠道充血或环状充血、肠内容物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而细菌性败血症肠道膨大、肠内容物稀薄;
(6)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养殖水体多发生“反水”或“倒藻”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
(7)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鳜鱼有漫游于水面的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时漫游现象少见。
【防治方法】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核心是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减少养殖鳜鱼应激性刺激。如果养殖池塘未发生“转水”现象,且漫游鳜鱼数量较少,可采取如下办法进行控制:先使用“水鲜”(1000g/2.5~4亩·m)全池泼洒,2~4小时后再使用高碘酸铁或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第2~3天连续使用“贵鱼康”2次,每天一次,隔天后使用一次芽孢杆菌、多元有机酸、过磷酸钙调节水质。
【注意事项】早期治疗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立即停止投喂饵料鱼。
(2)禁止换水。
(3)减少增氧机开动。
(4)严禁施用强刺激性药物如含氯消毒剂、硫酸铜、农用杀虫剂等。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病原体】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e)。
柱状黄杆菌的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曲,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一般稍弯。严格好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具有团聚性和滑动能力。菌体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运动,往往丛生成团。菌落黄色,中央较厚,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渐薄而色浅,呈假根状。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漫游,体色发黑,体型消瘦。病鱼鳃丝腐烂发白,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部分鳃丝有小出血点。鳃丝上常黏附着污泥和和分泌大量黏液,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有时兼有体表(鳞片)充血、发炎、间或伴有腹水等其他细菌性疾病症状。
如遇阴雨低温天气极易感染鳃霉。发病鱼死亡前一般漫游现象很少,体色也正常,濒临死亡的鱼一般易“贴边”。本病易与车轮虫、斜管虫病混淆,因而需通过显微镜确诊。
显微镜下可见初期鳃小片严重充血,随后鳃小片细胞肿大、变性、坏死,大量鳃小片坏死、脱落。严重时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鳃丝末端也坏死、断裂,最后只剩下部分鳃丝软骨。
【流行与危害】在春季细菌性烂鳃病流行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塘泥。在细菌性烂鳃病的流行季节,病鱼在水中不断的散布病原菌,传染源就更多了。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寄生虫或受机械损伤)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细菌性烂鳃病在水温15℃以上时发生,在15~30℃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水中病原菌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一般流行于4-10月。
常与寄生虫病(如车轮虫、斜管虫、锚首吸虫等)或鳃霉并发。
【诊断方法】
用肉眼观察,如果发现其鳃丝肿胀,黏液增多并附有污泥,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用显微镜检查,可以取少量病变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其边缘部分有菌体聚集成柱状,即可诊断为细菌烂鳃病。如果对健康的鱼采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则试验鱼很快呈现以上症状,确诊时需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或借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
(1)根据流行情况、主要症状初步诊断。
(2)进一步诊断时,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即可诊断。
注意与下列鳃病的区别:
(1)病毒性出血病引起的花斑鳃。病毒性出血病多引起鳃丝色泽变化,少有鳃丝挂泥或缺损现象。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鳃上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或斜管虫、锚首吸虫等,使用消毒杀菌药治疗无效,须先使用杀虫剂,然后使用杀菌剂。
(3)鳃霉引起的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柱状黄杆菌则不进入鳃组织内部。
(4)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烂鳃病。多表现为寄生虫、细菌与鳃霉混合或继发感染。
【预防方法】
(1)生石灰清塘。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3)在鱼体放养时,注射柱状嗜纤维菌灭活菌苗,能有效地预防该病。
(4)鱼种在下塘前用10mg/L漂白粉,或用15~20mg/L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鱼体15~30分钟。
(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其用量视饲养水的pH而定。
(6)苯扎溴铵溶液,用水稀释300~500倍后,全池遍洒;治疗,一次量,0.1~0.15mg/L,每隔2~3天用1次,连用2~3次;预防,0.1~0.15mg/L,每隔15天1次。
(7)在鱼体放养时,注射柱状嗜纤维菌灭活菌苗,能有效地预防该病。
【治疗方法】
(1)含30%有效氯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1.2mg/L。
(2)含有效氯85%的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4~0.5mg/L。
(3)用五倍子泼洒,使其浓度达到2~4mg/L。
(4)将大黄搅碎并以适量的浓度0.3%的氨水浸泡过夜,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大黄的浓度达2.5~4mg/L。
(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其用量视饲养水的pH而定。
(6)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挂篓。
(7)第1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500g/2~3亩·m);第2~3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和戊二醛混合液(500g/2~3 亩·m);第3~4天全池泼洒大黄末(500g/2~ 3亩·m)。
【注意事项】
(1)如确诊鳜鱼已感染了寄生虫,则应首先针对性全池泼洒杀虫药;
(2)如死亡量较大,则用药前先使用一次“水鲜”或过氧化物消毒剂改水;
(3)如并发感染鳃霉,则须在全池泼洒一次杀菌药后全池泼洒杀真菌的药物如“每立克”等;
(4)对水体有机质含量高或底泥过深的池塘,在病情控制后须全池干洒颗粒剂或片剂的芽孢杆菌,并配合全池泼洒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钙等。
2.败血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产气单胞菌(A.sobria)、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往往沿池边漫游而死,其下颌、鳃盖、眼、肛门周围和鳍条基部出现点状和块状的轻度出血。解剖可见胃和肠壁有出血点、无食物,肝颜色略偏淡红色,极少数出现淡白色,胆囊肿大,腹腔内结缔组织或脂肪充血,腹腔内有较多腹水,肠道内容物稀薄并充有气体。有时患病鱼体表也表现出无出血症状的特点,但体腔内有大量腹水,活体解剖时腹中发出恶臭,肝脏呈土黄色,易碎,其它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本病与鳜鱼病毒性疾病的区别在于:一是发病塘无“转水”现象发生,二是发病塘可能同时有其他鱼类死亡。
【流行与危害】2-11月均可发病,7-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6℃以上。发病呈急性型,从开始发病至大量死亡仅需1星期,初时死亡数量数尾至几十尾不等,4~6天后每天死亡可达几百尾。如果不及时采用合适措施也会导致全军覆没。发病塘通常表现为水质不良,尤其是氨态氮、亚硝酸态氮明显高于非发病塘。
【诊断方法】依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鳜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鱼塘无“转水”现象发生;
(2)发病塘可能同时有其它鱼类如麦鲮、鲫鱼等死亡。确诊时需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或借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
【防治方法】
(1)首先全池泼洒“水鲜”(1000g/2.5~4亩·m),隔2~4小时后再泼洒4.5%氯氰菊酯(100mL/3~4亩·m)或10%甲苯咪唑溶液(100g/1~1.2亩·m),第二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和戊二醛(500mL/2 ~3亩·m)或二氧化氯(500g/2~3亩·m),病情严重时第三天再全池泼洒“贵鱼康”(500g /2~3亩·m)。病情稳定后需用芽孢杆菌和矿物质肥料改良水质,以防病情反复。
(2)每年鱼种放养前,每亩鱼池用125~150kg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3)每年3-10月,每半个月用生石灰20~30mg/L,融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或三氯异氰脲酸粉、二氧化氯等含氯制剂,全池泼洒。
(4)每月对鱼抽样检查1~2次,发现病情及时进行防治。
(5)对鱼种注射嗜水产气单胞菌活菌苗,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30~40mg/L,泼洒1次后,隔4~5天后再用三氯异氰脲酸粉、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连用3天。
(2)每100kg鱼体重用诺氟沙星,或氟哌酸3~5g;或10~15g磺胺嘧啶粉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喂3~5天。
(3)苯扎溴铵溶液,用水稀释300~500倍后全池遍洒;治疗,一次量,0.1~0.15 mg/L,每隔2~3天用1次,连用2~3次;预防,0.1~0.15 mg/L,每隔15天1次。
(4)全池泼洒三氯异氰脲酸粉,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4~0.5 mg/L。
(5)全池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呈0.3mg/L。
【注意事项】
(1)本病常与寄生虫病并发,选择杀虫药时须对虫施药;
(2)治疗本病时慎用强刺激性的杀菌与调水药物如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全池泼洒;
(3)严禁施用含氮肥料改水;
(4)严禁对池水进行大排大灌。
3.溃疡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体表尤其是背鳍附近肌肉组织及鳍条出现明显的溃烂和出血症状,解剖时其它各器官及组织无明显病变。
【流行与危害】鳜鱼溃疡病全年均可发生,尤其发生于低水温养殖阶段或鳜鱼苗种养殖时期。发病塘通常表现为水质不良,尤其是氨态氮、亚硝酸态氮明显高于非发病塘。溃疡病常与真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并发。
【诊断方法】肉眼即可初步诊断,确诊时需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或借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
【防治方法】第一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500g/2~3亩·m)或过氧化氢(500mL/1~2亩·m),第二天全池泼洒“每立克”(500mL/2~3亩·m),病情严重时第三天再全池泼洒“贵鱼康”(500g/2~3亩·m)。病情稳定后需用芽孢杆菌和矿物质肥料改良水质,以防病情反复。
【注意事项】
(1)溃疡病常因寄生虫寄生或机械损伤而引起,确因寄生虫寄生而引起的选择杀虫药时须对虫施药;
(2)治疗本病时慎用强刺激性的杀菌与调水药物如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全池泼洒。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