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2016-03-29吴艳丽王珊珊
○吴艳丽 王珊珊 顾 明
大规格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吴艳丽王珊珊顾明
近年来河蟹养殖由追求产量的“大养蟹”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养大蟹”和养“生态蟹”转变。随着河蟹养殖的发展,大规格河蟹不仅销售通畅,而且价格也占优势。根据中国·兴化河蟹价格指数显示2015年大河蟹价格指数比较稳定,相比2014年同期相比大规格河蟹价格同比增长90%。兴化市永丰镇迎新村养殖户周美年,河蟹养殖面积18亩,采用仿原生态养殖措施,突出提水养殖、稀放大养、种草投螺、可控生态和全程质量优化,2015年养殖塘口亩产河蟹114.7kg,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规格200克以上,取得亩产值12066元,亩利润8145元的好效益。
1.池塘条件
河蟹养殖池塘要求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以长方形为主,长宽比为3∶2左右,平均塘深2m,有效蓄水深度1.5m以上,有不低于1/5的深水区。使用聚乙烯网片护坡或采用石沏水泥板等永久性护坡;进排水系统使用PVC管分开,池周用60cm高的钙塑板作防逃设施,安装微管增氧设施。
2.清塘消毒
冬季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周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kg溶浆后,均匀泼洒在池底和四周坡岸表层。清塘以后的进水用60目规格的尼龙绢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类及其鱼卵进入池塘。
3.种草投螺
清塘药性消失后,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栽一行宽1m的水草带,水草离池埂3m,池塘中间框围15%水面的水草区,以伊乐藻为主,并搭配少量轮叶黑藻和苦草,长成后全池覆盖率达60%左右。施用生物肥料、有机肥料。清明前,全池均匀抛放经消毒的活螺蛳每亩200 kg左右,7月底再补投一次螺蛳,投放量每亩150 kg左右。
4.苗种放养
实施“小群体、大个体”生产方式,提高大规格优质河蟹的出产比重,放养规格120~160只/kg的蟹种500~650只/亩,3月底放养,采用一次放足,二级放养。选用自育或本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挑选色泽光亮、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鳃丝白色、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蟹苗。放养时, 用3%~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搭配放养规格400g/尾的鲢鱼种130尾。
5.饲料投喂
坚持“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以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和看天、看季节、看生长与吃食性情况、看水质变化的四看原则。3月水温10℃以上时,每周投喂2次,尽快给河蟹开食,恢复体力;4-5月水温15℃左右时,每隔一天投喂1次;6-8月水温达到20℃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沿池边投喂,上午投喂在深水处投喂量为30%,下午投喂在浅水处投喂量占70%;9-11月,加大动物性饵料和鲜活饲料投喂量,催肥促膘,提高鲜美度。在河蟹脱壳阶段,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脱壳素等,使河蟹增强体质。高温期间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阴雨天不投或少投。
6.水质调控
养殖期间水位调节坚持“前浅、中深、后勤”的原则,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春季、秋季每2周换水一次,夏季每5~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cm,先排后灌。每半个月每亩施用EM原露1000mL或使用扩大培养的EM每亩4~5kg,每两周泼洒一次生石灰。适时启动微孔增氧确保水质清新,水中溶氧丰富。
7.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并作塘口记录。注意观察池坡上的残饵,检查防逃设施,河蟹摄食和上岸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蜕壳是生长的关键,河蟹蜕壳期要加大巡塘次数,注意观察河蟹是否完全蜕壳。
8.病害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做好消毒工作包括池塘清塘消毒,蟹体消毒,饵料及食场的消毒等,同时选用优质饵料,避免饵料变质污染,在蟹病流行季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9.小结
(1)“蟹大小,看水草”,水草的多少好坏,对河蟹养殖起着重要作用,河蟹放养初期,在池塘一角用10目聚乙烯网布围成一块较小面积的区域,作为蟹种暂养区,其余部分用于护养水草,待护养区的水草渐渐恢复、快速生长后,将暂养区的网栏撤除。高温季节做好水草养护,水草长势过旺或过密,要适当进行割除,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
(2)河蟹养殖中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改善水质和底质,全年用生物制剂溶水喷洒颗粒饲料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VC、聚维多糖提高河蟹的免疫力,能减少蟹病发生。
(3)蟹池中搭养适量的鲢鳙鱼种,可调节水质,减少蓝绿藻数量,增加池塘产出。
(通联:225700,江苏泰州市兴化市水产局电话:0523-8322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