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研究总检讨与主旨新解说
2016-03-29李最欣
◎李最欣
《锦瑟》研究总检讨与主旨新解说
◎李最欣
李商隐的七律《锦瑟》创作千余年来,其主旨至少有16种说法。这些说法因难以自圆其说而未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至少11名学者认为《锦瑟》一诗无解。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该诗的四个典故比较晦涩;二是该诗有三个词语未能得到透彻解释。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可看出,《锦瑟》是处于热恋或单相思中的李商隐对意中人的热情赞美。至于意中人为何人,今日只可存疑。这是对《锦瑟》这首诗在文本字义、逻辑事理、生平行迹、诗歌风貌诸多方面都顺畅无碍的解释。笔者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尝试对《锦瑟》全诗进行新的演绎,附于文后。
《锦瑟》 李商隐 新解说
作者李最欣,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 311121)。
《李义山诗集》(清乾隆时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卷本)开卷第一首诗的题目是“锦瑟”。其诗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四部丛刊本《李义山诗集》六卷,系据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嘉靖刊本影印,《锦瑟》在卷五第一首)此诗有两个特点:一曰魅力无穷,二曰诗旨朦胧。与之相应,此诗创作后出现两个现象。一曰甚受欢迎。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6位;2011年《锦瑟》被列入唐诗排行榜前100位;几乎同时,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得到教学者的大力研究。二曰殊为难解。自宋代苏轼、元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到现代钱钟书先生、当代叶嘉莹女士诸位通人,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而且关于此诗之主旨,不断有新的说法产生;更有学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法解释,甚至认为此诗连李商隐自己都解释不了,李商隐之所以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唬人而已。实际上,只要弄通了这首诗中间两联所用四个典故的含义,并且理解了“无端”“五十弦”“只是”“惘然”四个词语的含义,就不难看出,把《锦瑟》一诗视为李商隐献给心上人的赞歌,似乎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地方。下文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关于《锦瑟》主旨的不同说法
先看李商隐《锦瑟》一诗受欢迎的程度。
自北宋刘攽第一次讨论此诗主旨直到民国时期,研究此诗的学者不下56位。这56位学者中的大部分声名甚响,这里仅抄录其名以见《锦瑟》研究者队伍之壮观,对其观点不再引用,如有兴趣,可阅读刘学锴、余恕诚二位先生的大作《李商隐诗歌集解》关于《锦瑟》注释的相关部分。这56位学者分别是01刘攽02黄朝英03许彦周04胡仔05邵博06张邦基07张侃08熊朋来09方回10元好问11王世贞(弇州山人)12胡应麟13胡震亨14周珽15陆时雍16钱龙惕17朱鹤龄18吴乔19冯舒20冯班21朱彝尊22钱澄之23施润章24田同之25钱良择26何焯27叶矫然28查慎行29胡以梅30徐夔31杜诏32杜庭珠33陆昆曾34陆鸣皋35徐德泓36姚培谦37屈复38程梦星39杨守智40冯浩41纪昀42汪师韩43许昂霄44黄子云45薛雪46翁方纲47姜炳樟48宋翔凤49梁章钜50吴汝纶51梁启超52孟森53张采田54汪辟疆55岑仲勉56钱钟书[2]。
1989年以来,关于《锦瑟》的欣赏类文章,《名作欣赏》发表了21篇,《文史知识》发表了4篇。
2011年出版的王兆鹏等著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将此诗列为最受欢迎的100首唐诗中的第34位。
近年来,《锦瑟》被列入中学课本后更受关注,仅2014年、2015年两年,《语文教学通讯》之类的中学教学研究类刊物就发表关于《锦瑟》的教学文章20篇。《锦瑟》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锦瑟》殊为难解的情况。
据现有资料可知,北宋刘攽是第一个点评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人。自刘攽以来,关于《锦瑟》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黄世中先生一人即辑得14种说法,其说见黄先生大作《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对《锦瑟》一诗“旨义”的“笺评”。在黄先生所云14种说法之外,笔者又补充了3种说法,并对黄先生诸多说法补充了一些赞同者。这样,关于《锦瑟》一诗主旨的说法与赞同者,可称汇录得比较完备了。以下叙述这些说法与赞同者。为眉目清晰,先叙述黄先生辑得的资料,然后以“笔者按”为标志,补上笔者所辑的资料。
第1种是“令狐青衣说”。持此说者有7人,依次是宋代的刘攽、李颀、计有功、洪迈,明代的胡应麟,清代的冯舒、施闰章。
第2种是“咏瑟说”。持此说者有14人,依次是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黄朝英、邵博、张邦基、胡仔、张侃,元代的方回,明代的姚燧、都穆、郎瑛、王世贞、冯班,清代的吴景旭。笔者按:宋代的魏庆之、元代的郝天挺、清代的吴景旭赞同此说。这样,持此说者共17人。
第3种是“青衣咏瑟合一说”。持此说者有4人,依次是宋代的许顗、张侃、刘克庄,明代的屠长卿。
第4种是“咏瑟自伤合一说”。持此说者有2人,依次是明代的廖文炳、清代的徐德泓。
第5种是“情诗说”。持此说者有9人,依次是金末元初的元好问,宋末元初的释圆至,明代的胡震亨、周珽,清代的钱龙惕、杜诏、胡以梅、陆鸣皋、纪昀。
第6种是“悼亡说”。持此说者有24人,依次是清代的朱鹤龄、钱澄之、朱彝尊、王士祯、钱良择、查慎行、何焯、杨守智、徐逢源、陆昆曾、孙洙、姚培谦、程梦星、袁枚、汪存宽、许昂霄、翁方纲、冯浩、梁章钜、姚莹、陈婉俊、章燮、程韵篁、张采田。笔者按:今人黄世中先生赞同此说。
第7种是“自伤身世说”。持此说者有10人,依次是清代的王清臣、陆贻典、何焯、徐夔、汪师韩、田同之、薛雪、姚燮、梁章钜、张采田。笔者按:今人黄裳先生赞同此说,聂石樵、王汝弼亦赞同此说[3]。
第8种是“自伤悼亡合一说”。持此说者有2人,依次是清代的杜庭珠、宋翔凤。
第9种是“令狐恩怨说”。持此说者有3人,依次是清代的吴乔、沈雄、史念祖。
第10种是“诗序说”。持此说者有7人,依次是清代的程湘衡、王应奎、纪昀、姜炳璋、宋于亭、邹弢、马长海。笔者按:今人钱钟书先生、周振甫先生、黄裳先生亦赞成此说。笔者又按:纪昀先支持“情诗说”,又支持“诗序说”。
第11种是“感国祚兴衰说”。持此说者有2人,依次是清代的方文辀、吴汝纶。笔者按: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赞成此说。
第12种是“起兴寄情说”(寄君臣朋友之情)。持此说者有2人,依次是清代的屈复、林昌彝。
第13种是“情场忏悔说”。持此说者有1人,即清代的叶矫然。
第14种是“无解说”。持此说者有2人,依次是清代的孙绪、胡薇元[4]。笔者按:金元好问在认为是情诗的同时,又认为难解或不可解,亦属此说。笔者又按:纪昀在“情诗说”“诗序说”之外,又同意无解说。
笔者增补之1:第15种是“客中思家说”。持此说者为清代的叶葱奇,见其《李商隐诗集疏注》。黄裳表示反对。
笔者增补之2:第16种是“政治遭际说”。持此说者为董乃斌先生,其评注《锦瑟》时说:“此诗可能是诗人回顾平生遭际、抒写身世之感的篇章。”[5]
笔者增补之3:第17种是“写惘然之情说”(悲伤之情说)。当代作家王蒙持此说,见其《一篇〈锦瑟〉解人难》一文[6]。
笔者增补之4:第18种是“虚泛说”,即认为以苏轼乐器及曲声说为基础,然后说自伤中含有悼亡之意。持此说者为刘学锴、李翰两位先生[7]。
同一首诗,其主旨居然有十余种说法,而且这十余种说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陆续出现的(这意味着以后还可能不断出现新的说法),真是令人称奇。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说法中没有一种能够取得多数人的信服。例如,持第6种说法“悼亡说”者人数最多,达24人。但何焯、张采田先主张“悼亡说”,后主张“自伤身世说”,可见“悼亡说”并不稳固,而冯浩、周振甫则明确反对“悼亡说”。再如,第10种说法即“诗序说”,得到钱钟书先生的称赞。钱氏《谈艺录补订》为证明程湘衡所倡“诗序说”之“殊有见”,使用了古今中外的资料,仅篇幅就达三千余字,所下功夫不可谓不深。可是,钱先生的解说并不能让众人信服,张中行先生就不同意钱钟书先生的解说,而且陈述了不同意的理由:“另一种解释,是自题其诗文集。持此说者,前有何焯的友人程湘衡,后有钱钟书和周振甫。理由或引线是这首诗列为首篇。这理由力量不大,因为李的诗文集非自编,何焯和纪昀早已指出,列在卷首或出于偶然。再看诗题,引证说锦瑟喻诗,我看是不如说喻佳人较为省力。首二句,认为所思者是篇什,诗句却分明说所思者是华年,似也可以不必这样走弯路。至于说三四句是讲诗的作法,五六句是讲诗的风格,我看倒过来说也可以找出不少文献助手,像是言之成理。总之,我的印象,也是猜谜,对的可能性远没有错的可能性大。”[8]仔细思忖,张中行先生的质疑和反驳确实有道理,钱钟书先生关于“诗序说”的补充和解释,恐怕真要像他自谦的那样,仅仅“得大自在可矣”[9]。
从以上18种说法中可以看出,关于《锦瑟》的主旨,有的学者态度比较犹豫,观点不够明确。例如,纪昀先同意第5种说法即“情诗说”,后又支持第10种说法即“诗序说”,再后来又认为“无解说”也有道理。黄裳先生认为,《锦瑟》既可以说是自叙(给诗作序)之作,又可以说是自伤之作。董乃斌先生慎重地使用了“可能是”的措辞,刘学锴等先生则干脆提出主旨“虚泛”的观点。凡此种种,都说明《锦瑟》一诗实在难解,甚至无解。
二 关于《锦瑟》的无解说
说“《锦瑟》一诗实在难解,甚至无解”的,以上说法中的第14种就是。只是持“无解说”的,除孙绪、胡薇元外,尚有多人。为弄清“无解说”产生的历程,这里以时间先后为序介绍主张“无解说”的学者们的观点。
金元好问(1190~1257年)的《遗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1《论诗三十首》之第十二首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没有具有郑玄注释才能那样的注释家,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旨就说不明白。“怨华年”的“怨”字也说明元好问对《锦瑟》一诗确实没有理解,至少也是理解得不够透彻。这个问题后文将有详细论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清初学者毛奇龄(1623~1716年)的《西河诗话》卷七诋毁《锦瑟》曰:“第二句已口赧,落句是底言,可称通人语乎?”[10]毛奇龄此言虽未明说《锦瑟》不可解,但认为《锦瑟》一诗不成话,其意还是说《锦瑟》难以解释或者不能解释。
清顺治康熙时学者王士祯(1634~1711年)的《精华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5《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第十一首云:“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千年毛郑功臣在,犹有弥天释道安。”王士祯先说《锦瑟》难解,又说一个叫道安的和尚对李商隐诗的注释很有功劳。可惜,释道安关于李商隐的注释书已经佚失,无法知道释道安对《锦瑟》的注释是否明白透彻。但是,今知释道安对李商隐诗的注释,其主要内容为朱鹤龄的注释所采用,而朱鹤龄对《锦瑟》的注释,未见有多高明。可见,还不能说释道安透彻理解了《锦瑟》这首诗。不管怎样,王士祯这首绝句至少说明他认为《锦瑟》难解。
相比元好问和王士祯暗示《锦瑟》难解,清康乾时学者黄子云(1691~1754年)的态度就显得足够明朗。他在《野鸿诗的》一书中明确认定《锦瑟》不可解,而且他还认为《锦瑟》一诗连李商隐自己都解释不了;李商隐写《锦瑟》这首诗,目的是欺世。他说:“诗固有引类以自喻者,物与我自有相通之义。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物我均无是理。‘庄生晓梦’四句更不知何所指。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曷度量也’。子瞻亦堕其术中,犹斤斤解之以‘适怨清和’,惑矣。”[11]
纪昀(1724~1805年)也认为《锦瑟》难解或不可解。他说:“因偶列卷首,故宋人纷纷穿凿。遗山《论诗绝句》独拈此首为论端,皆风幡不动,贤者心自动也。”所谓“风幡不动,贤者心自动”[12],显然是说后人对此诗的解释都不是李商隐的意思,也就是说,《锦瑟》是无解的。
清光绪时进士胡薇元(1850~1920年?)还认为谁解释《锦瑟》,谁就是笨蛋。其《梦痕馆诗话》卷二云:“或问《锦瑟》、《药转》与‘碧文圆顶’之义。曰:诗,比喻之词,当以不解解之,必求其人实之,笨伯也。”[13]
民国时知名藏书家王礼培(1864~1943年)也属于持“无解说”者。其《小招馆谈录》云:“欲以模糊影响而致力于字句之凑泊,而自诩为风人之旨。”[14]
梁启超(1873~1929年)1922年3月25日在清华园作题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时说:“如义山集中近体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篇,古体的《燕台》、《河内》等篇,我敢说他能和中国文字同其运命,……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煞啊!”[15]“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所显示的诚实和坦率,正表现了梁启超的大家、大师风范,同时也说明《锦瑟》确实难懂。
张中行(1909~2006年)先生在《锦瑟无端》一文中说:“我是始终认为,对于像《锦瑟》诗这样难解的篇什,与其费力猜谜而不能圆通(合情理,多数人会首肯),或说不能取得对的证明,就不如用这可贵的时间和精力干点别的。还可说得堂皇一些,那是孔老夫子推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6]
李国文(1930~)先生评价《锦瑟》时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而李商隐这首显然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门径的谜。然后,深入堂奥,接踵而至,便是更多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宋元明清,揣度了一千来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所有答案,无一不被诘难,被质疑,被否定,被推翻,几乎没有一个论点能够站得住脚。估计,再猜上一千年,一万年,大概也休想解开这个诗谜,仍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分歧着。”[17](李国文先生此文2005年2月1日发表于《神州》,2005年8月15日发表于《名作欣赏》,2011年8月15日发表于《旅游时代》)
叶嘉莹(1924~)女士在2011年5月1日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解读李商隐诗歌中的用典:说〈锦瑟〉》。该文系据2008年1月中华书局版《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李商隐》的内容改编而来。该文中,叶嘉莹女士解释《锦瑟》时十分慎重,只谈《锦瑟》一诗中的用典,而对典故在该诗中的用意并没有明白揭示。可能正因如此,题目上要特别加一句“解读李商隐诗歌中的用典”(不知道这句话是叶嘉莹女士自己加的,还是《中华活页文选》的编辑加的)。由此可以看出,叶嘉莹女士也认为李商隐的《锦瑟》诗是难以解释或者无法解释的。与此相印证的是,叶嘉莹女士所写《题义山诗》云:“信有姮娥偏耐冷,休从宋玉觅微辞。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她还解释说,这首《题义山诗》是用来“说明义山的某些诗篇原不可以作指实的解说。”[18]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关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叶嘉莹女士显然是主张“无解说”了。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评析《锦瑟》这一类诗时说:“这一类诗要做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的情绪是可以感受的。”[19]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2014年6月第3版)第二卷第四编第十一章《李商隐》评价《锦瑟》时说:“喻体本身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20]
自金元好问以来,认为《锦瑟》难解或无解的学者达11人之多,连当前通行的两部中国文学史著作也持此种观点。那么,能否断定《锦瑟》确实属于无解之作,确实像黄子云所说的那样,是李商隐为显示“我之篇章兴寄未曷度量也”的故弄玄虚之作呢?不能。笔者认为,只要准确理解《锦瑟》每个词语的含义和每个典故的用意,就可以看出《锦瑟》是可以解释的,主旨有足够的确定性(当然也有一定的移植性,理论上任何诗都有一定的移植性)。以下就是笔者的粗浅解释。
三 关于《锦瑟》的新解说
(一)《锦瑟》首联新解说
现将“锦瑟无端五十弦”分成三个语段进行解释。
先看“锦瑟”。
瑟是上古时常见的一种乐器,比琴大一些。这种乐器在春秋战国时尤其常见,《论语》中孔子及其学生常常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为秦王鼓的也是瑟。之所以叫“锦瑟”,是因为瑟的两头通常用锦绣包裹住,而不是因为其表面绘图如锦。这就像“瑶琴”是用“瑶”(一种美玉)装饰所以叫作“瑶琴”一样(而不是琴的表面绘图如瑶)。
瑟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男女皆用之乐器,而且从《论语》等古籍看,鼓瑟者多为男性。但是,不知何故,到唐代时,琴瑟可以用来比喻夫妻。如唐赵璘《因华录》卷一:“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琴瑟不调”就是夫妻关系不好。后来苏轼《答求亲启》也用“永结琴瑟之欢”表示结为夫妻。所以张中行先生《锦瑟无端》一文说:“锦瑟是一种乐器……与女性关系很近”[21]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一开篇“锦瑟”二字,就暗示读者这首诗可能是写女性的。
瑟的另一个特色是其音凄清而哀怨,十分动人,而且听罢瑟音后,听者总是对鼓瑟者神往不已。如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有“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22]的描写。
再看无端。
“无端”在《汉语大词典》中有8个义项,第3个义项“谓无由产生”,“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故”,符合该句中“无端”的意思。这一点,有许多学者都这么认为。如刘学锴、李翰的《李商隐诗选评》云:“无端:没来由,平白无故。”[23]叶嘉莹的《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云:“无端,无缘无故为什么要这样?是它自己选择的吗?不是它自己选择的。它生来就如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和你与生俱来的。”[24]说“无端”是“没来由”,是“无缘无故”“平白无故”的意思。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这里的“没来由”“无缘无故”“平白无故”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笔者尚未见人探讨。但是这个问题很重要,是理解《锦瑟》这首诗的第一个难点。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无端”时说:“无端,表示心惊的意思。”[25]仔细思忖可知,这话讲错了。这句中的“无端”不是表示心惊,而是表示喜欢,表示称赞,表示惊叹,其意思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当然,要理解这一点,先要知道“五十弦”是“动听”“十分动听”“最动听”“动听到极致”“动听到哀怨”的意思才行。“无端五十弦”之“无端”的意思是“没什么原因(就是动听)”“天生(就是这么动听)”。当今社会的一句流行语,可以与这种理解相互印证,这个流行语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个流行语的含义是:“没什么原因,就是这么彪悍,天生彪悍,想不彪悍都不行。”“无端五十弦”的含义是:“没什么原因,就是这么好听,天生好听,想不好听都不行。”
把“无端”解释成“没有来由”“天生的”当然正确,当然好。但是,更准确、更透彻、更生动的理解,是把“无端”理解成以陈述语气表达的对一个问句的回答,或者说把“无端”理解成疑问词“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无端五十弦”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会这么好听啊?”“为什么会这么动听啊?”“怎么就这么好听啊?”“怎么就这么动听啊?”这样,“无端”表示喜欢,表示称赞,表示惊叹的意思就更明白、更显豁了。可以与这种理解相互印证的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是:“月亮啊照着冰冷的河水,姑娘啊你为什么那么美?”(歌手侃侃《归去来兮》歌词)问姑娘“为什么那么美”,是表示喜欢,表示称赞,表示惊叹(而不是表示发问),所以,不需要姑娘“我遗传好呀”“我刚整过容呀”之类的回答。这种对姑娘的喜欢、赞叹不仅在流行歌曲中有,在生活中也有。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很多时候,男子会反复问姑娘:“你为什么这么好看啊?”“你怎么就这么好看啊?”“你为什么这么美啊?”“你怎么就这么美啊?”相信许多人说过或者听过这种表示赞叹的发问。
日常生活和流行歌曲中有这种表示赞叹的发问,那古代诗文中除《锦瑟》外还有没有其他这种例子呢?也有。如《诗经·绸缪》:“今夕何兮,见此良人?”[26]东汉刘向《说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1第13则记载了这么一首民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7]当地(指越地)的百姓喜欢王子,以与王子同舟为荣幸,故说“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啊?竟然能与王子同舟”。“今日何日兮”的“何日”,就表示喜欢,表示称赞,表示惊叹,这为《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无端”表示喜欢,表示称赞,表示惊叹开了先例。当然,以问句表示喜欢和赞叹,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而不能说后人之所以会这么表达是受到了前代人或前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举前代人的例子只是说明,人类会有此种情感,也会有此种表达。
再看“五十弦”。
“五十弦”为何就是“动听”“动听到哀怨”的意思呢?起源是这样的。从现有文献看,记载瑟有“五十弦”的最早古籍是《史记》。《史记》卷12《孝武本纪》云:“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28]据唐张守节正义所注,泰帝指太昊伏羲氏。《汉书》卷25上《郊祀志》也记载了这件事,事同,记载亦同,故不再引。可见,五十弦太好听、太哀怨、太忧伤,故泰帝将五十弦变为二十五弦。可以看出,在泰帝等人看来,瑟这种乐器,弦越多则越哀怨、越动听,五十弦的瑟太动听、太哀怨了,让人受不了,所以减为二十五弦。不知《史记》《汉书》记载的这个传说是真有此事,还是伏羲氏以后包含《史记》《汉书》作者在内的后人的杜撰。现有出土瑟17个,关于这17个瑟的《十七例瑟登记表》表明,二十五弦瑟最多,有6例;二十四弦、二十三弦瑟次之,各3例;二十一弦、十九弦瑟各2例;二十六弦瑟仅1例。黄世中先生说:“须特别指出者,不存在五十弦瑟,故元熊朋来指出:‘唐亦未必有五十弦之瑟’。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瑟谱〉》提要云:‘李商隐所云锦瑟无端五十弦,特诗人寄兴之词,不必真有其事。’”[29]可见,伏羲氏故事中的五十弦瑟,很可能只是后人的杜撰。但是,不管是否真有此事,此事都能给后人以影响,让后人听到一首动听的瑟的乐声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怎么会这么动听?怎么会这么哀怨?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五十弦的瑟发出来的声音啊?”因为“五十弦”的瑟是最美的瑟,其声最动听、最哀怨,是只有传说中才有的瑟。后来《全唐诗》卷226所收杜甫《赠花卿》所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30],其构思与此类似。对于瑟来说,就是:“此瑟只应传说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由此可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五十弦”,是“传说中才有”“很动听”“很哀怨”的意思。李商隐这句诗的意思是:“锦瑟啊,你为什么要有五十弦?”言外之意是:“锦瑟啊,你为什么这么动听?”“锦瑟啊,你为什么这么哀怨?”注意:李商隐是诗人,喜欢写诗,尤其喜欢写爱情诗,未听说过他是乐器爱好者或者喜欢钻研乐器的人。所以,由李商隐赞美瑟就可以初步判断,他肯定是想赞美人,或者借赞美瑟来赞美人;至少也是既赞美瑟,也赞美人。下一句,就应该写人赞人了。
接下来分两个语段探讨“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含义。
先看“一弦一柱”的意思。
弦就是瑟之弦,柱就是瑟之柱,弦和柱之于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诗中的“一弦一注”不会指一根弦、一个柱,而指一根根弦、一个个柱,或者说指每一根弦、每一个柱。其意思是,“(看到、摸到或想到)每一根弦、每一个柱(我都会想起那天邂逅的美好时光)”。也就是说,这里的“一弦一柱”可以指整个瑟,还可以指瑟的声音。意思是,只要想到瑟,只要想到瑟声,就想起那次邂逅的美妙时光。
再看“思华年”的意思。
“思华年”的“思”就是思念、想起、回忆的意思。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看样子是把“思”解释成“怨”,如果真是这样,那元好问的理解显然有所偏差。这里的“思”就是想、想起,或者回忆,这没有什么难理解的。难理解的词语是“华年”。
“华年”的意思不是青春年华,也不是过去的岁月或者以往的年华,而是美妙时光、快乐时光、幸福时光的意思。“华年”的“华”,理解为《汉语大词典》所收“华”的第1个义项“开花”和第16个义项“称美之辞。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都是可以的。“华年”之“年”的意思是“时光”“时间”,也就是《文选》中曹植《求自试表》李善注所引傅武仲《与荆文姜书》所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年”,还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年”。这三句中的“年”,都是时光、时间的意思。《汉语大词典》所收“年”的第11个义项“岁月,泛指时间”,就是这个“华年”之“年”的意思。“华年”表示美好时光,再举一例。《全唐诗》卷93所收卢藏用《夜宴安乐公主宅》有诗句曰:“侯家主第一时新,上席华年不惜春。”[31]意思是,他在某个侯门之家装修一新的豪宅里聚餐时,还坐到了“上席”。能有如此快乐的时光,就不在意待多久,不在意错过春天的美景了。这里补充一下,表示过去的岁月、以往的年华,李商隐不用“华年”,而用“年华”。如《李义山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上的《可叹》:“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清河》:“年华无一事,只是自相催。”《柳》:“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可见,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华年”指美好时光、幸福时光、快乐时光,是完全讲得通的,而且效果更好;意思是,看到瑟(或瑟的一弦一柱)、触摸到瑟(或瑟的一弦一柱),就想起那天与佳人邂逅的美好时光、幸福时光、快乐时光。
(二)《锦瑟》颔联新解说
先看颔联之出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思。
这句典出《庄子》。《庄子集释》卷一下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32]这就是庄生梦蝶的故事。这个典故不算生僻,历代解释《锦瑟》的学者们都提到了,但是都没有弄明白李商隐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李商隐用这个典故想表达什么。
那么,李商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看看“栩栩”、“籧籧”以及“迷蝴蝶”之“迷”的意思。郭庆藩曰:“栩栩,忻畅貌。……籧籧,惊动之貌。”意思是说,“栩栩”就是高兴,“籧籧”就是受惊。“迷蝴蝶”的“迷”可以解释成“迷于蝴蝶”“被蝴蝶所迷”,意思是,不仅白天或醒着被蝴蝶迷住了,而且夜晚或梦里也被蝴蝶迷住了。还可以解释成“迷糊”“糊里糊涂”,意思是,因为喜欢蝴蝶,整天想着蝴蝶,所以整天整夜、醒里梦里都迷迷瞪瞪,糊里糊涂,除了蝴蝶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
现在可以回答李商隐使用“庄周梦蝶”故事的用意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现象古今同理。如此看来,庄子在拂晓时分能够梦见蝴蝶,说明庄子对蝴蝶有感情,喜欢蝴蝶,很可能整天整夜都想着蝴蝶。注意,在“庄子梦蝶”的故事中,庄子可不仅是梦见了蝴蝶,而且是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变成蝴蝶后就“栩栩然”,显得很高兴。过了一会儿梦醒了,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不是蝴蝶,这时候就“籧籧然”,显得“很受惊”,显得很不高兴,意思是,“哎呀,我没有变成蝴蝶呀,我怎么还是我呀?”这说明,庄周喜欢蝴蝶胜过喜欢他自己。更能说明庄周喜欢蝴蝶程度之深的是,庄子醒来发现自己没有变成蝴蝶后还不甘心,认为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自己还解释说:“我庄周和蝴蝶当然是有区别的,但竟然就搞不清楚到底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就是物化。”在庄子看来,最好能够实现“物化”,这样,他和蝴蝶就不可分了,就可以合二为一了。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我是庄周,你是蝴蝶,我梦想着能够和你化为一体,分不清我到底是你,还是我。也就是说,梦想着自己和心上人好成一个人。李商隐的这种心理,在男女热恋中很常见。处于热恋中(包括男女互相喜欢和男子仅仅是单相思)的男子亲吻女方(或者单相思的男子想象中亲吻女方)的时候,常常会有“我要和你好成一个人”“我要和你成为一个人”的情话、呓语或幻想。这种现象在文艺作品中应该比较常见,笔者一时举不出例子,但想起一个女方想和男方好成一个人的有名例子。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女士,有一首给赵孟頫的情诗《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33]李商隐所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正是这个意思。他希望和心上人好成一个人,分不清你我;又希望和心上人好一辈子,一刻也不分离。
下一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的故事先见于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又见于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华阳国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曰:“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太平御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66曰:“时有荆地,有一死者,名鳖灵,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蜀地雍江洪水。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灵,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又云,望帝使鳖灵治水而淫其妻。灵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适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闻之,皆曰:我望帝也。”从《华阳国志》和《太平御览》大同小异的记载,可以还原出一个哀怨动人的故事:一个叫杜宇的四川人做了蜀帝,称望帝,他救了一个名叫鳖灵的外地人(荆地人,即湖北人),还重用鳖灵让其治水。鳖灵很能干,治水有术又有功。后来望帝和鳖灵因为望帝所爱的女人(一说是鳖灵的女人,也许是鳖灵这么认为的)发生争执,结局是望帝抛下帝位和心爱的女人逃向深山,然后化为杜鹃,于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整日哀鸣,叫声十分凄厉,以至于一边哀鸣一边吐血。李商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仅仅这一辈子像庄生梦蝶那样爱你是不够的,我还要永生永世地爱你,即使我死了,我爱你的心也不会死,而且永远不会死;我要像望帝那样把心底深处的爱变成杜鹃鸟的鸟鸣,一遍一遍地向你诉说。这就是李商隐所说“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思。
(三)《锦瑟》颈联新解说
先解释颈联出句“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应该隐含了三个典故。
一个典故见三国时魏王肃(195~256年)《孔子家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6:“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月盛则蚌蛤之属满,月亏则虚也)。”意思是,月亮圆时,“蚌蛤”“龟珠”会吸收更多的月亮的精魄,从而变得既圆润又饱满。
另一个典故既见晋代张华(232~300年)《博物志》,又见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二者的记载内容稍有不同。《博物志》卷2曰:“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鲛人很美,其泪为珠,这已经够动人了。但还有更动人的。《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25曰:“鲛人泣珠。鲛人,水底居也。俗传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博物志》)。”《博物志》只是说像鱼一样居于大海中的鲛人哭泣时眼睛里流出了珠,《古今事文类聚》进一步说鲛人从水中出来借住到一户人家,临走时为了表达对主人的感恩而哭泣,并把眼睛里流出的满盘的珠赠给主人。这就赋予鲛人以懂得感恩而且深情的个性品质。
还有一个典故讲山与玉、水与珠的关系。梁萧统所编《文选》卷17所收陆机(261~303年)《文赋》曰:“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综合以上三个典故可知,“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思是,海水中的蚌珠或宝珠为什么那么圆润、那么深情?因为她吸纳了月亮的精魄,又含蕴了大海的神魂;然后反过来,又使月亮变得更加皎洁、更加好看,使大海变得更加神奇、更加蔚蓝。需要注意的是,“珠有泪”只是古人的美好想象或者愿望,是因为人喜欢珠,就觉得珠也喜欢人,见了人总是泪汪汪的样子。“珠有泪”绝不是说海水中的蚌珠真的会流泪。即使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海水中的蚌珠身体上所流的液体能不能算作泪水,都值得怀疑。何况,蚌珠在海水中,就算流的是泪水,人也看不见;就算看见,也不能把蚌珠的泪水和海水区分开来。可见,“珠有泪”只是古人的美好想象或愿望,是古人的感觉;古人因为喜欢珠而觉得珠有情感,见了人也很喜欢人,总是泪水潸然。也就是说,“珠有泪”的“泪”不是泪水,而是深情。现代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是说满眼的泪水不是泪水,是深情。还要注意的是,李商隐表面上说海水中的蚌珠含蕴了大海的神魂,又吸纳了月亮的精魄而有无限深情,实际上是说他的心上人或意中人无比多情、无比深情。这就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思。
再解释颈联对句“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日暖玉生烟”应该和前人的两处记载有关。一处见唐徐坚(660~729年)《初学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27《玉部》引《京兆记》的记载:“蓝田出美玉如蓝,故曰蓝田。”另一处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8的记载:“司空表圣(837~908年)云:‘戴容州(叔伦)(732~789年)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34]
先提醒一下,“蓝田”的“蓝”和“美玉如蓝”的“蓝”都不是蓝色,而是绿色,因为“蓝”是一种草,白居易词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也说明蓝是绿色。再看李商隐所说“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思。既然知道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是赞美心上人含蕴了大海的神魂、吸纳了月亮的精魄,所以无比深情,那么,“蓝田日暖玉生烟”就不难理解了。珠会流泪吗?珠不会流泪,说珠流泪只是人的感觉或愿望。同理,玉会生烟吗?玉不会生烟,一块玉不会生烟,无数块玉堆在一起照样不会生烟。说玉会生烟,也只是人的感觉和想象。对在蓝田采玉、拾玉的人来说,太阳照耀的时候,蓝田的山岚(山雾)显得特别神秘,特别温暖,特别美好。于是,采玉、拾玉、喜欢玉的人就说,这些山岚是玉的灵气。所以,“玉生烟”的“烟”不是烟,而是灵气,这就像上一句中“珠有泪”的“泪”不是泪而是深情一样。如此看来,“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思是:美玉熔铸了大山的灵气,又饱含了太阳的精华,反过来又使大山更加秀美、更加迷人,又使太阳更加灿烂、更加温暖。当然,李商隐这里不是说美玉,美玉只是比喻,实际是说他的心上人或意中人饱含了大山的灵气和太阳的精华,所以无比温暖,又灵气冲天,反过来,又使太阳和大山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灵秀。
(四)《锦瑟》尾联新解说
末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没有典故,但是难懂词语比较多,故需要仔细解释。
末联上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分成三个语段来解释。
“此情”就是“此爱”,“情”是爱的意思。这应该没人质疑,所以就不细说了。“可待”就是“岂可待”“岂待”,也就是“怎么可以等待”的意思。“成追忆”就是“作为追忆”的意思,也就是“作为回忆”的意思。
末联下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分为“只是”“当时”“已惘然”三个语段解释。为更省力、更透彻地理解这句诗,还是倒序解释这三个语段比较好。
“惘然”是神魂颠倒、魂不守舍的样子,也就是被迷住了的样子,而不是学界人所说的“怅然”的意思。“惘”的意思是心丢了,这从“惘”的字形就可以看出端倪。从字形上看,“惘”就是心丢掉了(“亡”就是丢了的意思)。心丢到哪里去了?丢到网里去了。什么网呢?当然是情网。“惘然”之“惘”,指心丢了、魂不守舍、神魂颠倒。唐代以前和唐代其他人还有这种用法吗?有。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精散思越,惘然有失。”“精”和“思”是一个意思,都指人的精神、心思或灵魂,“越”和“散”是一个意思,都是飞掉了、散掉了的意思。一部分心思跑掉了、散掉了,那就是“惘然有失”。注意:“惘然有失”的“失”指精神、心思、灵魂失去了,指把心丢了,而不是丢了东西。唐李咸用《览友生古风》诗:“蝶迷桃李香,鮒惘江湖阔。”“迷”和“惘”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精神、心思或灵魂掉在里面出不来了,也就是被迷住的意思。“然”是样子的意思。需要提醒的是,这个“然”字用得特别好,特别传神。李商隐的意思是“你看我当时那迷住了的样子,那呆住了的样子”。
“当时”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在这句中,指李商隐和心上人邂逅后共享美好时光的那段时间。
“只是”可以表示转折,也可以表示限定。在“只是当时已惘然”中,把“只是”理解为表示转折也是可以的,但是应当优先认定为表示“限定”。因为理解为表示限定的话,李商隐的意思是说,我一见你就喜欢上了,就迷住了,就呆住了。我迷住了、我呆住了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初次见到你的那个时候,就是那个时刻,就是那个瞬间,而不是其他时候、其他瞬间。所以,认为“只是”表示限定,效果会更好,更能写出李商隐对意中人的喜欢是一见钟情。那么,“只是”表示转折怎么也可以呢?如果有人问:“你现在考虑了好久,回忆了一下,才觉得那姑娘很好了是吧?”(如果是姑娘问,那就是“你考虑了好久,回忆了一下,才感到我还不错,是吧?”)李商隐回答:“我当时就喜欢上了,按道理我当然应该当时就表白,只是我当时呆住了。”这样解释也行,但是没有把一见钟情的感觉强调出来,故效果远不如把“只是”理解为表示限定、表示区别更能领会李商隐的内心感受。
末联两句的意思是,(你那么美丽、那么深情、那么灵秀)我一见你就喜欢上了,就爱上了,这份感情这份爱,哪里需要过后慢慢回忆才能发现你的好呢?你看我见到你后那神魂颠倒的样子,我是看见你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了。
综上所述,《锦瑟》是李商隐献给心上人的赞歌,这个心上人和李商隐邂逅于一次与锦瑟有关的活动或场所。首联通过赞美锦瑟,回忆两人相识相爱的美好时光,意思是锦瑟是传说中最动听的锦瑟,心上人也是最美丽的姑娘。颔联先说活着会爱这个姑娘,要和这个姑娘好成一个人,就像庄周和蝴蝶合二为一那样;后说爱这个姑娘一辈子是不够的,即使死后,也要把自己的爱托给杜鹃,整天整夜向这个姑娘倾诉衷肠和眷恋。颈联说自己之所以会喜欢这个姑娘,是因为这个姑娘本来就是造物主的杰作,不仅熔铸了大海的神魂、大山的灵气,而且吸纳了月亮的精魄、太阳的精华,像蓝田玉一样灵气冲天,像沧海珠一样深情缱绻,姑娘使这个世界变得无比神奇、无比美妙。尾联说这个姑娘的美丽席卷一切,勾魂摄魄,和李商隐对视的第一眼就把李商隐迷住了,让李商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之,《锦瑟》是可以解释的,它是李商隐献给心上人的一首赞歌,而不是一首无解之诗,更不是李商隐故弄玄虚而写了一首连自己都不懂的诗。
注 释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04,第1579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04,第1579~1601页。
[3]聂石樵、王汝弼笺注:《玉谿生诗醇》,中华书局,2008,第308页。
[4]黄世中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黄山书社,2009,第224~第247页。
[5]董乃斌评注:《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51页。
[6]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1990年第7期,第60页。
[7]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71页。
[8]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第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31页。
[9]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第433~438页。
[10]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第433页。
[11]黄裳:《黄裳文集·杂说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第138页。
[1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04,第1591页。
[13]黄世中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黄山书社,2009,第247页。
[14]黄世中:《〈锦瑟〉旧笺综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117页。
[15]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3456页。
[16]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第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35页。
[17]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旅游时代》2011年第8期,第28页。
[18]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第279页。
[19]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248页。
[20]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360页。
[21]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第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28页。
[2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全十五册),中华书局,1999,第2644页。
[23]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70页。
[24]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08,第150页。
[2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页。
[26](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6,中华书局,1986,第257页。
[27](汉)刘向:《说苑》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472页。
[29]黄世中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黄山书社,2009,第256页。
[3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全十五册),中华书局,1999,第2448页。
[3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全十五册),中华书局,1999,第1000页。
[3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全四册)第1册,中华书局,1961,第112页。
[33]苏者聪选注:《历代女子词选》,巴蜀书社,1988,第112页。
[34](宋)王应麟、孙通海点校:《困学纪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338页。
附:
《锦瑟》新演
(一)
美∕有两个特点∕首先∕美是绝对值∕哪怕是恶棍∕也会喜欢∕其次∕美会带来欢愉∕但是美到极致∕一定伤感∕可惜泰帝(即伏羲氏)不懂这个道理∕竟然嫌动听的瑟声过于哀怨∕把瑟弦减了一半∕好在瑟的天性未变∕仍然哀怨∕哀怨到美善∕所以泰帝的糊涂∕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灾难∕反倒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后人每听到美妙动听哀怨的瑟声∕就把那瑟声当作最动人最哀怨的音乐∕仿佛传说中的五十弦∕但是∕姑娘啊∕那一天我们邂逅的时候∕那瑟的乐声确实好听∕你的样子也确实好看∕以至于到现在∕我一想起来就心潮起伏∕激荡着那时候内心深处的呼喊∕锦瑟啊锦瑟∕你的弦比以前少多了∕可是你为什么∕还是那么动听∕那么哀怨∕仿佛传说中的五十弦∕姑娘啊姑娘∕你流落尘俗已经很久了∕可是你为什么∕还是那么脱俗∕那么超凡∕保持着天仙的本色∕魅力丝毫不减
与你相处的时光∕无比美好∕你的种种美好∕让我无比爱恋∕爱恋到伤感和愁怨∕于是你的形象∕就和锦瑟紧密相连∕瑟弦那么细长和光洁∕一如你的手指∕瑟柱那么端正和灵动∕一如你的身段∕瑟纹那么柔和和漂亮∕一如你的容颜∕我每一次看到瑟柱∕都会兴奋∕仿佛每根瑟柱∕都有你素手的温暖∕我每一回触摸瑟弦∕都会欢喜∕仿佛每根瑟弦∕都是你灵巧的指尖∕我每一次看到、听到或想到瑟∕都会陶醉∕都会痴癫∕仿佛演奏的每一支动人的瑟之乐曲∕都是我们那次邂逅时∕情的缱绻∕意的缠绵∕都是对我们那次相遇∕美好时光的纪念∕锦瑟啊∕你是美善的姑娘∕美善到伤感∕恰似我的痴恋∕姑娘啊∕你是伤感的锦瑟∕伤感到美善∕仿佛是五十弦∕你是美的极致啊∕你是我痴狂的眷恋
(二)
锦瑟啊∕你的外表当然很美∕可是你的声音∕更能滋润我的心田∕我要把自己化为音符∕和你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姑娘啊∕你的美貌已经罕见∕可是你的心灵更加迷人∕一如神山雪莲∕我要让自己化为春水∕把你浇灌∕我要融入你的花蕊∕和你心相印,体相连∕就像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名叫庄周的英俊后生∕喜欢一个蝴蝶般迷人的姑娘∕于是就日思夜念∕希望和那姑娘∕心和心交融∕身和身缠绵∕那才是他的梦想∕那才是他的心愿∕可惜他的运气不佳∕这种好事只能在梦里出现∕醒来后还不敢明说∕只能隐喻和托言∕姑娘啊∕我比庄生幸运∕此生此世∕你是我的蝴蝶∕我要你白天绕着我飞舞∕夜晚陪着我睡眠∕姑娘啊∕我们这是天缘∕此世此生∕我是你的庄生啊∕你蝴蝶一样飞舞的身影∕是我无尽的眷恋
姑娘啊∕你的美丽和多情∕像火焰一样热烈∕像春天一样温暖∕像太阳一样永恒∕会流传到久远∕此世此生∕我怎么爱你都爱不够∕此生此世∕我怎么恋你都恋不完∕也许你会问∕假如有一天你离开人世∕岂不是要和我分居两界∕情意隔断∕姑娘啊∕那是不可能的∕我对你的爱∕永远不会褪色∕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拦∕真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我就是杜宇∕身,保持着怨望的姿态∕魂,化身为啼血的杜鹃∕你看见那满川花草上晶莹的露水了吗∕那不是露水∕那是我的泪水浸染∕点点滴滴∕都是我蚀骨般的思念∕你看见那满山子规鸟嘴边的鲜血了吗∕那不是杜鹃的血∕那是我发自肺腑的爱的真言∕字字句句∕都源于我心灵的震颤∕姑娘啊∕你是我唯一的宝贝∕你是我永世的眷恋
(三)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点不好意思∕姑娘啊∕我们邂逅不久∕默契的幸福∕仿佛就在昨天∕美好的感觉还在继续∕我就谈生论死∕显然扯得太远∕但是自从与你相识∕我的人生真的奇妙了∕我觉得一切都已改变∕万事万物∕都不再是旧貌∕全都是新颜∕这种不一样的感觉∕让我幸福到悸动∕我一次次仰望苍穹∕我一遍遍叩问上天∕大海上的月亮啊∕为什么那么皎洁∕那么好看∕连海水都那么碧蓝∕蓝得令人赞叹∕那是因为海水里∕蕴藏着无数的宝珠啊∕这些宝珠吸取了月之精魄∕又使月亮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好看∕这些宝珠含蕴了海之神魂∕又使大海变得更加神奇更加蔚蓝∕你看这些宝珠啊∕不仅通体都是那么润泽∕而且总是泪水潸然∕深情缱绻
蓝田关的太阳啊∕为什么特别温暖∕特别灿烂∕连山岚都那么妩媚∕妩媚得令人惊艳∕那是因为山里蕴藏着美玉啊∕这些美玉饱含着日之精华∕又使太阳更加灿烂更加温暖∕这些美玉熔注了山之灵气∕又使大山更加迷人美轮美奂∕你看这些美玉啊∕不仅全身都那么光洁∕而且灵气冲天∕如神似仙∕这个世界为什么如此美好∕如此令我眷恋∕那是因为美丽而多情的你啊∕你的美若修竹的身材∕你的艳如桃花的容颜∕还有你的纯∕还有你的善∕姑娘啊∕你是山之精∕那么灵秀∕如雾如烟∕你是水之灵∕那么深情∕如碧如蓝∕你是日月星的精华啊∕而且经过了最好的提炼∕你是造物主的杰作啊∕而且谱成了优美的诗篇∕你是美的所在∕你是爱的泉源
(四)
姑娘啊∕不知你怎么看待我的倾诉∕会不会把我的衷肠∕仅仅视为蜜语甜言∕你可能会这样规劝∕这才刚刚开始∕看不出真假和浓淡∕感情就像醇酒∕总要储藏足够的时间∕那才能喝出味道∕喝个志得意满∕甚至你会质疑∕你是不是对我有所不满∕故意说得这么起劲和夸张∕只是为了遮掩∕甚至你会说∕失去了才知宝贵∕没准儿老天爷会安排一次考验∕姑娘啊∕你可不能这么说呀∕你这么说∕是低估了你的美丽∕也伤害了我的尊严∕我是一个真实的人啊∕说假话从来都是我的短板∕美丽就是美丽∕喜欢就是喜欢∕而且是第一眼就能看出∕不需要思索和分辨∕哪需要什么追忆∕才能知道好啊∕哪需要什么考验∕才知道不伪不淡
何况爱情这个宝物∕一见钟情才是高端∕才是至善∕如果见了一面∕想了三天∕过了半年∕才回话说∕我愿意喜欢∕这不是爱情啊∕这是凑合和欺骗∕姑娘啊∕我对你的爱不是这样啊∕你应该记得∕我和你相见的场景∕你应该知道∕我喜欢上你的地点∕对了∕就是那个地方∕就是那个时间∕那是我们相遇的第一次∕那是我们对视的第一眼∕没有考虑∕没有迟延∕我们凝视的那一刻∕我就一头栽了进去∕栽进你明眸的深潭∕我的心魄离我而去∕仿佛去了九天∕我的神魂即使还想固守∕也已经完全倒颠∕屈原把这叫做目成∕追求了一生可惜什么都没有得到∕结局还很悲惨∕可是到了我们这里∕居然就是佳缘∕这是老天爷的恩惠∕这是造物主的垂怜∕感谢上苍∕让我看到了你的美和真∕感谢老天∕让我爱上了你的智和善∕姑娘啊∕你是我的爱∕你是我的缘∕你是我的地∕你是我的天∕你就是另一个我啊∕至少也是我的另一半∕只是远比我宝贵∕远比我值钱∕你是我至亲至爱的亲人∕你是我永生永世的眷恋
(责任编辑 王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