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槐小卷蛾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016-03-29王薇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卷蛾黑褐色国槐

国槐小卷蛾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1 形态特征

国槐小卷蛾又名国槐叶柄小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1.1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 mm,全体紫黑色或灰褐色,具金属光泽,前翅灰褐至灰黑色,前缘有1条黄白线,从翅基部起往翅缘渐宽,并从翅中部至外缘处有4个黑斑,翅面近翅顶中央处有3排扇形云状花纹。触角丝状,后翅黑褐色,胸背和翅基部有蓝色闪光鳞片,腹部末端尖细,足黑褐色。

1.2卵。扁椭圆形,边缘半透明,卵壳表面有不规则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为橘黄色,孵化前为黄褐色。

1.3幼虫。初孵幼虫淡黄白色,头黑褐色,比躯体略宽,体稀布有短刚毛。老熟幼虫体长11 mm左右,体黄白色,圆筒形,头部深褐色,腹部淡黄或乳白色,有透明感。

1.4蛹。长6 mm左右,纺锤形,初期黄色,后期黄褐色,羽化前全体黑褐色,腹部末端圆钝,具臀刺8根。

2 发生规律

在廊坊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种子内、果荚、枝条、树皮裂缝等处越冬。越冬幼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陆续化蛹,蛹期8~12 d。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成虫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代成虫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居多,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迁移能力差,一般在寄主植物周边15~20 m范围内活动,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8:00~12:00最多,白天一般不活动,多静伏在树干、枝条和叶背等处,傍晚活动甚烈,沿树冠周围飞翔,并求偶交配。雌成虫产卵在树冠顶部和外缘叶片背面、小枝及嫩梢伤疤处,每处产卵1粒,卵期5~7 d。卵发育中期出现2个红点,2 d后卵呈灰黑色,并可见小虫躯体。2代幼虫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下旬,7月中旬~9月中旬,6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7月两代幼虫重叠,其中以第2代幼虫孵化极不整齐且危害严重。8月下旬果实逐渐形成后,大部幼虫转移至槐豆荚内继续为害果实。9月可见到槐豆变黑,10月大多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3 危害症状

以幼虫营钻蛀性生活,初孵幼虫从卵壳的一侧咬1个椭圆形小孔脱壳而出。脱壳后首先爬到嫩枝顶芽处危害,后沿嫩枝向下转移危害,被害处常见胶状物中混有虫粪。随虫体增大逐渐由顶芽向下转移至羽状复叶叶柄基部,吐丝拉网后在叶柄基部蛀食,并将脱下的头壳与粪便、碎屑缀合起来堵住虫孔,随后侵入嫩枝中央髓部取食,蛀1~4 cm长纵向虫道,被害处排出黑褐色粪末,可使复叶失色、萎蔫干枯脱落,树冠上出现秃梢干吊。幼虫从卵孵化到蛀入危害前后仅需4~6 h。低龄幼虫行动迅速,有转移危害习性,每2~3 d迁移1次,每个幼虫可转移危害3~5个复叶。当国槐果荚长出时,幼虫开始入荚取食,使果荚变黑。幼虫老熟后,自虫道中爬出,在原蛀孔、果荚或树皮裂缝处,吐丝结成一层薄网,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其中。

4 搞好虫情监测及防治

4.1对虫情进行监测。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成虫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距离50 m悬挂1个,时间从5月1日起,一直持续到9月底,记录诱集成虫羽化量,预测成虫羽化高峰期,用于指导防治。4.2防治对策

4.2.1加强植物检疫。卵、幼虫、蛹均可随苗木、原木和种子远距离传播,做好调运检疫及复检。

4.2.2农业措施。①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槐豆荚和有虫枝,80%小卷蛾以2龄幼虫在槐豆内越冬,夏季幼虫危害时,及时修剪被害小枝及槐豆荚。②加强树木养护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雨季排涝,旱季浇水,施用有机肥增加肥力,疏除过密枝、病虫枝,通风透光,增强树木生长势。③改变树种单一格局,实现多树种混交种植结构。④休眠期防治。刮除树干老皮、翘皮,树干涂白,杀灭虫卵。

4.2.3物理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林间悬挂黑光灯杀虫灯和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悬挂在树冠向阳面外围,每隔3~5株树悬挂1个。

4.2.4化学防治。①据成虫发生期监测,抓住产卵高峰期后1~2 d的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喷药时间在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若虫情严重9月中旬在补喷1次,药剂为灭幼脲Ⅲ号、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②树干打孔注药。每年7月中下旬树干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5倍液,用药量按1~1.5 ml/cm胸径。

4.2.5天敌防治。在卵发生期释放寄生性天敌肿腿蜂,可以破坏卵壳取食卵粒,按照3∶1人工释放肿腿蜂。

065800河北省文安县林业局王薇

猜你喜欢

卷蛾黑褐色国槐
杉树杉梢小卷蛾防治技术要点
国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探讨
丰台区槐小卷蛾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国槐的移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珍奇的贝壳
咏国槐
首善街的国槐
大庆地区六种卷蛾的初次记述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