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2016年小麦腥黑穗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2016-03-29穆灵仙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平凉744000
穆灵仙(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崆峒区2016年小麦腥黑穗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穆灵仙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平凉744000)
2016年小麦腥黑穗病在崆峒区轻度发生,发生面积5.4万亩。经调查,种子传播、机械收获、环境适宜、农肥土壤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严禁种子传病、轮作倒茬,适时早播、严格进行产地检疫、使用无菌有机肥、限制机收、药剂拌种、土壤药剂处理8项防治措施。
崆峒区;小麦腥黑穗病;发生情况;防治建议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小麦一号病、乌麦、黑麦,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检疫性植物病害,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小麦感染腥黑穗病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人畜食用带该病的面粉及麦粒还会引起中毒死亡[1]。
2006年小麦腥黑穗病在平凉市崆峒区寨河、白庙等9乡镇轻度发生,通过检疫和药剂拌种等措施的落实,近10年来小麦腥黑穗病在我区基本未查到病株。近年来,由于小麦种子调运频繁和农业机械化收割跨区作业的广泛开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腥黑穗病2016年在崆峒区部分乡镇再次轻度发生,发生面积5.4万亩。冬小麦是崆峒区群众主要口粮,为保障该区小麦生产安全,必须做好检疫及防治工作。
一、发病症状
小麦感染腥黑穗病后,病症主要表现在穗部,发病植株严重矮化,株高一般只有健株的一半以下,个别小蘖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cm;分蘖增加,一般比健株增加50%以上,病穗比正常健穗宽且长,颜色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小穗紧密,穗部扭曲,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的鱼腥味气体,故称为腥黑穗病[2]。
二、发生情况
2015年秋播全区冬小麦播种面积28.08万亩,收获面积28.08万亩。小麦腥黑穗病发生面积5.4万亩,占全区冬小麦播种面积19.23%。在全区16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区平均病株率1.23%,呈轻度发生。较重发生面积2.87万亩,占全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10.2%,占发生面积的53.15%,主要发生在四十里铺、大寨、白庙、草峰、香莲、白水6乡镇,海拔区域1 120~1 540m。收获后,通过对6乡镇20村120户农户13 8335kg小麦取样调查,平均感病总重量3 873.38kg,感病重量比率为2.8%,严重感病数1 660kg,感病重量比率为1.2%,粒检取样量15kg,平均病粒率1.14%。是近10年来发病较重的一年。
三、发生原因
(一)种子传播
在小麦品种的更换上,大部分农户为了节省成本,更换新品种不及时,用种多为群众相互之间串换和自留种子,或是购买一次种子,连种3至5年,造成病菌积累,使小麦腥黑穗病成逐年加重趋势。2016年,笔者对崆峒区发病田的农户用种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农户48户,当年使用自留种或串换种的有46户,仅有草峰镇2户农户虽然当年使用的不是自留种或串换种,但购买的种子是在本乡镇农资店里购买的散装种子,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自留种是小麦腥黑穗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二)机械收获
为了收割方便,近些年大部分农户都采用收割机进行收割,共用同一收割机收割导致病健籽粒交叉感染,病菌孢子持续扩散,病菌连续传播。且收获了发病田的收割机相当于一台带菌拌种器,远距离长途传播。经对崆峒区发病田的农户收获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农户48户,全部采用机械收获。因此,机械收获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较重发生的另一原因。
(三)环境适宜
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主要与当年幼苗出土前土温、墒情及上年小麦扬花期间雨水有关。幼苗出土前气温、浅层地温比正常值均偏低3~5℃,土壤墒情大,近于饱和,容易发生小麦腥黑穗病;上年小麦扬花期间雨水偏多,当年发生小麦腥黑穗病的程度就重[2]。2015年9至10月小麦播种至出苗期降雨量为141.8 mm,平均气温13.2℃,较近五年9至10月平均降水量偏多21.8mm,平均气温较近五年偏低1.2℃。2016年6月小麦扬花期降水量105.8mm,较近五年同期平均值偏多25.4mm。气象资料与以上结论吻合。加之去年9至10月多阴雨天,降水日为28日,致使我区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10天,期间温度较低,土壤墒情大,麦芽出土时间慢,从而延长了麦芽与病菌的接触时间,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3]。小麦腥黑穗病为幼苗侵染型病害,病菌侵入幼苗的最适温度比麦苗正常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较低,为9~12℃[4]。该区2015 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幼苗发育期间6旬平均气温10.7℃,与病菌侵入幼苗的最适温度相吻合。环境条件适宜是该区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农肥土壤带菌
打麦场上的带菌的场土、病株的残壳或碎麦秸等倒入粪坑沤肥或用病株作饲料,病菌的冬孢子通过牲畜的肠胃并不死亡,以后随粪便的排出进入粪肥,而使粪肥成为侵染来源。病粒落入田间,或靠近打麦场的麦田,在打场时,由风把冬孢子吹入到田间,而造成土壤传染。带菌的粪肥和落入田间的病粒都会造成土壤中菌原积累,成为侵染来源。经调查,48户农户中,21户农户施用了农肥,3户农户反应2015年收获的小麦籽粒中偶见病粒。因此,农肥、土壤均可带菌。
四、防控建议
(一)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性选择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
(二)严禁种子传病
严禁从病区引种,禁止带病种子留作种用和相互串换,带有菌瘿的麦秆、麦衣和场土应尽量清除,病粒深埋处理,从而防止带病种子直接进行传播。
(三)轮作倒茬,适时早播
在发生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改种其他作物,与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作物实行3至5年轮作。小麦播种时适时早播,不易过迟、过深,缩短小麦的出苗时间。覆土不能过深,以免造成弱苗,培育壮苗。
(四)严格进行产地检疫
5月中下旬进行小麦产地检疫,如发现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零星发生时仔细检查,拔除病株,带出田外进行集中销毁处理。该田若是种子田,生产的种子不能作为种子使用。重发田块进行整块收割堆放处理,应全田彻底销毁。
(五)使用无菌有机肥
带菌粪肥是土传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一定要使用不带病残体原料堆沤的腐熟农家肥。
(六)限制机收
发病的麦田,应人工单打单收,限制机收,防止收割机造成病菌传播。
(七)药剂拌种
秋播时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50 kg种子拌药75~100 k(商品量),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50 kg种子拌药30 k(商品量),或6%戊唑醇悬浮剂种子剂每50 k种子拌药12 k(商品量)。
(八)土壤药剂处理
土壤药剂处理也是一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好方法,对重病田效果更为明显。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每亩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 k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在犁地后均匀撒在地面,再耙地,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然后播种[5]。
[1]陈生斗.植物检疫对象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7-12.
[2]李丽霞,夏明聪,张玉乐.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J].2015,(10):25-26.
[3]牛玲莉,程鹏,冯雪萍,等.小麦腥黑穗病气象条件分析及防治措施[J].2008,(2):21-22.
[4]李新金,陈爱芹,刘双记,等.栾川县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措施[J].2009,(4):17-18.
[5]辛建荣.古浪县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与防治[J].2010,(7):61.
(编辑:魏翔)
S482.2
A
1673-9019(2016)22-0020-02
2016-10-9
穆灵仙(1978-),女,甘肃平凉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