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增长极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2016-03-29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刘晓真
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刘晓真
培育新型增长极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刘晓真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同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中央的这一判断,可谓一言中的。但是如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性失衡?我认为,核心是传统产业、切口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总书记的创新理念,不仅包括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也包括发掘培育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思路创新。系统创新理念,指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
尤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任务更为艰巨。2016年11月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在一次演讲中也特别“提醒”,不仅要关注15%的战略新兴产业,更要关注占产业总量85%以上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比重大、涉及面广,更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创新理念,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改造,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当前的产业中,哪些可能提升培育成为新型经济增长极?我认为其应具备的如下条件:第一,经济当量大,可形成较多的开发亮点,规模在十万亿级以上;第二,可迅速吸引先进技术,形成完善的科技应用支撑体系;第三,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且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第四,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照这些要求,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新时期消费升级的根本需求,我认为“大农业资源开发”和“大健康产业”最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建立“大农业体系”,全面推进农业资源开发
农业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被视为低效益、低效率的产业,近年来其价值正逐步被重视,国外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国际上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投资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农业;国内许多资本大鳄也纷纷进军农业,但多收益甚微。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多依赖过往的投资经验,期望利用资金优势,短期在农业领域获得规模收益。其次,这些投资多选择了种植、养殖等进入门槛低、已呈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的领域。
笔者认为,农业的功能已经从历史上满足饮食需要,向衣食住行用等多功能转变,具备了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只有加快以加工环节为核心的农业资源开发,才能将农业潜在的巨大价值挖掘出来。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快速形成和推进增长极是目标、现代科技是手段、加工环节是核心。2016年末,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也充分肯定了农产品加工重要性。但如何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设计。
(一)重视认识和定位农业,树立“大农业”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业的定位集中于提供食物来源,功能单一。特别是自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优势资源均向工业聚集,农业由此日益被边缘化。我国虽然连续13年出台“一号文件”,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农业在产业构成上仍是“半截子”的产业链。政策引导资金多集中在基础设施、良种、农机购置等种植环节。为拓宽农业产业领域,促进各环节衔接配套发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将沙业、草业、海洋业等划入农业,构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体系”的构想;90年代,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进一步提出将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并入农业的设想。
资料表明,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制造业中是远高于飞机、汽车等产业的第一产业。我认为,改善农业经济质量,首先在观念和认识上要树立“大农业”思想,重视和发挥加工环节的核心带动作用,构建“现代大农业”体系。“现代大农业”体系,不仅包括粮、林、牧、渔、果、蔬、草等传统农业分支,同时也包括围绕上述加工衍生的科研、加工、销售、物流等形成的完整产业体系。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引导中,需要从产业结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技术低水平,产能过剩现象。如大豆油脂加工产能约是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量之和的2倍,而且部分企业仍在加紧扩张,产能过剩问题更趋严重。又如面粉加工业,从企业结构上看,生产粗放、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20-30%左右。从产品结构看,其中85-90%是普通粉,产品附加值低。所以,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
个人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更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发展有益于民生,技术水平高,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产业和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如主食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为引领,推进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加工供应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粮食等农业资源转化的升级。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居民主食消费需求的升级,可为亿万民众提供更安全、更营养、更方便的主食。这也正是《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特别提出“鼓励主食加工业发展”,研制生产传统米面主食产品,拓宽主食供应渠道,积极打造主食品牌的重要原因。
(三)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农业资源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除耕作机械、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及围绕粮食增产的杂交育种技术之外,鲜有新的技术产生和进入,农业资源开发同样缺乏。农业资源开发具有低碳、转化当量大、可再生等特点,对现代科技的需求空间大、对新技术的承载能力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更高。
笔者认为所谓的“现代科技”,由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两部分组成。近年来科技界对农产品的研究逐步细化和深化,形成了大量成果。同时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学科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的逐步成熟。这些成果和手段可直接引入和嫁接,形成农业资源开发的核心支撑体系。
现代科技使农业资源的系统创新成为可能。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单一点上的技术突破,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需要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每一个产业环节上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系统创新。近年来随着主食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馒头、面条等主食加工也已成为农业资源系统开发的范例。在行业牵头企业的运作下,不仅产业纵向形成了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信息化等产业单元,而且横向开发了日常、功能性、寿礼等产品系列,从而使传统主食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造就了一个拥有2万亿元以上产业规模、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食产业化只是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个示范环节。随着现代创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拓展农业资源加工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使农业可加工产品由衣、食,向建材、医药等领域扩展。如芝麻的利用,长期用于榨取食用油。研究表明,芝麻中的芝麻素等有益成份具有极强的功能。通过相关的工艺技术开发,用产业手段即可在保健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形成亮点产品,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同样,也可在粮、果、草、林、蔬、药、畜、渔等各个领域可培育大量类似的加工体系,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数十倍、数百倍。
从1987年起我从事经济结构的研究,研究方向也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利用现代技术,对许多种农作物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其功能元素,结合社会需求,用产业运作方式,形成新的亮点产品,进而形成一个产业或产业集群。最终使农业具有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人才吸纳能力,实现“资源就地开发、产业就地形成、农民就地就业”。我认为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系统提升和开发,才能形成国家财富体系,从而使国家放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如新型城镇化设计得到落地、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房地产业进行定位调整,也从而使我国经济进行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通道。
二、社会需求结构升级,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逼近、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最近几年“大健康”已成为热门的词汇,产业发展引导起了普遍重视。
(一)对“大健康理念”和“大健康产业”的认识
正是由于大健康产业在我国正步入加速期,全面认识和定位“大健康产业”和“大健康理念”的概念,不仅有利于引导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扶持和推动。
我们看到,随着健康教育的逐步强化,“大健康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防”重于“治”的全新健康思维和观念正在逐步形成。认识到,保证健康不是传统的治病,更重要的是日常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维护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消除亚健康。
大健康理念,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对“大健康产业”的传统定义是,为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我认为,这个定义和分类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但考虑到大健康产业的特殊性,应从多维视角,对其兼具的不同职能进行认识和解读。
传统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医疗(医院、疾控系统)和医药(医药医疗制品生产)两个领域,强化的是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职能。它的核心是“治病救人”,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按市场化模式操作,凸显的是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职能,不具备产业职能。
在“防”重于“治”的大健康理念下,传统以“治病救人”为职能的健康产业体系无法适应需要,应扩大拓展其产业职能。我认为,产业职能才是大健康产业的主体职能。所谓“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大健康产业的根本属性在于经济性,以消费需求为发起点,以经济活动为内容,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全新的大健康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销,以及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为主体。既包括了被动治疗方面的健康,也包括了对健康的主动式管理,注重“治未病”和不生病,强调无病先防,偏重于预防,具有主动消费的特征,而且投资主体也由政府资金转向民间资本。未来在“大健康产业”中,“防病”体系要远大于“治病”体系的产业比重。
(二)大健康产业的兴起,必须重视饮食结构改变的因素
大健康产业之所以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快速发展,与公民健康意识提升、公共健康问题多发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传统有古谚讲“病从口入”,饮食结构变化已成为引发公共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食品消费的双重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在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的同时,食品供应的也更加丰富、多样,琳琅满目。在食品供应极大丰富的同时,饮食结构却严重失衡,突出表现就是“粮果蔬菜比例下降、肉蛋奶比例增加”,公共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以糖、脂、酸“三大代谢紊乱”造成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代表,对社会和患者家庭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特别是糖尿病患病人数已呈井喷之势,确诊患病人数在1.5亿人以上,另有2.5亿糖代谢异常者。而糖尿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治疗费用在2万元以上,4亿糖尿病患者,如果进行全面治疗,年花销将在8万亿以上。无论是个人支付还是社保支付,都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而脂代谢紊乱引发的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酸代谢紊乱引发的结石和痛风的治疗,每年支出都在万亿以上的规模。再加上癌症等各类疾病的治疗,有数十万亿的开支。
对此,我国党和政府对慢性病的防控和营养状况的改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将“健康中国”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其中改善国民健康状况、转变慢性病的防控和营养状况,成为其中的重点任务。根据有关规则测算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元以上,而未来可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万亿元以上。
(三)弘扬我国中医“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精华
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须与国民饮食结构变化相结合,并且与传统的中医药、农业资源等相结合,形成独有特色的大健康产业。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就有“先防后治”的理念,并且形成了“寓医与食”治疗方式,尤为强调要将“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认为,动植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能防治疾病。古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于是奠定“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以植食性基础上的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来源的多样性,特别是谷物、果蔬、薯类等植物类食物摄入的重要性。尤其是“五谷为养”的传统平衡膳食理念,就在于改变近年来精米细面单一主粮结构,强调通过杂粮增强对多种元素的平衡摄入。国际上将谷子、高粱、荞麦、燕麦、大麦、绿豆等杂粮称为“营养膳食金字塔的塔尖”,在我国均有广泛种植。中医药学认为“凡食皆药”,我国可用于预防保健、治疗的食药两用的食材、药材众多,无论是单一的药材,还是药材与食材配伍、药材与药材配伍,均可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成不同的产业亮点。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这些产品的加工方式和技术仍较落后。特别是各类杂粮的加工仍是小规模的作坊为主体,无论是制粉技术还是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装备都非常落后,制约了杂粮的深加工和应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要与杂粮等农业资源的应用紧密结合。《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
(四)健全“大健康产业”的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中医成果的同时,也要借鉴西医体系的量化手段和理念。尤其是发挥标准在产业有序发展中的引导、规范作用。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健康产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相应的准入监管,一些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检验,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比如保健品,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产品功效缺乏量化依据、虚假宣传、价格虚高等。
在健康已成为时代主流追求的背景下,公众需要消费真正的保健、治疗功能的产品,更需要明白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产品。这就需要建立覆盖从、原料、产品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鼓励或强制产业的所有参与者执行。同时,也要积极鼓励相关研究部门和企业按提高标准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保障产品功效。如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九德谷膳”系列复合荞麦食品。该中心基于对荞麦药理、病理、营养构成、加工方式等14年的系统研究,将荞麦与精选出的枸杞、菊花、山药、葛根等食材结合,开发的纯植物性“九德谷膳”系列食品,具有降血糖、防治糖尿病,降血脂、防控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衰老,预防下消化道疾病等多种功能功效。为进一步验证产品的效果,先后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进行了两次临床评估,结果证明“九德谷膳”对70%以上的受试人群达到明显降糖控糖的功效。并且委托国内权威科研检测机构进行了“荞麦食品的大白鼠生理营养功能实验”,根本目的就是保证产品的功效。
三、结语
“大农业资源开发”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要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仍需在思路、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外也有学者讲到,思路决定出路,没思路就没出路。在我国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发展思路的创新。走过三十年,我深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在于国家智商的竞争。而国家智商的形成,来源于全民智慧。只有凝集起全民智慧,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