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运行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6-03-29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陶鑫良
知识产权运行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陶鑫良
我今天想谈一谈知识产权运行人才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先利其器,必先利其人。现在我们谈知识产权运行,谈专利运行,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和认识,我们的人才,所以我想围绕这一个问题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知识产权,创新之魂;强国建设,人才为本。运营人才,画龙点睛,如何培养,也是运行,是高校和我们整个知识产权产业事业运行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历史,三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主要路径之一。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无论是专业院系,还是培训基地,一直是主阵地。展望将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已经走到了运行这一个路段。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仍然是我们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高校的知识产权运行人才如何培养?运行决定方向,需求决定培养,前瞻决定发展,整合决定力量。形势就是如此,时间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信息的交流和个人认知的汇报,如知识产权学科的交叉性,法学、管理学、理工科、经济学等等。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发展形势及其主要的瓶颈:院系建设遍地开花,培训基地雨后萌芽。我们有30个知识产权学院,还不包括70几个知识产权系或者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培训基地雨后萌芽,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建设的全国的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现在已经达到25家,已经培养出来的人才成千上万,主要是法律人才,教学经验的确也是厚积薄发。但是我们对人才培养回顾一下,会发现我们面对的一些现实环境,偏重法律轻运营;偏重理论轻实务;偏重模板轻特色;偏重高端轻适用。这的确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海尔、海信也好,或者是华为、中兴也好,有时候他们的老总,知识产权负责人跟我们说“我们要的知识产权人才你们高校好像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来,你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也不一定使用。”高校出来的人才到走上工作岗位总是有个过渡期和衔接期的,这不奇怪,但是这个衔接期不能太长也不能太远,工序要有对口,不能脱节,这可能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2014年7月份,教育部公布了全国15个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非常不幸,知识产权赫然在内,法学是老运动员了,想不到知识产权也成为新秀,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去年又有一个重大的打击,是三个知识产权的领军学校,都是赫赫有名的985学校,知识产权一马当先,但是三个一级博士点,两个是法学的,一个是管理的,都被下马了。所以针对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的社会需求,运营决定方向,需要决定培养;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要遵循教育部的模具研究制定的模具规制,高校里面的人才培养不能少一顶帽子,也不能少一双鞋子,“一顶帽子”就是最好是博士学位授权点,你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便什么也不是,当然一般学校博士学位拿不到,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一个基础工程,这是和教育部的学位研究生挂钩和对口的。另外不能没有一双鞋指的是不能没有专业,没有专业在学校里就没有立足之地,这双鞋子一定要穿好,这是与教育部对口和衔接的。
从“一顶帽子”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知识产权,像华南理工,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我觉得主要职责还在教育部,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本来明明就是知识产权的单项先进,你凭什么把我和整个法学、整个管理学的十项全能相比较?我问华南理工大学许院长:“贵院一共多少法学教师?”他答“56”。“多少教师从事知识产权的?”“大概十几个吧,五大教授。”但是一个符合十项全能的,无论拿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中南财政政法大学来说,它的法学师资力量有多少?没上千也有数百吧,用我们的一个连、一个排,最多是个加强排,和人家一个旅团、一个师团去比较,这公平吗?而且整个学科建设知识产权有点生不逢时,我们好不容易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里面争取到了建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的《国家纲要》这个层面的一个表述,但是教育部说一不二,只发展一级学科,不再发展二级学科。所以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面临高校培养、人才培养,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个是如何面对市场的需求;另外一个是如何面对教育部的模具规制。运行决定方向,需求决定培养,前瞻决定发展,我们的数量要展现质量。
陶鑫良在首届知识产权中原论坛上发言
来看一看我们的现状和相关的分布,我们建立的科研教学研究结构有70多家,我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除了我们高校从前已经建的25个知识产权学院以外,还有相关部委设立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基地群,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汉东校长领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五个建立在高校中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和最高法的六个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版权局也有不止一个这样的研究基地。
下面来看看高校当前知识产权法学本科的教育分布,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有60余所学校设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法学下面的030103S知识产权这个专业,在2010年之前,全国一共只有7家,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建立了一个,1994年到2005年,培养了11届法学包括知识产权方向,四届管理学方向包括管理学方向的人才,但实际上看我们有没有“大跃进”的现象。2011年有10所大学创办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而且是理工科的背景,其中有几所985、211院校很强,但还有一些可能就比较单薄。2012年我们又增加了22所,有编号32的河南师范大学的知识产权专业和安阳工学院的知识产权专业。2013年17所,这17所里面河南4所,编号51到54,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到现在包括未知的一共有61所设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院校。其中有些院校可能是本来要奔着建法学专业的,后来法学专业大门紧闭,知识产权边门都不开,所以临时转到知识产权法学上面这一块。现在有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61所学校里面,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统计的数据,985有三所,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兰州大学;211有10所,还有其他一些院校。
我国高校培养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的大致现状,一种是91所,但是我的统计可能远远不止91所,实际是100多,甚至超200所,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都有有关知识产权研究生的出现。
高校培养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大概是这个状况:一共有31所,教育部自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在2011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着法学一级学科下面自设,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张瑞敏(音)教授当时领衔,现在是吕一凤(音)教授了。2006年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知识产权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它是法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自设二级学科,没有叫知识产权法学和知识产权法,恰恰都叫知识产权,我想异曲同工,殊途同归。2007年,当时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现在也自设五家,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的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管理,上海大学原来有管理与工程之下的知识产权管理;厦门大学公共管理之下的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2007年又增加了华中科大工商管理下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还有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之下知识产权管理,这是博士点。硕士点,现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也叫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有这样几个建议,也多次向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吴汉东校长汇报和请教,也跟一些同仁谈到过:第一,建议能不能,刚才讲到了非罪治罪,无论同济、华南理工还是中国科技大学,自己申报的时候也可能要考虑到三年、四年以后全方位验收的可能,也不是一点没有策略,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由于知识产权是一个交叉学科、复合学科,所以无论在法的下面,还是在管理的下面,它总是一个单项先进,你不能要求单项先进与十项全能放在一个平台上去对号入座,在一个指标系上认祖归宗,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国家知识战略纲要好不容易写上了60点,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但是这个《纲要》现在还没履行到终点,这句话就形同虚设,为什么?教育部现在说一不二,弃二就一,只谈一级学科,没有二级学科,但是不要一刀切,有些学科还是有二级存在的必要的,二级学科只维持不发展,甚至有些文件里面二级学科也不提了,那知识产权现在还放在一个三级学科的地位,情何以堪?在教育部国知局的[2004]4号文件里面就曾谈到“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硕士学位授予点,鼓励有相应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或者知识产权管理学相关硕士点和博士点。”那我们究竟如何来应对这一块呢?高校有过三份建议书和倡议书,第一次是2003年11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发展研讨会上,吴汉东校长和几位老师提出能不能建议增设知识产权为法学二级学科,当时也提到了管理,但是北大几位校领导说你一下提两个二级学科不好,先提法学,把管理学习方法一放。在2003年大家就有这样的一些思维和思想,那时候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的原理事长沈士团教授、北航的校长,吴汉东校长,还有北京吴志攀校长都在这一块,田力普局长当时是副局长,到会上也参与了300多名与会专家代表的签字。第二次是2009年在吴江同里,也是召开了一个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会,这个会实际上当时也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尽快增设知识产权法为法学二级学科,增设知识产权管理为管理学二级学科,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尽快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当时吴汉东校长还有其他40余位教授都参与了。第三次是2010年8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当时第一条就提出“建议教育部在淡化二级学科的过程中,明确已升的知识产权学科的地位,尤其是明确在法学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法等同二级学科的地位,明确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管理等同二级学科的地位。”
我们如果在知识产权运行人才培养方面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看教育,一只看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拿市场需求来说,现在法律人才培养产能稍有过剩,但是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仍然是等米下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突破教育原有的这顶帽子,另外还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市场孵化我们,对于一个知识产权运营和经营人才,理工基础、法律背景非常重要,知识产权不能没有法律,权利法定,没有法律就没有知识产权,但是知识产权法律只是起点,它的入点是经营,它的经营管理是运行。所以教育部如何松绑,如何使我们面对市场,真正去培养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运行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某种角度来说,一个知识产权运行人才,它的商业思维和经营头脑,可能要比它的法律基础和理工背景更重要,这涉及到知识产权输送这一个环节,我们现在习惯于和当事人讨论,首先把一个法律问题还原到一个商业问题、一个经济问题,在整个企业战略发展和企业整个商业布局上来考虑,然后再去分解它的主要部件以及发生的知识产权诉讼。所以商业思维经营头脑,有时候比法律基础、理工背景更重要。或者两者不能偏颇,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培养知识产权运行人才,培养社会最需要的运行人才是关键,即使到诉讼环节,法律配合是商业,案件配合是立业。
在知识产权领域,法庭往往是市场竞争的延伸,而诉讼常常是商业博弈的别名。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现在能不能都突破一顶帽子、脱下一双鞋子很重要。
我有几点具体建议:第一,恢复与落实知识产权法与管理二级博士点,哪一个一级学科写成《国家纲要》的?我们知识产权有一个《国家纲要》,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给我建立一级学科,至少给一个二级学科的绿卡吧?
第二,全力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主流模式。应用学位、专业学位,现在大学里面仍然是以本科为主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可能较高的学校都是以研究生为主的,那么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是研究生,两头尖、中间大,博士可以少一点,本科也可以逐步逐步再收缩一点,当然现在还是金字塔,这没办法,但是我们需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一直在呼吁的,能不能建立非法、非管理的、兼容法律与管理的知识产权战略硕士学位,这在其他行业已经有许多先例,知识产权这一边为什么不能一试呢?对不对?我们就是熔于一炉,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经济,甚至文化,那么能不能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学士学位,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主流模式。
第三,本科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我觉得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精良、要细,要有特色,不能是一刀切或者大窟窿,以后真的会碰到就业危机的。第二类,我们能不能认为,不单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其他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文史经哲理工农医,理工农医文史经哲实际都需要知识产权的素质教育,能不能把像计算机和外语一样,把它作为我们素质教育的内容,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本科层面进一步的考量。
第四,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僵化的对待一级、二级、三级学科,那么我们依然需要从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这个方面做一点工作,像网络安全最近就是一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还有不同模式,所以知识产权一级学科这一点很重要。
第五,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群进一步提升整合。25个培训基地除了广东南海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和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两个基地和高校是无关的,其他23个学校全部是依托高校的,像郑州大学就是知识产权河南培训基地。所以一提两翼,比翼双飞,能不能把这一部分人才进行提升整合呢,因为实际上这些人通过积极的在职继续教育更为重要,也更为贴切和可能。
第六,在继续教育、在职教育尤其是我们实务这个角度,有没有可能有联盟式的,或者是能不能建立国家统一的知识产权应用学院?
总的来说,知识产权运行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职教学还是继续教育,都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大家都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