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优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9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张超刘鑫刘佳琪孟刚张陆萍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张超 刘鑫 刘佳琪 孟刚 张陆萍
创建优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张超 刘鑫 刘佳琪 孟刚 张陆萍
通过构建对标规则、问题导向的工作流程,军地联合运行模式创新,高水平专业研究人才培养等措施,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机制,实现了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提高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整体运行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联合火箭军装备研究院共同组建而成的。实验室以型号技术需求为背景,重点开展相关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引领我国相关国防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实验室于2010年通过了有关上级单位组织的首次现场评估,评估专家组对实验室的运行情况提出了3个问题和3点建议。3个问题分别为:重点实验室总部和分部联合运行机制欠缺;重点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从上报承担的科研任务看,研究力量不足。3点建议是:进一步凝练专业技术科学问题,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进一步落实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速领军人才成长;依据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发挥联合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规范实验室管理。
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实验室对标评估规则,查找与优秀重点实验室的差距。在第2个评估期内(2010 ~2014年)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目标管理,开展了创建优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探索和实践,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建立一个能够出成果、出模式、出人才的良好运行环境和机制,实现从合格到优秀的跨越。
一、总体思路
实验室的一大特色为军地联合共建,而联合实验室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联合运行机制欠缺、联系松散、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联合优势,形成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开放式研究平台,是联合实验室运行管理的难点。实验室以运行评估为切入点,提出了对标规则、问题导向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对标规则、梳理问题、顶层策划、制度构建、计划实施、效果确认与改进6个环节。
图1 对标规则、问题导向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流程
在对标规则环节,对标国防科工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指标,明确优秀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找出差距。
在梳理问题环节,结合自身实际查找制约规范发展的瓶颈,定位问题。
在顶层策划环节,针对差距与问题制定目标。瞄准国际先进,制定实验室近、中、远期发展的总目标。在总目标基础之上进行细化,制定科研任务、科研成果、研究队伍、人才培养、技术储备、设备设施、开放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年度目标计划。
在制度构建环节,建立并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为规范运行管理、实现目标计划提供制度保障。
在计划实施环节,针对年度目标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在重大项目申请、预研成果转化、对外开放交流、军地联合运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开放交流及运行管理水平。针对联合运行机制欠缺的问题,探索并建立了思想融合、目标统一、制度完善、分工合理的联合运行模式,有效发挥军地联合的优势;针对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制定了引进+培养、固定+流动的人才计划,通过高水平人才引进、青年骨干培养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软实力。
在效果确认与改进环节,根据评估规则建立自评价机制。依据评估指标打分细则进行自评价,考核目标计划的实现情况。对制约发展的短板,通过制度修订、措施改进等方法补齐。
二、实施过程
1.对标评估规则,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策划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情况,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重点实验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重点实验室的良性健康发展。评估指标主要由3 个一级指标(研究水平与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和15个二级指标(研究目标、科研任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构成。
实验室通过与优秀实验室的要求对标,寻找存在的差距;梳理实验室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定位制约发展的短板;每年到优秀重点实验室调研,学习成功经验。通过对标规则、查找问题、学习先进,从顶层系统谋划,制定了实验室近、中、远期发展的总目标。强化目标管理,围绕近期总目标进行细化,将近期总目标分解为实验室年度目标,制定科研任务、科研成果、研究队伍、人才培养、技术储备、设备设施、开放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年度目标,通过主任例会讨论和学术委员会审议形成年度工作计划,列入依托单位对实验室的年度考核计划。将年度目标分解为落实到具体研究人员的工作目标,列入实验室对个人的年度考核计划。
2.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规范运行长效机制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规范运行的依据。目前,实验室已建立规章制度19项,内容涉及实验室建设、学术委员会、联合运行、人员培训、工作人员考核、财务、设备管理、保密管理等方面,使实验室正常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方面,重视制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实验室联合运行机制欠缺的问题,制定了重点实验室主任例会制度实施办法、重点实验室联合运行管理办法;针对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不足以及高水平学术论著缺乏的问题,制定了重点实验室激励奖励办法;针对研究力量不足及高水平人才培养问题,制定了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等。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每年根据运行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修订,去除不合时宜的条文,增添新的管理经验,使管理制度适应科研活动的需要,保障实验室高效率运行;在重视制度编制的同时,更加关注制度的实施检查,在运行过程中依托单位的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使得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在日常管理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施效果。
3.瞄准国际先进,推进自主创新研究平台建设
在科研创新方面,坚持科学研究与背景需求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机结合,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积极主动、科学提炼、精心组织、创新引领的科研创新模式。主动及时与用户沟通,把握技术需求,增进信任;加强专业技术梳理,形成核心问题专业技术树,作为问题提炼的依据;定期开展头脑风暴思维创新活动,交流技术研究与科学问题的提炼情况,形成科学问题和后续申报项目的基础;梳理项目申报渠道,分析关注重点,提前组织论证队伍开展项目论证和申报,邀请专家把关,提高项目竞争力。同时,注重创新成果的技术成熟度提升,为武器型号研制提供技术储备;注重新技术的型号转化,直接支撑新型号研制。多年来,实验室在电子信息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智能飞行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并已经转化到型号应用中。
在先进仪器设备建设方面,结合型号工程建设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实验室抓住型号工程建设的契机,针对亟待突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论证,超前建设研究和试验条件,完成了 5个项目的方案论证,获得国家投资数亿元,形成型号研制和基础研究的良性互动。通过能力建设使实验室的基础能力可满足未来10年我国型号研制中对于效能验证与评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奠定了实验室在相关技术研究、试验、验证和效能评估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
在对外开放交流方面,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机制,努力推动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参加国际会议、国外培训、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措施,加强国际专业交流。
4.探索军地联合运行模式,发挥联合实验室优势
实验室就如何规范联合运行、有效发挥联合实验室优势,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以统一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促进实验室思想上的融合,以共同的发展目标确保实验室建设形成合力,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规范运行,以军、地各自的优势特点促进专业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实验室文化和价值体系。
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凝练了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文化精神,并通过经常性的活动、交流等将这些精神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在共同的思想和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实验室2个分部的员工在精神层面达成了高度共识,为实验室的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制定了统一的发展目标。
制定了清晰的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在共同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验室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能力定位等方面均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2个分部多次就实验室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技术发展方面,利用军方的平台优势,针对未来武器的发展规划提出技术发展需求,再借助地方的技术优势,组织力量重点攻关,以装备需求牵引技术发展,以技术发展带动装备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形成良性互动;在开放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其作为实验室的一个开放窗口,在参加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合作方面为实验室的国际化发展搭建平台。
三是建立了统一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制定了重点实验室联合运行实施办法、重点实验室主任例会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为实验室的联合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重点实验室联合运行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实验室联合运行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规定了通过每年不少于2次的主任例会定期沟通实验室的重大联合事项,包括发展规划、年度工作策划、年度学术委员会策划、重大学术活动、重大课题申请、重大成果转化、课题联合申请、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联合申报、实验室运行评估、实验室拓展提高等工作,并对联合实验室的科研任务申请、科技成果申报、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的形式作了规定,规范了实验室总部和分部联合运行机制。
重点实验室主任例会制度实施办法则规定了实验室总部和分部召开主任例会的周期,对需提交主任例会讨论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促进和保证了联合实验室的沟通形成常态。
5.制定人才计划,培养高水平专业研究人才
按照引进+培养、固定+流动的思路制定了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青年骨干,克服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是加强领军人才建设。
针对缺乏有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问题,采取了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式,引进科学院院士1名,获评工程院院士1名。同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新增领军人物2人,学术带头人6人,优秀中青年9人,使实验室人才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多头并举,补充研究力量。
从国内知名高校招收高水平的博士、硕士补充到实验室的科研队伍,同时积极引进成熟人才,加强实验室的研究力量。
三是重视青年骨干的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员分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老带新、“压担子”、重视方案评审和过程监控、年度验收考评等多种形式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机会与环境;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课题设置上鼓励创新,不把技术指标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允许失败,促进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长;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各方面向青年科研骨干倾斜,建立促进青年成才的激励机制。
四是充分发挥流动人员的作用。
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作为实验室流动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与高水平的流动人员合作,提高了实验室在攻防总体技术、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目标识别技术、高超声速气动物理、射频半实物仿真等专业领域,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力量。
三、取得的成效
1.建立了联合运行模式
通过创新联合运行模式,有力地保障了实验室在联合运行的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联合申请并承担的研究课题7项,联合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联合发表论文3篇,联合申报专利7项,联合培养研究生2名,联合举办学术会议4次。实现了工作一体化筹划、力量一体化使用、难点一体化攻关、资源一体化保障、成果一体化共享,使得实验室的整体运行和科研攻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发挥了需求牵引、创新研发、设计验证、检验评估的作用,使专业技术的研究成果直接向型号应用转化,为新型号的预先研究、综合立项、方案研究、工程研制和定型考核以及现役型号改进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创建了对标规则、问题导向的工作流程
针对评估规则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套策划、实施、改进的管理机制,规范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对实验室的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2015年10月,实验室通过了有关上级单位组织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在参评的26个实验室中名列前茅。与上一个评估期相比,科研任务项目从236个增加到270个,重大项目从5个增加到16个,科研总经费增加225%,重大项目经费增加279%;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科技奖励由28项增加到32项,授权专利由4项增加到56项,受理专利由22项增加到114项;科研生产设施面积从1134.44平方米增加到9638.6平方米,发表论著由128篇增加到335篇;主办国际会议1次、国内会议7次。
3.实现了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发展
通过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实验室科研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进院士1名,获评院士1名,培养总装专业组专家4名,“863”专家组专家1名,国际宇航联安全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带头人1名,院级首席专家3名,院级高级专家4名。研究队伍发展计划的有效落实使实验室成为本领域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一批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在实验室迅速成长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运行模式创新成果,可供其它联合实验室借鉴,有利于改变部分联合实验室联合较为松散的现状,实现“1+1>2”的效果。后续,实验室将针对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统筹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提高基础条件和科研试验能力,形成特色和优势,提升竞争力。同时,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扩大向民用领域开放;与民营企业、高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中心,并以此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发挥不同参与方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探索新兴前沿领域,孵化军民两用技术,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推动重大仪器共享,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