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016-03-28云菲陈红丽邵惠芳
云菲 陈红丽 邵惠芳
培养农科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使农科类大学生具备适应农业多元化生产的能力与素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以保证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较好地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为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技人才。
一、农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农科类专业是实践性及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日常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仍占据时间最长,这种教授方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相比当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固定,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以加深和巩固,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能力得不到挖掘和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探索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农业人才战略储备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时刻贯彻“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从教师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授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前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内容或者针对某个热点难点问题命题,学生课前通过个人查阅资料、做笔记、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观点,随后由教师主持课堂讨论。讨论时以学生为主,教师作适当的提问和归纳,同时,根据讨论的情况和回答考查其平时成绩。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学生根据讨论时教师的提示和归纳产生新的思维亮点,能使其对授课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和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农林类专业前沿研究进展以及本校、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除了在课堂教授基础理论和技术外,还应及时插入实验课,只有通过“两课”(理论课+实验课),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拓宽教学形式,采取多种科研实践教学方法
利用学校、学院及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平台优势,抓住每年农林学科各学会、各研究团体组织的学术年会机会,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通过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及更广阔的思路,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一些资助项目或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建立专门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基金,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构思、撰写并实施科研项目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通过对申报项目的构思设计和执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以达到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目的。通过开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深入到各级农资企业、农业科研院所,走进农户、农田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全程体验,培养其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及职业规划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可为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特长、锻炼能力的舞台。
(三)改进评价体系,全方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
良好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动力之一。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要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要逐渐在实践教育中突出创新。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面不能仅仅考虑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科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而科研仅靠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科研队伍中应充实和活跃一大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因此,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尽早、尽快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总之,由于农科类专业实践性强,建立有效的科研创新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当中,有利于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