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设施合作运营模式初探
2016-03-28王生平
王生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甘南 747000)
体育场馆设施合作运营模式初探
王生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甘南747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运动,体育场馆设施数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而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就变得尤为迫切.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分析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及其管理模式,探索分属学校与地方的体育场馆进行合作运营的新模式.
关键词:体育场馆设施;合作运营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被多地政府部门所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也加大其内部的体育场馆建设工作.然而许多学校与地方的场馆设施自成体系,形成了对各自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垄断”局面,没能很好地发挥体育场馆设施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应从我国体育场馆现状及各种管理模式出发,对地方与各级学校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合作运营进行探析,以期对发展全民健身的场馆设施整合工作有所裨益.
1 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我国的体育场馆设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学校,其内部的体育场馆设施均由地方财政保障,对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与财力依赖性较强,地方政府就成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最大“股东”,其功能是为满足教育教学需求而不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管理维护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另外一部分是由省、部或中央直接投资办学的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依照办学规模与师生人数进行有比例的建设.其功能是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为主,利用课余时间主要面向校内师生收费经营,其管理维护资金来源主要由拨款和收费两部分组成,形成“以馆养馆”的格局. 2、地方政府为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与娱乐需求而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其管理方式采取免费开放、收费经营、部分不开放的多元模式,管理维护基本由当地政府承担.3、个人或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健身场馆.
比较地方与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人均值都较低,体育健身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曾有学者对5省市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教育系统师生人数占当地总人数的比例为17.15%,自身拥有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占比67.45%;当地非教育系统群众的比例高达82.15%,而相应能满足锻炼需求的校外场地比例仅为32.55%[1].由此可见,制约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的不足和资源的分布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和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手段.
2 校地合作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运营模式探析
2.1体育场馆运营的合作模式构建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国家都选择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此背景下,一些省市积极响应并出台措施.江苏省提出:“学校体育设施有条件时要向社会开放;并出台“政府将出资支持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上举措对缓解体育场地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笔者认为,这种单向开放的模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该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各级学校与地方的体育场馆实现双向开放.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如周末,晚间),对校外广大人民群众开放;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或课外活动要求的,借助地方场馆资源满足需求.
2.2体育场馆运营的合作模式的具体举措
我国现有体育场馆中87.8%为国有或集体资产[2],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然而,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有些地方出现“广场舞”爱好者因场地爆满而占领公路;学校场地不足,学生在走廊锻炼等现象.因此,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就变得极其重要.实现体育场馆全面开放的具体举措有:①建立学校与地方统一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组织与调配场馆资源的协调利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场馆开放的收费标准、统筹场馆维护,实现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②依据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际,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场馆开放时间,既可使体育场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增加学校自身的经费收入.③属于地方政府的体育场馆设施,在规范的操作下承担部分教学的需求.以上举措既能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又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
3 制约因素及建议
3.1管理因素的制约
由于受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产权分割、利益协调等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体育场馆也被赋予了其特有的属性.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责任部门负责体育场馆的具体工作,但由于考虑管理难度、维护资金等因素,有些场馆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长期闲置的状况;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大都白天使用晚上关闭,这些都是体育场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所致.
3.2体育健身资源的制约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充分说明能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场馆资源严重匮乏,与日益高涨的群众健身娱乐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由于自身承载能力的限制,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布局也呈现向郊区县市及中小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究其原因,是体育场馆设施数量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4 建议
目前,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超编、办事效率低、管理责权不清晰等现象,不能满足人们群众需求也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地方的合作式统一管理机制,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一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国家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指导与鼓励学校大力开发学校的可利用空间;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生到校外参加体育活动,校外群众进入校园参加体育健身娱乐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模式,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李桂林,等.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6):68-70.
〔2〕韩开成,顾长海,等.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27-29.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20日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2-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