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03-28庞亚威朱运亮
庞亚威,朱运亮,李 丽,任 远
(1.河海大学 人口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2.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1;3.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4.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现状及问题研究
庞亚威1,2,朱运亮3,李 丽4,任 远1
(1.河海大学 人口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2.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1;3.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4.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通过总结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分析了在人口发展作用下,农村养老资源各方面的配置状况,并为推动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与强化,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老龄化;人口流动;人口发展;农村养老资源
1 问题的提出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和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随着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早已超出家庭的范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盛行养儿防老的观念,家庭养老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养老方式,加之“孝文化”在农村这一熟人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之前并未凸显出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受现代化影响较多的城市养老问题。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民工潮,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知,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7.35%)已超过城市(6.30%)[1],因此,农村原有的养老资源和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养老资源亟需补充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1982年被定为基本国策后,虽然一直有所调整,但这一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对农村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一人口政策及其配套政策的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为农村老年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以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为依据,结合农村人口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老年市场,从而促进农村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农村当前的养老资源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人口发展一般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的过程。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寿命延长阶段转变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寿命较长的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日益老龄化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1953年的7.32%上升到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4.41%上升到8.87%,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地区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我国0~14岁的儿童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36.28%下降到16.60%,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农村地区抚养系数的人口为1.4人,由于生育数量的减少,这其中的抚养负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老年人的赡养,且未来一段时期内,年轻一代扶养老年人的压力会继续增加。中国农村的老龄化趋势同城市一样,都是在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造成人口死亡率下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等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人口现象,根据人口再生产的规律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龄化,老龄社会必将随之到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2.2农村的常住人口在不断减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迅速减少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之一。农村人口总量也保持着增长态势,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却不断降低。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的乡村人口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比重已经由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74%下降到2010年的50.32%。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7.4%。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外出务工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规模已经由2008年的14041万人增加到16610万人,且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60.57%)已经远远超过老一代农民工(39.43%),成为外出农民工大军中的主要力量,新一代农民工较之于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消费,具有更强的留城定居意愿。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孩子成为村庄的留守者,农村老人盼望儿女绕膝的日常生活照料成为奢望,农村青年通常面临着留城不得、返乡无业的困境,出于现实的逼迫往往继续选择外出务工,这样使农村老人面临着无人供养的危险局面。
2.3农村少子化和多代化现象并存,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进行了严格控制,致使我国的家庭规模普遍缩小,“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已经由1953年的4.33人/户下降到3.10人/户。尽管我国农村地区深受“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男孩生育偏好,对计划生育政策具有一定排斥性,甚至出现了“超生游击队”现象,但整体上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女性的初婚年龄逐步提高,生育孩子数量逐渐减少至1~2个,农村地区出现了少子化现象。同时,我国农村老人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虽然晚婚晚育会造成代际年龄差距过大,从而减少多代人共存的时间,但由于人口寿命延长得更多,所以多代人共存的现象有增无减[2]。由此产生的多代化现象也将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农村地区,然而这并未造成农村家庭规模的扩大,反而由于代际关系日益复杂、子代赡养父辈的时间推迟或延长等原因,多代共居的联合家庭和直系家庭被逐渐分化成核心家庭,甚至“丁克”家庭。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已经由1990年的4.80人降至3.88人,平均每户劳动力由1990年的2.92人降至2.76人,家庭规模的变化会对家庭养老这一农村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产生了冲击。
3 农村人口发展作用下的养老资源现状
农村人口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作用于社会环境,其作用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显著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中由农村养老资源供需失衡所引发的农村养老问题与我国农村人口的发展息息相关。
根据传统理解,我国居民养老主要涉及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这3个方面。能够在这3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养老问题缓和或解决的人、事、物均可称为养老资源。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即为养老活动的主体,由此依据农村养老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农村养老资源划分为自身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市场和社会资源5种类型。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3.1自身资源
自身资源是老年人为解决自身养老问题所具备的能力,是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体现,这种资源突出地表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在经济独立方面,根据我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情况,乡村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在乡村16~19、50~54、55~59、60~65、65岁以上5个年龄段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特别高,分别为60.3%、69.9%、77.9%、87.4%、89.9%。由此可见,在50岁以上的劳动者中,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比例非常高[3],这说明我国农村老年人在养老阶段仍需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这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将土地留给家中老人耕种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同时从侧面说明了农村老人经济能力的低水平状态。在身体素质方面,我国农村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持续延长,对衣、食、住、行和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文盲率的大幅降低,加之城市文化元素的影响,未来农民的养老需求必然朝着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造就了农民养老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的共同增长态势,这种资源供给与资源需求的倒置现象对农村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
3.2家庭资源
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承担了诸多社会功能,其中家庭为农村居民实现“老有所养”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同时间接避免了农村贫困问题的恶化,有效缓解了农村的社会矛盾,家庭养老方式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发展,尤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农村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农村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面临新的变化,使得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体系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
首先,在经济支持方面,虽然家庭规模小型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养老责任的推诿扯皮现象,强化了子女的养老责任,同时少子家庭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本投资中,对家庭经济也会产生促进作用。但是,少子化和老龄化通常会带来农村养老资源的分摊严重、总量不足和长期供应困难等问题。随着子女抚养成本和家庭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老人所能获得的来自子女一方的经济支持会面临不稳定性和供应困难问题。其次,老人的生活照料通常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家庭规模的缩小意味着能够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十分有限,加之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能实现本地就业,只能外出寻找工作机会,直接造成了赡养父母空间距离的拉大,进而导致照料父母的机会和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农村子女通常面临着照料父母与挣钱养家的选择困境,生活的无奈往往逼迫他们选择背井离乡,让老人进行自我照料。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农村老人肩负着照顾孙辈的重任,这无疑加重了老人的负担。第三,劳动生产和分配制度对年轻人精力的牵制,使子女们在供养选择上偏好有需求刚性的经济支持,家庭中的精神慰藉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4-5]。农村老人所渴望的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也随着子女的外出务工而渐行渐远了,老人们更多地通过照顾孙辈、扎堆闲聊、回忆自身过去与子女成就等方式获得精神方面的慰藉,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的事件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3.3社区资源
从传统意义上讲,农村社区较之于城市社区更具有共同体特征。在农村社区居住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社区成员的守望相助能够对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起到独特的支撑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区资源[6]。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老人的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关系也随之流出,这使得农村老人的社会资本大量失效或丧失。另外,根据人口迁移的规律,高素质的人口更倾向于迁移,外出的农村劳动力通常是农村的精英,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农村精英流出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多数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妇女、老人、孩子以及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社会脆弱群体,村庄事务少有人问津,老年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缺乏生机和活力,老年人协会、文艺队等适合老年人参加的社区组织无人牵头,棋牌室、体育活动场等设施建设搁置,社区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资源逐渐丧失[7]。
3.4政府资源
受生活水平、医疗状况、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最先显现,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上城市本身的资源吸纳能力较强,其养老资源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不断加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等制度建设趋于完善,老龄产业也得到不断开发。长期以来,政府将养老资源集中于城市,而忽视了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过高地估计了农村家庭和土地资源的养老保障功能。农村通过向城市输送大量劳动力,在缓解城市老龄化状况的同时,也为城市养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村人口的急剧发展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突然显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文化建设等制度建设残缺不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不仅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也面临着“未备先老”的困境。
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省份的高龄津(补)贴制度等涉及养老问题的制度相继建立,农村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保障机构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居民实现“老有所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增多,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政策措施起步较晚,基本上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仍需进行调整和完善。
3.5市场和社会资源
我国传统农村以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长久以来使农村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封闭状态,农民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在无形中对外界新事物进入农村设置了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乡间的交流融合,一些新事物逐渐进入农村社会,但是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社会的养老市场尚未真正打开[8]。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农民养老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和敬老院养老两种方式,类似城市的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护理等市场化养老方式尚未出现。这些与农村自身的传统和经济状况有关,更是资本投资偏好、市场经济滞后性等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社会较之于农村社会更具有现代社会的特点,社会发育程度更高,社会组织孕育能力更强,各种志愿服务组织、社会机构、草根公益组织等民间组织不断涌现出来,其中不乏有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机构和团体,甚至出现了以开展老年服务为主业的社会企业。尽管这些组织目前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社会组织孵化能力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相反,农村此类的社会组织几乎没有,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由于从农村走向城市被作为向上流动的标志,青壮年、大学生等农村精英群体的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农村老年服务组织产生的可能;同时城市社会资源对农村的反哺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城市社会组织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的服务活动较少,所能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农村老年服务组织和老年服务活动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综上所述,在农村人口发展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足现象,具体表现为农村养老资源的流失严重、缺失明显、整合困难三大问题。一方面,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使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口数量减少,日渐扩大的农民工规模不仅将农村养老最基本的资源提供者——子女从农村抽离出去,而且将农村老人社会资本的主要承载者——亲朋好友和邻居等社会支持群体逐渐从农村剥离出去,甚至将农村社区的共同体特征弱化,从而造成农村社区原有养老资源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素质的大幅提升无形中提高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而政府却着力于最低保障,企业不愿投资农村养老市场,养老社会组织培育困难,使得农村养老资源的供需极不平衡,资源缺失较为明显。另外,农村现有的养老资源之间衔接困难,互补作用欠缺,难以形成合力,这种资源组合困难的现象使农村现有养老资源难以优化整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与强化
面对农村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与强化亟待进行。首先,应基于现实,明确我国农村养老未来所应采取的方式,这是资源整合与强化的基本出发点。在人口发展的影响下,农村养老各项资源配置状况参差不齐,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根据各主体现状与趋势的特点制定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自我保障水平一直较低且不稳定,家庭功能持续弱化,甚至需要老人额外承担抚养孙辈的压力,农村社区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逐步丧失了共同体功能。单纯依靠自身、家庭、社区等内生性资源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农村养老需要引入政府、市场、社会这三大部门的外在性资源,以改变三大部门的长期缺位现象,补充流失的养老资源。因此,我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需要在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上,着重引入社会化养老机制,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资源。
其次,根据定位,亟需完善农村养老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国家既是农村养老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农村养老资源的调配者,在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与强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因地制宜,又需要国家制定较为完善的实施战略,以便为各地养老服务的具体操作提供宏观指导。如何制定政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开发农村老年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城市优质养老资源引入农村等事宜的具体实施都需要国家出台具体方案,促使农村养老资源配置有章可循。
再次,根据诱因,应适时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农村养老资源的流失与缺失现象是在以农村人口发展为背景的情况下产生的,与我国计划生育、人口流动等人口政策具有很大关联,之前与现行的人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诱发了农村养老资源的流失。农村养老问题不仅要逐渐通过养老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加以解决,也要从人口发展这一内在诱因着手,调整农村人口政策,破除户籍障碍,引导人口城镇化有序发展,使农村人口发展朝着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和重塑养老资源的轨道上来[9]。
另外,应注重农村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农村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具备继续从事生产劳动和参与村庄事务的身体条件,常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人脉也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宝贵资源,许多老人既有能力也有意愿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同时,根据农村老年人喜欢扎堆的特点,应合理引导老年人以强带弱,在群体内部形成帮扶小组,从而帮助老年人开发自身资源,降低养老成本,并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
总之,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与强化既需要基于资源现状进行调整完善,也需要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养老资源的供给状况;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完善,也需要各养老主体的具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1]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9.
[2] 王洪春,张占平,申越魁.新人口学[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86.
[3] 周莹,梁鸿.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05,20(4):52-56.
[4] 郭文娟.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2):103-108.
[5] 杨文健,宣艳.农村居家养老困境及实现路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5, 27(5) : 134-138.
[6]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
[7] 薛鹏,管兵.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1(11):22.
[8] 王全美,张丽伟.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养老资源整合[J].农村经济,2009(9):100-103.
[9] 黄乾.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人口与经济,2005(6):55-60.
(责任编辑:管珊红)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Allocation under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ization
PANG Ya-wei1,2, ZHU Yun-liang3, LI Li4, REN Yuan1
(1.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2. Jiangsu Province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Yangzhou 225001, China; 3. Power 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Chengdu 610072, China; 4. Linguistics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iz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s some new feat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feature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alyz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n puts forward several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an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the elderly can be looked after properly”.
Aging; Population mobi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2016-04-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极端气候影响下的人口迁移安置政策研究”(11CRK002)。
庞亚威(198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C913.7
A
1001-8581(2016)10-01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