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地面景观设计探析

2016-03-28王利利汪赛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共生文化

王利利,汪赛群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小学校园地面景观设计探析

王利利,汪赛群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分析了校园地面景观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阐述了现代小学校园地面景观融入“三大共生理念”的关键问题.力求构建一个解决校园用地局限高效利用地面空间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打破传统校园景观设计模式,归纳出了“三大互动理念”在地面景观设计中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于推进当前城市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应用意义.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文化;共生

小学是我们最初学习成长的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不同于中学、大学,而且小学生年龄大部分是在7~12岁,基于心理、智力等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不成熟性使其对外部的环境具有极大的求知性、好奇心[1].

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儿童的行为,出于人性,也因周围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由此可见,环境在儿童学习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在我国,由于公共用地的紧张,大多数小学校园都面临面积小活动场所局限的窘迫现象,设计者多在整体布局上着手规划,忽略地面景观的建设.然而,儿童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决定了他们更易观察到地面上的物体,如果能将地面充分利用到景观规划中,将为解决小学校园用地局限的问题提供重要思路.

1 校园地面景观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1.1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人与生物争抢空间、城市空间土地的开发等带来的局限越发明显.特别是老城区小学校园用地规划的问题,外来人口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增加,为城市小学及家长带来不可忽视的就读压力.我国大多数小学都是建于20世纪的老学校,校园面积比较小,教育教学设施老化,校园环境和活动设施相比较差、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学校急需改建扩建[2].很多学校仅仅只有一个供孩子活动的简易操场,更难说为孩子们提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校园景观户外环境.如何进行校园地面景观文化建设,不仅是对整体校园景观文化的有效补充,也是缓解校园用地局限、高效利用校园空间的重要途径.

1.2意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品质、激发潜能的最佳阶段,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社会文化来说,是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亚文化现象[3].校园文化不仅是作为在学校所传授于学生的有形文化体,也是反映在无形的文化熏陶中,比如环境育人、风俗育人、信念育人等.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弥补课题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通过对校园地面景观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整体文化的发展,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另一种途径.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得儿童成为创造内容丰富环境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4].同时怡人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改善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校园景观文化的现状

2.1场地的局限性

城市小学校园大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校,多规划在城市中心地段,且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中村、危改项目、重大项目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侵占学校用地,加之外来适龄儿童的增加、教育用地专项规划滞后、保障措施不利等原因,导致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用地缺失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大部分的地市级小学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校园用地规划难以落实到位,导致教育用地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被严格把握和控制[5].一些由于旧城区改造的需要而暂用教育规划用地,一些学校在校内随意新建或改建教职工宿舍,随意出租、出让、转借教育用地,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明确的严肃处理建议,这使得教育用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大量的小学用地规划需要重新改善布局.

2.2设计的单一性

目前国内景观规划设计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设计多呈现形式化、欧美化景象,校园景观更是不可避免出现重功能、轻设计现象,标准化生产导致很多景观出现“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现代设计落后与传统设计流失是当前我国设计行业面临的两大主要困境.

放眼国际,100多年以前美国第一个设立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随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景观教育体系也逐渐建立并且成熟,并培养了一大批景观规划方面的人才,同时形成了一批相当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际景观教育组织.而此时的中国相比较而言,景观学才刚刚起步,专业建设尚不规范,极度缺乏景观学人才.

首先,现代设计的落后,我们可以归结为方法的落后,方法是设计的基础,一个不合理的设计策略、设计方法会导致设计者乃至整个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都很难向前突破.再者,传统设计流失则是由于设计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许多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运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在形态、语意以及内涵上没有联系,导致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好的创意而流失.

2.3缺乏文化性

文化,有“硬文化”与“软文化”之分,“硬文化”即通常意义上的物质文化,指表现在体态与物质上的有形文化因素;“软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侧重从精神方面研究文化内部的联系、历史渊源、发展趋势等的综合性文化.“软文化”和“硬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国内小学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层次化差异,小学校园景观规划也呈现出不同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大多数校园景观的规划由于偏向于功能性的完善,忽略校园文化内涵以及童心元素的塑造,使得校园景观缺乏亲和力和表现力.文化是校园建设的“魂”,当今很多校园景观的建设都缺少“魂”,设计者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设计作品不可避免的出现“复制”外国作品,毫无新意的“粘贴”到国内设计的同化现象.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目前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校园地面景观设计的元素

3.1色彩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造型元素.本篇幅着重分析硬性构筑物中的色彩运用,所谓的硬性构筑物,指的是道路、铺装、山石、建筑等园林景观中的园林构成要素.在校园地面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要以科学化为前提,地面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单纯的颜料的填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

在校园地面景观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校园路面铺装的色彩运用,路面铺装造景可分为单色和多色两类,单色是指路面铺装色彩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态多变,有重复、对比、等多种形式组合;而多色则多用于校园广场中心区,周边多不设其它辅助铺装,主要通过多种色彩的地面材料的组合形成平面景观.另一个方面则是色彩在植物色调与地面铺装环境中的协调运用,如深色的雕塑小品的地面适宜铺设明亮鲜艳的地砖或石材,给人活泼的感觉;绿植适合镶嵌在马赛克地砖旁边,使其看起来更加清爽跃动.

3.2质感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中记载:在工艺美术专业中,质感有时也称为质地,是指物体表面“微观形态”的特征,作用于人的视觉和视觉,于此所产生的感受,被称为质感.同时物体表面质地的软硬、纹理、粗细、光涩等不同状态都会在心理上引起观者不同的反应.当然,质感一般是从触觉角度来说的,但由于视觉和触觉常常是协同实践,积累了经验,因此,人们凭视觉就能够体察到物体表面的质感.质感的产生有天然存在的和人为制造的两种.不同的环境空间会选择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材料肌理和质感来表达不同的设计目的,营造不同的空间体验.表现质感,还要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质感的手法并注意对物体形状、轮廓、肌理、色泽、明暗色调等的统一处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形态、质感,或对比或统一的组合,更好的提升环境的美学效果.

3.3纹理

中国土木建设百科中对纹理的解释是:纹理是景物表面纹理和自然景物纹理的统称.前者是景物表面提示的一种较强规则的模式,它向观察者提供了景物表面的色彩、取向和深度分布等信息;而后者是从整体观察到的景物的视觉特征,它能够较好地刻画景物的整体形状、浓淡分布及大小等属性.

通过手和皮肤触及材料而感知材料表面特性,是人们感知和体验材料的主要方式.不同的纹理不仅在视觉和感官上给人不同感受,也在心理上带来不同的情绪,木质纹理给人亲近、上乘感和舒适感,而钢铁则给人沉稳、挺拔刚劲之感.再比如,通常,木材纹理图案呈现出适度的反差,不但不会产生平庸的视觉感,相反则能呈现出“文雅”、“清秀”的视觉感.

4 校园地面设计的“三大共生原则”

4.1功能与文化共生

功能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功能;功能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校园地面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其功能性的发挥,满足校园通行的基本需要,同时要注意文化性的表达,丰富校园“软”环境.基于校园面积局限的特征,校园地面景观的规划中首先应遵守功能与文化共生的原则.校园地面景观要融合校园特色文化,同时以满足基本学习与休闲功能为前提,结合校园特有的环境将自然风貌与校园特色文化紧密契合,提升校园景观质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特色文化.

例如,校园地面装饰艺术中融入雕塑艺术,将富有文化性的绘画或者极具文学修养的诗词歌赋以浮雕的形式融入地面铺装;也可通过创意将铺装重新组合排列,改变传统校园中古板、乏味的传统铺装形式;或者将游戏场地与铺装图案相结合的绿化种植园相结合,可以培养儿童的实践与动手、参与的能力;运用彩色沥青代替传统石材铺装,既可以保证儿童的安全性,又能美化环境诱导交通.

4.2趣味与教育共生

传统思维认为“玩”与“学”是一种相互排斥的模式,无法达成融合,其实不然,玩是儿童的天性,校园地面景观规划如果注重表现其趣味性,同时将其规划成儿童的学习环境,反之,则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儿童在玩中学习.新时代校园建设过程中,小学校园景观不仅仅只是美化和装饰校园的工具,也应该是与环境教育充分融合的属地.基于对儿童行为发展的教育目的,校园地面景观规划应突出其趣味性,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校园地面景观装置,儿童在互动玩耍的过程中以激发其游戏、认知的兴趣.

校园环境的设计者需要树立创新的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意识,掌握儿童的游戏本能,利用地面空间场所中的设计元素调动儿童的参与性,设计过程中应增加并丰富思考与提问的地面景观机制.例如可以将“田垄”的概念运用到地面景观中进行功能空间的分割,让儿童在活动的同时产生大自然的热爱;在广场设计中,可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在地面铺装中,拼接成趣味性的花朵或者动物图案,也可拼成具有传统特色的“甲骨文”文字图案,既能提高其趣味性也兼备教育性,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4.3生态与互动共生

校园景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生态型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校园已然成为当今校园规划发展的一大趋势[6].传统小学校园多是封闭、围合式的布局,学生们只能在单一的环境中区背诵学习,比较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如今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弊端逐步显现.基于以上内容,小学校园地面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融入生态节约与互动的理念.生态节约型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资源短缺所急需研究探索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当践行节约理念.节约并不是意味简单和简陋,也不仅局限于眼前节约材料和资源,而是着眼于校园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7].互动景观多在住区景观规划中介入,校园景观中也有涉及,校园地面景观互动性理念的融入也是不容忽视的设计点.儿童在活动玩耍的过程就是与外界物体互动的一个过程,采用可以回收的生态材料,可以培养儿童生态环保和创造意识,加之互动型的地面设计更能调动孩子们的视觉、触觉等一系列感官机能,让儿童以知觉感知环境,更深刻的获得内心的认知和感悟.

例如,攀缘植物是垂直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在有限的校园土地中可以高效率的节约用地和空间,并可达到生态绿化的效果;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枯山水,以岩石、耙制的沙砾为材料,结合原地形内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苔地,组成盆景式园林,儿童可以在其中互动玩耍;也可利用或人工修整出起伏的地形,为儿童提供玩耍、游戏的空间.

5 结论

现如今,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已成为景观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应打造出让儿童身心舒适而又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在小学校园用地局限的现状下,研究如何进行校园地面景观文化的建设,这不仅是对整体校园文化的有效补充,也是缓解目前校园用地局限、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小学校园地面景观设计“三大互动理念”,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满足儿童更多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更加有效的创造出高品质、高内涵的校园景观环境,为儿童营造趣味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颂,刘滨谊,温全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庄秋军.小学校园环境改造设计研究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庄秋军.小学校园环境改造设计研究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4〕王玮,董靓,王拮.基于儿童需求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日本儿童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3,11.

〔5〕黄建辉.城市中小学教育用地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1.

〔6〕马铭伟,刘破浪.浅析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J].现代园艺,2015,1.

〔7〕付丽娜.节约型小学校园景观设计探究[J].大众文艺,2014,18.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23日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2-0052-03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共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谁远谁近?
大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与研究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