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渔领路人 鱼水情深实干家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先进人物介绍(三)
2016-03-28
科技兴渔领路人 鱼水情深实干家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先进人物介绍(三)
“推广与示范”专
根据农业部《全国渔业系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方案》(农渔科函[2013]25号),2013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启动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活动,活动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共创建示范站179个,第三批示范站建设正在组织当中。通过三年建设,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机制、提升公益性服务的先进典型,逐步形成了“示范先行、区域带动、连续推进、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充分发挥示范站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引向深入,特在本刊开辟“推广与示范”专栏,对示范站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进行系列专题宣传。
王桂民
江苏省金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王桂民,28年来一直致力于水产事业,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学渔、爱渔、服务于渔的思想,刻苦钻研水产业务,大胆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广水产新技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广大养殖的普遍好评,为金坛乃至江苏省的现代渔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中,王桂民推广了蟹池微孔增氧生态高效养殖、蟹池“155”生态高效养殖、河蟹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基于循环水系统的河蟹低碳高效养殖等技术,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0%以上,与推广前相比,亩产量及亩效益获得显著增长,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为此,该同志也获得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全国科技创新奖2项、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3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金坛市科技进步4项。
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王桂民深入实际,使金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先进行列,连续8年被评为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先进县(市),他也多次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评为“优秀专家”。特别是在承办江苏省重点示范户研修班过程中,创新了塘口讲解、现场操作、交流座谈、夜间巡塘等研修方式,得到省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和参研人员的肯定和好评。近年来,共为全省38个先进县(市)举办研修班17期768人次。
举办培训班是水产技术人员的职责之一,王桂民身先士卒,分赴金坛6个镇、2个区、3个街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年他都要现场培训50余期,培训人数3000余人次。每年他都要为10余个兄弟县(市)培训养殖户近1000人次。在此基础上,他应邀参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并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王桂民先后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评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被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评为“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先进个人”,被金坛市人民政府授予“金沙英才奖”。金坛市水产站也被授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
叶金明
江苏省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
叶金明,现任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兼任扬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市政协委员。从事水产养殖28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协助育成水产新品种2个;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厅局级科技奖13项;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1部;先后获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4个年度)、扬州市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先进个人、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第十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或称号。
近年来,广东苗种出现质量下降、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等现象,扬州鳜鱼养殖面临瓶颈。一次“偶然”,让叶金明有了打破瓶颈的机会。2010年5月,在高邮横泾一黄颡鱼繁苗企业测产时,工人拉起了6条夹带在黄颡鱼池塘“怀孕”的鳜鱼,叶金明立即建议进行繁苗试验并获得成功。当年9月,又开展鳜鱼秋繁,并获得成功,由此拉开扬州鳜鱼反季节繁苗的序幕。次年,又利用温室大棚早繁获得成功。目前,扬州实现了鳜鱼一年三次繁殖,可一年四季供应苗种。
江都渌洋湖地区因多年近亲繁殖,其生长速度慢、发病率高,叶金明很快联系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教授,在叶金明的争取下,2006年5月,1万尾异育银鲫投放到江都渌洋湖,2年后,在扬州试养成功,其生长速度提高了23%,且病害少、体型体色好。现今,江都渌洋湖养殖场年繁异育银鲫“中科3号”达40多亿尾,苗种推广到7个省份。
叶金明连续10多年利用休息日时间,到民间走访调查,收录了扬州金鱼养殖历史、金鱼养殖特点、金鱼品种、金鱼文化等大量资料,于是才有了2014年集结出版的16万字的《扬州金鱼文化》。“扬州金鱼培育技艺”已成为扬州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叶金明参加组织“渔医巡诊服务队”、“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每年都有100多天在乡下,或邀养殖户小型座谈,或办班培训,或实地指导;每年培训或指导养殖户超过1000人次。
黎学练
重庆市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黎学练,男,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任重庆市开县水产站站长以来,组织推广了池塘“一改五化”、池塘吨鱼万元工程、鱼菜共生、微孔增氧等新技术,全县水产品产量从1万吨增长到2.5万吨。曾获得“2003年度开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2014年度重庆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为开县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渔业首席专家。
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良种繁育、生态渔业、高效渔业、特色渔业四大基地,健全技术服务、渔业监管、现代营销三大体系,全力打造“两湖”生态鱼品牌开展工作,建成了全市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建成了高效渔业基地1.5万亩,“鱼蚌混养”、“藕鳖混养”、专塘虾、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初具规模。我县被列入重庆市五个商品鱼基地县、三个商品鱼优质高产示范县、七个库区生态渔场建设重点县之一,连续三年被重庆市评为渔业工作先进县,2014年3月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团队建设。一方面,努力培养年轻一代技术推广人员。近几年来,先后从高校引进水产专业技术人才4人,其中研究生1生,本科生3人,不断培养他们独立承担技术推广的能力。一方面,努力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又加强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目前,全站在职职工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75%以上,从事专业技术推广人员7人,占比87.5%。建立起了一支专业技术硬,综合能力强的技术推广队伍。
制度建设。实行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制度;落实了工作考评制度;建立了以首席专家为首的示范区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技术推广人员选择一个乡镇作为自己的科技示范区,明确工作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完善了推广人员轮训制度,每位技术人员都参与培训讲课,每年完成全县培训500人次以上。
保障建设。一是落实了员工待遇,推广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保障,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全部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落实了工作经费,办公经费除财政正常预算保证外,近三年,政府已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水产产业发展,其中2014、2015年技术支撑和鱼病防控费140万元三是改善了工作条件,我站办公面积400多㎡,配备有实验室、培训室、会议室,全面实行现代化物质办公,实验设施齐全,可做到分子水平,能有效开展鱼病远程诊断、水质分析、药物残留检测等工作。
科技创新。为不断提高我县养殖户养殖效益,组织推广了池塘“一改五化”、“80:20高效养殖模式”、鱼菜共生、微孔增氧等新技术,使全县池塘养殖亩产提高了15%以上,亩增加利润2000元以上。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北部山区冷水资源,大力发展了以大鲵为主的冷水渔业。成立了大鲵人工繁殖课题研究小组,通过3年的努力,攻克了大鲵雌雄发育不同步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全县养殖大户参与集中培训100人次以上,安排技术人员进入乡镇集中培训10次以上,现场技术指导200人次以上。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刘小华
重庆市涪陵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刘小华,男,现年42岁,汉族,大专文化,水产高级工程师,涪陵区水产站干部,全国水产信息价格分析师、中国水产学会会员、重庆市水产学会会员、九三学社涪陵区敦仁支社委员。
在工作上,刘小华虚心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通过渔业网站、渔业专业书籍、渔业资讯、水产前沿;以及水产知识更新培训,虚心请教各位专家;也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刘小华在涪陵区水产乡镇开展了12期技术培训班,培训养殖户4600人次。同时,他组织养殖户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此外,还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设立咨询热线等形式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还落实科技人员“一对一”联系制度,及时帮助解决示范户在养殖生产中碰到的生产实际难题。
按照健康养殖要求,刘小华对我区养殖户在设施建设、名优苗种引进、完善“三项记录”、水质调节、病害控制等方面予以指导。同时,与养殖户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以便及时帮助解决渔民生产实际困难
刘小华先后多次获得重庆市农业会评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渔业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水产学会评为“优秀会员”。在《中国水产》、《科学养鱼》、《水生态学报》、《重庆水产》、《四川水产》等杂志总发表25篇论文。多次重庆市涪陵区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级。多篇论文被重庆市水产学会评为优秀论文。
张波
重庆市潼南区农业水产综合服务中心
2008年,张波毕业于西南大学水养殖专业,2009年到潼南区双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2010年到潼南区农业水产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他执着追求,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与渔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工作以来,张波积极进行良种良法推广。推广“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在全县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10000余亩,实现了池塘单产商品鱼1436kg/亩,平均亩增产19.7%,产蔬菜514kg/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5万余亩,产高品质鳅、鱼、虾、蟹500余吨,增加渔业产值2000余万元,促进渔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以上两项技术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渔业主推技术。推广池塘吨鱼万元生态集成养殖技术,平均单产达到1470公斤/亩,亩均利润达到2700元/亩,亩均利润增长率超过15%。在全县推广微孔增氧技术新技术500余亩,不仅改善养殖鱼池的水质,减少鱼体病害的发生,还提高鱼体存活率、规格及产量,从而实现养殖效益增加,提高池塘平均单产100kg/亩,年新增收入50万元。
张波还推广了鳜鱼、江团、南方大口鲶、青波、白乌鱼、中华鳖、大鲵、泥鳅、小龙虾、大闸蟹、长丰鲢、松浦镜鲤、异育银鲫“中科三号”、抗病草鱼等一批名特优品种,造就了一大批渔业产业龙头企业。其中,潼南县民烨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娃娃鱼规模养殖达到600亩以上,吸纳农户350余户,实现年销售8000万元,利润达2000余万元;重庆市潼南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年产幼鳖30万只,年产成鳖达3万斤,亩产值超过10万,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年纯收益超过200万元。
结合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工作,张波联合组织县内10名水产养殖专家,分片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协助开展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专题培训,渔业科技含金量逐年攀升。累计开展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渔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技术等培训30余期,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发放资料20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