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6-03-28
梨树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梨树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去年以来,紧紧围绕市委赋予的“四平振兴,梨树要率先崛起”的崇高使命,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导向,全面打响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三农”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一、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以“梨树现代农业综合体”为载体,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一是打造玉米种植“梨树模式”。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梨树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研究,创建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的玉米耕作方式,今年3月2日,《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梨树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二是打造“梨树现代农业综合体”。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整合农发、发改、土地、水利等涉农资金2.4亿元,集中打造了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22公里精品环线”、“10万亩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1000亩农业专家试验基地在内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为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打造“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充分利用“数字梨树”升级改造的有利契机,在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建立“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监控、智能预警、智能分析和在线指导,构建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四是打造“梨树黑土地论坛”国际品牌。连续两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及世界农业精英开展高端论坛,共商现代农业发展大计。通过发展泛论坛产业,争取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资金4125万元,英国牛顿基金会250万英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金也将大部分落户梨树。9月10日至11日,应“博鳌亚洲论坛”邀请,梨树县参加了以“未来农业——安全引领”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梨树县委书记陈志涛作了主旨发言。“梨树黑土地论坛”正昂首走向世界。
二、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依托,以农村“五改”为载体,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认真落实市委“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创建美丽幸福家园。一是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活动引领,结合“德兴梨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全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重点村部、休闲广场及周边环境建设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着力打造特色精品环线。强化内涵挖掘,投资52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生态宜居、文化精品等四条环线,重修“柳条边”、重铸“工匠魂”,建造农耕博物馆、传承农耕古文明,推动全县“美丽乡村”遍地开花。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五改”试点工程。采取农民出资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等措施,积极推进以蔡家镇蔡家村、马家村为试点的“五改”和“阳光沐浴进农家”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百姓尽享都市生活品质。
三、以“国家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三个平台”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着重构建“三个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县域云征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农户信息,整合利用各行业信息,推动“数据孤岛”与“云征信”中心无缝对接,通过对农户耕地、住房、收入等38项基础信息的综合评价,确定农户贷款额度,为农民贷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以蔡家镇为试点的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工作全面完成。二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让农村土地、林地、大型农机具等都能依法进行抵押、登记和交易,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互融互通,为农民开展物权融资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涉农保险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县政府与四平人保财险、县物权融资公司共同开发“政企保”组合产品,这样出现贷偿先由保险公司代还,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民必须等土地流转后才能偿还银行贷款问题,收到了农民得实惠、金融得发展、政府得民心“一举三得”的社会效果。
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着力推动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种植业向青贮玉米、饲草料、杂粮杂豆方向调整。今年,调减玉米播种面积20万亩,增加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围绕发展特色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扩大园艺特产业发展规模,园艺特产播种面积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棚膜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围绕拓宽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引导养殖合作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使畜牧业进入了良好的发展状态。上半年,全县畜牧小区总数达到530个,生猪饲养量达到251万头,在全省遥遥领先,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生产增收1647元。四是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输出。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5万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