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意义与途径

2016-03-28李铁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化途径

李铁(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意义与途径

李铁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实用价值低下的弊端,运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重要意义,并对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核心目的在于为有效改善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缺失的现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促进高校学生武术技能的提升以及实现对中华武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确立;途径

1 引言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还是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上,都已得到有效的创新.高校体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体育素质能力的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还承载着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使命.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武文化内涵,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项兼具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许多高校都将武术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当中,成为深受广大学所喜爱的教学科目.但是,从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还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社会化发展的缺失是最为严重、也是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加以切实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对于武术教学在高校的普及发展、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以及学生良好武艺与武德的形成与维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关联,是关系到武术教学社会实用价值全面提升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加强对高校武术教学确立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2 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缺失的成因

2.1 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限制了高校武术教学与社会的接触与交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就像是一道顽固的枷锁,影响与制约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修身、立德、养性、健体”是武术重要的功能体现,高校开设武术教学的宗旨在于实现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弘扬、光大”.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高校武术教学却深陷“唯成绩论”的发展误区,致使武术这一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蕴含着深邃文化内涵的中华传统体育的精髓,成为学生修足学分的工具;使得本应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武术教学,成为必须要应对达标测试的教学科目.这种发展现状将高校武术教学局限在“教学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不仅未能实现在高校校园的普及,而且,更无法达成与社会的接触与交流.使得高校武术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社会发展需求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发展态势.

2.2 “唯成绩论”狭隘观念的误导,造成学生在武术学习中终身性意识的严重缺失

目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以便于为其未来从事体育健身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价值取向.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下,60分万岁的“唯成绩论”观念已呈现出近乎泛滥的趋势.受此影响,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顺利通过达标测试、力争获取良好的考试成绩成为其首要目标.因而,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关注的是对教师所传授的每一个动作的牢固记忆,学习行为也紧紧围绕着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来开展.机械式的模仿、呆板而枯燥的反复练习,成为学生武术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武术所蕴含的健身修德等重要功能,或无暇顾及、亦或缺乏认识,因而无法达成将武术视为其未来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这种学生在武术学习中的终身意识的严重缺失,限制了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在学生未来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的体现,导致高校武术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极其低下.

2.3 现有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

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被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要确立社会化的发展目标,积极自主地加强与社会体育的交流,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注重对社会化元素的植入.高校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原始动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兴趣所致,二是神秘感的驱使.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初级长拳、初级刀剑、南拳、太极拳以及简单的攻防对练等,所采用的教材基本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呈现出明显的陈旧性.而长期面对既陈旧、又枯燥的学习内容,会导致学生对于武术神秘感的消失,对于武术学习失趣现象较为严重,并由此造成学生对于武术学习抵触会厌学心理的生成与发展.这种尴尬的发展境况,不仅造成了学生在无数学习过程中关注度的下降,同时,对于实现社会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由于对陈旧性教学内容的长期沿用,造成了高校武术教学与社会化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无法实现对社会发展形势的相适与相融.

3 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重要意义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民族性、传承性以及大众性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对武术运动的推广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不仅是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增进体质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更是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中心.因此,相对于高校武术教学而言,通过确立社会化的发展取向,来实现对武术运动的推广、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武术精神的弘扬,使其履行社会职责的必经之路,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确立,为实现对传统武术教学体系的创新与重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构建社会化发展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武术教学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全新的社会形势下,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取向,是实现与社会主流形势适应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进高校武术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处在一个固步自封的发展状态,致使其社会实用价值较为低下,学生武术学习的最终结果仅仅是掌握了一些武术最为基本的动作,而对于武术运动的深邃内涵与重要功能则缺乏足够的理解,因而造成了“学无所用”的现象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而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确立,实现了对高校武术教学培养目标的创新与重置,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动机与价值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单一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已不再是学生武术学习的唯一内容,把握武术运动的文化精髓,全面理解其运动机理,本着传承与弘扬的原则,来实现对自身武术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目标.

第三,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确立,有助于实现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经典.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由于受狭隘的发展观念的束缚,限制了武术运动在高校校园的普及与发展,因而也影响了武术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渗透与融合.这对于实现推广武术运动、传承武术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目标产生严重的影响.而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确立,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推进了高校武术教学与社会发展形势的融合发展,使得武术运动在高校校园的推广与普及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武术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实现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的途经

4.1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对民间武术项目的引进与吸纳

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明显的陈旧性,枯燥而单一的教学内容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维系,这对于学生保持常态化的学习行为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确保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确立,对现有的陈旧性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创新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首先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制,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共性需求,在保持武术运动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编写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武术教材,以便于满足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指向.另外,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要注重对民间武术项目的开发与引进,用以充实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社会化元素,以便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达成与社会武术运动的交流发展.

4.2 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武术活动,确保武术运动在高校校园的推广与普及

推广校园武术运动,传承中华武文化,是高校开设武术教学的核心目的.高校学生通过系统的武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武术运动素质;同时,在校园武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是其武德修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于高校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实现对武术运动与武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这也是推进高校武术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打破传统武术教学拘泥于课堂空间的禁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武术活动,形成校园武术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有助于修正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缺失的弊端,同时,还能够实现校园武文化的发展与弘扬,进而形成“高校校园→学生个体→社会武术运动”这一良性的发展轨迹.从而为确保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

4.3 组建高校武术社团,加强与社会武术团体的接触与交流

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武术团体的交流,是确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发展取向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其中,个体参与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以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或一时的参与欲望为依据;而群体参与主要是依托一定的组织团体来实现的.从具体效果上看,群体参与要远远大于个体参与,不仅拓展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触频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体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相对于高校武术教学而言,通过组建武术社团来加强与社会武术团体的接触,进行彼此间的武术技艺与武术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实现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接纳与融合,进而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取向引导,确保高校武术教学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竖锐.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3〕王国凡,等.武术基础教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罗春霞,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2003(1).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02-02

收稿日期:2016-03-12

猜你喜欢

社会化途径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法治路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社会化阅读:读者阅读需求的解决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