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园林和徽州古民居环境设计美学启示

2016-03-28李小静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

李 明,李小静,宋 文(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苏州园林和徽州古民居环境设计美学启示

李 明,李小静,宋 文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苏州园林和徽州古民居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和人类的思想,具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二者的设计似乎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具有“和谐”意味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殊途同归的.笔者对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环境设计进行比较与探讨中,在赞叹古人高超智慧的同时,体会出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启示.

关键词:苏州园林;徽州古民居;美学启示

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的艺术形式或者样式,或许已经成为设计师不愿意再模仿的司空见惯的风格,但是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中更深层的美学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借鉴的.苏州古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的艺术美有着显著地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来自它们不同特点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但是在经过详细的比较之后也会很清晰的发现:他们似乎都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且他们的设计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具有“和谐”意味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殊途同归的.至此我们的探究轨迹也呈现出比较差异中寻找个性,寻找个性中提出共性这种天人合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是自然环境与实际功用的统一,是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统一,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如苏州园林将山水、丘壑“搬进”了喧嚣的城市之中,给喧嚣的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块清幽之地,是一个“居尘而出尘”的生态艺术空间,也正是这个特定的生态艺术空间,真正实现了中国文人历来所渴望和憧憬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最高美学理想.在商品经济、高新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能在苏州园林般的生态王国里生活,无论是从身心上还是从感官上都是一种超自然的享受,可以感受到天地间无以替代的快感和愉悦.徽州古民居建筑选择特别注重风水,大多依山傍水,同时又善于周密的利用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整个环境还更加的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半掩半映的屋脊,整个古村镇错落的分布于山麓和丛林之间,蓝天白云、小桥流水,与整个建筑相映成趣,体现了空间的层次美和韵律美,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虽然这些建筑早已属于它所建造的那个时代,如今的社会快速的发展,高科技的生活方式慢慢的取代了以往的古代的生活,从苏州园林和徽州古民居我们了解到了古人建造居所园林的高超智慧,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我们是否也可以在对比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的建筑的同时,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切入点呢.把自然融入现在的霓虹灯下的钢筋混泥土,在不影响人们生活的便利性的同时,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呢?果断地把山林丘壑搬进我们的都市生活,做一次生态的大改革让城市建筑也变得生机盎然,焕发自然地魅力.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走向,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人们所期盼的生活环境.对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的建筑进行比较与探讨,使我们看到了古人的高超智慧,也给我们现今的建筑与文化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建筑艺术之魂

西方古典美学,把自然看作是艺术的对象,“人”则是自然最高的造物,人,是自然宇宙的中心.“天人统一观”、“心物统一观”、“神形统一观”、“文质统一观”四方面是中国艺术精神及自然论的充分体现.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仅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与指导理念.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的物质生态序列与精神生态序列互补共生,给人以自然美的抚慰,帮助人有效的净化心灵,洗涤灵魂.苏州古园林的美也主要在于“天人合一”理念下缔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之美,使得游于其中的人身心愉悦.

从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后现代”走进生活,走进艺术,走进建筑的时代,已经从现代艺术倡导的即使是枯燥也必须具有哲学的自觉中挣脱出来,更加重视解构、重复的创作方法.在寻求大众化的趋势下,讲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现实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更好的抓住中国园林的造园的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使得人与自然也能够更好的相处,和谐的发展.比如,根据城市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特点,我们可以在城市街道建设部分有效的进行环境的改良与建造,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与城市的和谐与统一之上,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艺术感和建筑的形式感,而忘乎所以,不顾周边环境的大加改造,不但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更有可能造成城市建设的不和谐,这样做的后果必定是不但不“美”而且会显得不伦不类.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环境美学的问题.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会给人以和谐之美,就在与它天时、地利、人和般的和谐与统一.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天人合一不仅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体生理如何与大自然相协调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如何使人的心理、精神状态与大自然相一致、合节拍之类更深刻的问题.马克思也曾经把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他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这句话深刻的表现并说明了人和自然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人依附自然而存在,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在建筑方面,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建筑才会更让人舒适,人的发展也才能更持久.回想在环境美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环境艺术设计,“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应该流淌进发展的生命血液之中.

2 精神文化与人性的回归是建筑设计的呼唤

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属性的精神生产,无疑需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当下对于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几乎成为每一个个体的呼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自然美与本我意识②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而且是当今设计美学的一种理想期待.就像LV贝塔朗菲说的那样:“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中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③的确,随着科技的极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的发展的同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增长反而呈现反比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物质越丰富,精神反而越匮乏的状态.这也是人与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相伴而生的精神文化生态失落的严重表现.

哲学家海德格尔援引荷尔德林的诗,提出了应该“诗意地栖居”的著名论断,这一命题引起了世界性的广泛响应.而“诗意的栖居”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活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生活意境,苏州古典园林与徽州古民居建筑都是这一追求的典型建筑代表.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使人犹如徜徉于诗意的海洋之中,给人以身体的舒适和心灵的自由,清净又闲适,逍遥又自得.徽州古民居的古朴典雅、绿水青山则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渡步其中,是前所未有的内心的平静,犹如洗尽了华丽社会铅华之后的天使,给人以清净的自然生意.苏州园林和徽州古民居建筑是自由布局的典型,是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型例证,生动的气韵,淡雅的色调,突出的体现了中国美学的自然理念,这些建筑不但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性的回归.“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建筑梦想更应该是一种建筑理想,或者说它就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审美追求.

3 结语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的表现在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上.这些特点在苏州园林的多处景观中如狮子林、拙政园等渗透的淋漓尽致.此外,在建筑装饰上如砖雕、漏窗等也有所显现,比如它的洞门、窗往往是通过借景手段创造“象外之象”的意境载体,而这种意境美归根结底是一种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徽州古民居的艺术魅力则最主要的体现在“和谐”上.这种和谐体现在古民居选址、建筑结构、总体的布局、雕刻装饰艺术上,甚至是风水文化思想与建筑结构融合的艺术形态物化.

这种在共性下所显现出的风格迥异的艺术差异美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文化思想为主的经济因素与地理因素多重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文化因素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造园往往体现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尚人品、文品,标榜清雅与清高,所以天人合一成为其最高的境界追求,并产生了外现在景观上的艺术独特的魅力.徽州文化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根本,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封建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以及保守的思想观念深入其中,人人遵循的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的做事准则.这种思想物化到建筑中就产生了与苏州园林标榜诗书画一体的园林不同的,标榜封建礼制的“牌坊”等建筑元素.

至此,本文在分析两者的个性中,提升出的共性——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不仅是两处优秀建筑中的精华,更甚者说是中国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体现.但是它的价值还不仅仅是学习经典,更重要的是借古鉴今.因为在每个生命个体都近似贪婪地渴望自然美,人性美的今天,在日益显示出盲目求量,忽视环境美、艺术美的环境艺术设计业,“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必将成为一股价值极高的营养原液,融入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中,融入受众的审美需求中,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

注 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49.

②这里的本我是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分析层次中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自我”.本我的特点是满足个体精神愉快为最高原则,寻求本能或生理上的快感.

③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南方出版社,2002.1.

参考文献:

〔1〕熊安丹,刘声扬,肖贵.建筑[M].泽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聂洪达,赵淑红.建筑艺术赏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田学哲.建筑初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维托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TU986;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55-02

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教学质量工程《设计学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171)项目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研项目《基于徽文化的应用型设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2014zdjy121)项目阶段性成果;《基于徽文化与市场需求家具设计研究》(2014xsk010)项目阶段性成果;大学生两创项目(AH201310375070)阶段性成果;“新徽韵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大学生两创项目阶段性成果;横向科研项目《室内瓷砖、厨卫装饰设计》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夏花之美,恰似那一低头的温柔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