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6-03-28张叶丹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高 雁,张叶丹(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新时期高校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高 雁,张叶丹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摘 要:本文在总结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权责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制,以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培养,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增强大学生战胜困难、面对失败、经历考验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视,继(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下发后,2011年特制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3年颁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贯彻执行情况自测自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充分证明了中央政府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要求.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前大部分高校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种是针对专业学生开设了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业人才,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师范类院校;第二种是针对非专业学生开设了必修课或选修课,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面向所有非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以选修课形式为主.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历史短暂,经验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各有关部门、高校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不够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并未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实际的课程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由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只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开设.同时由于资金、场地等硬件投入不足,不仅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也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动向,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造成了虽然上级有要求,即便开设了课程,也是形同虚设.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知识背景、操作经验、思想道德等专业技能都有严格要求.目前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由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校医等非专业人员组成,多重身份造成他们压力大、效率低,缺少对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违背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规律和要求的教育行为,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还起到反作用.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缺乏规范

部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多数把心理咨询误认为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的高校把心理教育的内容放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有的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教学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摸索和总结的阶段,无法形成规范的课程建设,更无法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工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独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制,使主管部门、高校、教师互相协调合作,各尽其能,使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还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配备专项财政、专业师资、物质设施,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牵头成立专业协会,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较好的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基础条件薄弱的高校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还应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课程学时,计学分,以便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

2.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作为学校师资建设的一部分,和其它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2.2.1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选拔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所以在选拔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时,要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如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人生观、价值观、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全局把握和应对能力等.因此,高校应制定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选拔标准体制,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工作年限和专业技能、教学成果、科研能力等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评定考核,根据教师自身特长最后确定人员岗位安排.

2.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岗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接受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岗前进行培训,同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常态化、定期化和更细致、专业、严格的培训.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通过现场演示、情景再现等形式,使受训者亲身感受、领悟,进一步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责任意识、服务质量和掌握新方法、新技巧、新观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准备.

2.2.3 建立、健全授课教师的保障制度

为保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还要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保障教师权益的规章制度,使任课教师和其它专业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要在职称评定、课时费、工作量考评等环节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减少任课教师的后顾之忧,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相关规章制度,积极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

2.3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科学性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宗旨,构建课程目标体系.

2.3.1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应根据心理学的专业特点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特殊群体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为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师资力量和相关配套设施,定期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课程,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激活其个人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高校还要辅以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并强化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

2.3.2 课程内容贴近大学生成长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树立清晰的目标,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因此要科学设计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针对大一学生由于学习不适应容易造成的紧张、焦虑,由于人际交往产生的孤独感与迷茫等,进行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转变角色等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引导;针对大二学生易出现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悲观甚至敌对的情绪,因学习任务加重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侧重于指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建立良好自我形象等;针对大三学生由就业考研压力产生的焦虑不安、性困惑和对爱情的渴望等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性与爱、情绪与情感的协调等内容的教育;针对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出现的选择困惑、就业冲突、恋爱冲突、离别伤感等问题,把授课的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适应社会,承担职业角色和缓解压力等方面的能力.

2.3.3 授课模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向有序、从经验层次向科学层次发展的标志,对指导高校心理健康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向探索式、对话式、自主式课程模式转变,采取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体验,让学生做课程、活动的主体,在参与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好体验、参与的轻松氛围还要做好疏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参与实际的活动中真正了解、认识、塑造自己.同时要着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课程理论层面、实施层面逐一探索,通过开展教学交流、教改立项等形式,掌握教育教学原理,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全员参与,努力营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内容,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只有把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认知素质培养起来,才能发挥教学活动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专职心理教师和咨询人员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辅导员、班主任也应当发挥引导辅助作用.教师是学生群体的直接接触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者,对他们进行相关心理教育培训,将心理教育基本原理知识与心理咨询的具体操作方法结合起来,会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早发现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根究源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要注重全体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以及乐观的心境、积极的态度、高尚的风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周玲,刘佛军.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C].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1999.

〔2〕廖湘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1(8).

〔3〕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

〔4〕段鑫星,赵玲,宋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 (6).

〔5〕高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文献资料,2006(34).

〔6〕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7〕李玲玲,郭兰,吴颖,殷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8〕任华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当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

〔9〕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4(6).

〔10〕兰珊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中图分类号:B84;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098-03

收稿日期:2016-03-23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