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
2016-03-28孙秘珍,郑树森
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
稻纵卷叶螟,又名纵卷叶虫、白叶虫、裹叶虫、苞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有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又称黄纵卷叶螟)两种。全国稻区发生的主要是稻纵卷叶螟。显纹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也有大量分布。幼虫主要危害水稻,也在麦尖、粟、甘蔗、稗草、马唐、游草等禾本科作物或杂草上取食栖息,影响水稻发育,降低千粒重,秕谷增加,一般减产1~2成,严重达6成以上。
1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有光泽。体长8~9 cm。前翅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钱,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后翅有横线二条。雄蛾前翅短纹前端有一黑色毛簇组成的眼状纹。停息时尾部常向上翘起,雌蛾停息时尾部平直。卵近椭圆形,长约1 mm,扁平。初产时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孵化前可见卵的前端隐现一黑色幼虫胚胎头部,孵化后残存的卵壳白色透明。幼虫一般5龄,体细长,圆筒形。头部淡褐色至褐色,胸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时呈枯红色,体长14~18 mm。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毛片。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毛片6个。毛片均黄绿色。蛹为圆筒形,长7~10 mm,初为淡黄色,后为红棕色至褐色。雌蛹腹部末端较粗钝,并有一个“人”字纹,下部有一椭圆形淡黄色小突起,雄蛹腹部较尖细。
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稻纵卷叶螟为间歇性发生的害虫,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喜在生长茂密而嫩绿的稻田产卵,并有群集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河北省的虫源系由南方迁飞而来,1年发生2代。第1代幼虫发生在7月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中旬,一般年份一代发生量小,二代发生量大,危害较重。田间发生的多少和危害的轻重,与南方迁飞而来的虫量和气候密切相关。迁来的虫量多,则发生重,反之则发生轻。当气温在23℃~29℃时,如遇阴雨连绵,田间湿度大或氮肥用量过多,水稻徒长,植株茂密嫩绿,成虫产卵多,幼虫多,危害重。
被孵化的幼虫在水稻心叶和心叶附近的嫩叶鞘内啃食叶肉。幼虫进入二龄后开始吐丝,把叶片纵卷成筒状虫苞,在内部啃食叶肉,只剩下虫苞外表的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可造成田间成片枯白。
3 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一是消灭越冬虫源,在冬季和早春,要结合积肥,配合治螟,消除草籽留种田、小麦田、油菜田内的蔸,以及附近的杂草;二是选用抗虫新组合;三是搞好肥水管理,防止水稻生长前期生长过分柔嫩和后期贪青晚熟。
3.2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自然天敌有赤眼蜂、杀螟杆菌和青虫菌等。可以采用释放赤眼蜂和施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等细菌农药的方法防治稻纵卷叶螟。同时注意保护好这些自然天敌,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弱的药剂种类及施药方法。在天敌寄生率高的地方要放宽防治指标。
3.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水稻分蘖期危害严重的世代和穗期受害世代。施药适期一般为孵化后1~2龄幼虫高峰期。药剂防治可交替使用90%晶体敌百虫、50%杀虫螟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巴丹可湿性粉剂防治,每公顷用药1125g加水900~1 050 kg喷雾。也可每公顷用25%杀虫双水剂1 500~1 875 g加水1 125 kg喷雾。喷药时宜灌3~5 cm深的水层,在不宜灌水或搁田期应适当增加用药量。晴天喷药要在露水未干前进行,阴天和雨天全天都可施药。
063299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供销合作社孙秘珍
063207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八农场郑树森